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發展 筆記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發展

第一節 中國傳統管理思想

管理理論的歷史,人們通常想到的是亞當斯密,羅伯特歐文,弗雷德裡克泰羅,亨利法約爾

中國曆代思想家,孔子,孟子,莊子,墨子,管子等諸子百家,他們在浩如煙海的著作中,反覆論述的基本主題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了長達數千年的超穩定組織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的三綱(君臣,父子,夫妻)五常(仁義禮智信)作為國家,社會,家庭及其他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思想的9大要點

順道:符合自然規律,客觀規律

重人:人心向背,人才歸離

求和:上下左右團結一致,關健在於當權者,只有當權者嚴於律己,公正無私才能團結大多數。

守信:信譽是人們之間建立穩定關係的基礎,是國家興旺和事業成功的基礎。取信於民。

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求實:事實求實,辦事從實際出發。

對策:兩個要點,一是預測,二是運籌

節儉:歷來提倡開源節流,崇儉黜奢,勤儉治國,勤儉持家。治國無節儉,則必滋生貪官汙吏,戕害蒼生,治生無節儉,則人人爭奢侈,雖盈乃竭。

法治:起源於法家管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節 西方傳統管理思想。

管理活動(實踐),管理思想,管理理論三者的關係

管理活動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來自管理活動中的經驗

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論的源泉,管理理論是管理思想的提煉,概括和昇華,管理理論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過是較成熟,系統化程度較高的管理思想,但並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論。

管理理論對管理活動有指導意義,又要經受得住管理活動的檢驗。

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都是從實踐中來又要為實踐服務的。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產生

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一書,系統闡述了勞動價值論及勞動分工理論。

斯密認為,勞動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各國人民每年的一切生活用品,必需品的源泉是本國人民每年的勞動。這些日用品的好壞決定於兩個因素:1,人民的勞動熟練程度,勞動技巧和判斷力的高低;2,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和無用勞動人數的比例。他還提出,勞動創造的價值是工資和利潤的源泉,並經過分析得出工資越低利潤就越高,工資越高利潤就越低的結論,這就揭示出資本主義經營管理的本質。

斯密在分析勞動生產力因素時,特別強調了分工的作用。分工可以調高勞動生產率,分工主要益處是:

1, 可以使工人重複完成單項操作,從而提高熟練程度,提高勞動效率;

2, 可以減少由於變換工作而損失的時間;

3, 可以使勞動簡化,使勞動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種特定的對象上,有利於創新設備和改進設備。

亞當斯密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論點:經濟現象是基於具有利己主義目的的人們的活動所產生的。人們在經濟行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的利益,但每個人的利益又受到其他人利益的限制,所以人與人直接必須協調互助,獲取相互的共同利益,進而產生和發展了社會利益。

查爾斯·巴貝奇,發展了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能提高勞動效率的論點,同時也提出亞當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減少支付工資的好處。根據不同分工和勞動強度及熟練程度,巴貝奇提出“邊際熟練”原則,即對技藝水平,勞動強度定出界限,作為報酬的依據。

在斯密和巴貝奇之後,在生產過程中進行勞動分工的做法有了迅速的發展。流水線的應用得到充分的體現。

巴貝奇認為工人工資應該由三部分組成:

1, 按照工作性質所確定的固定工資

2, 按照生產效率及所做出的貢獻分得的利潤

3, 為提高勞動效率而提出建議所應得給予的獎勵。

按照生產效率不同來確定報酬的具有刺激作用的制度,是貝巴奇做出的重要貢獻。

在亞當斯密和貝巴奇同時代,還有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提出在工廠生產中要重視人的因素,要縮短工人的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改善工人住宅。重視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也可以使工廠獲得更多的利潤。所以有人認為歐文是人事管理的創始人。

以上這些思想雖然不繫統,不全面,沒有形成專門的管理理論和學派,但對促進生產和以後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都有積極作用。

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資本家委託給以經理為首的由各方面管理人員所組成的專門管理機構承擔,從此出現了專門的管理階層,管理工作也成了有人專門研究的一門學問,併產生了被稱為科學管理的理論。

一, 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創始人是弗雷德裡克·泰羅(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學管理原理》

泰羅的管理理論有以下幾個主要觀點:

1, 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工作效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工廠主和工人共同達到富裕的基礎。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泰羅創立科學管理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泰羅確定科學管理原理的基礎。

2, 達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代替舊的經驗管理。建立明確的規定,條例,標準使用一切科學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關鍵。

3, 實施科學管理的核心問題,是要求管理人員和工人雙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來一個徹底變革。當友好合作和互相幫助代替對抗和鬥爭是,他們就能夠產生出比過去更多的盈利,從而是工人的工資大大增加,是企業的利潤也大大增加。

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

1, 為每項工作開發科學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學的工藝規程和勞動時間定額

2, 科學地選擇和培訓工人,廢除師傅帶徒弟的落後制度,實現按勞分配

3, 採用差別計件工資制度

4, 把管理與勞動分離,制定者制定計劃,勞動者執行計劃,管理者與勞動者要密切合作,以保證按規定的科學程序完成所有工作。

與泰羅同時期對管理改革做出貢獻的還有亨利·甘特,弗蘭克·傑佈雷斯夫婦,福特,亨利·法約爾。

甘特是泰羅同事,獨立開業從事企業管理技術諮詢工作。在泰羅基礎上還提出計件獎勵工資制度。

傑佈雷斯夫婦以進行動作研究而著稱

福特在泰羅單工序提高工作效率基礎上,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對整個生產過程的生產效率進行研究。創造了第一條生產線,汽車流水生產線。對多方面工作進行了標準化工作,包括:

產品系列化,減少產品類型,便於實行大量生產

零件規格化,以利提高產品的互換性

工廠專業化,不同零件分別由專門的工廠或車間製造

機器及工具專用化,提供工作效率併為自動化打下基礎

作業專業化,使各工種的工人反覆地進行同一種簡單的作業。

泰羅制著重解決的是用科學的方法提高生產現場的生產效率問題,以泰羅為代表的這些學者形成的學派為科學管理學派。

二, 泰羅制管理的評價

資本家和工人雙方都認為損害了自己的利益。我們應當客觀的加以評價:

1, 它衝破了一百多年沿襲下來的傳統的,落後的經驗管理方法,講科學引入管理領域。是管理領域的創新,為管理實踐開闢了新局面。

2, 由於採用科學管理方法和科學的操作程序,使生產效率提高了兩三倍,推動了生產的發展,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這個時代的需要。

3, 由於管理與執行分離,企業開始有人專門從事管理工作,使管理理論的創立和發展有了實踐基礎

4, 泰羅把工人當做會說話的機器,最大限度的壓榨了工人的提了和技能。

二, 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

泰羅制在科學管理中的侷限性主要使由法國的亨利·法約爾加以補充的。德國馬克斯·韋伯也做出過重要貢獻。他們的工作奠定了古典組織理論基礎。

法約爾認為,要經營好一個企業,不僅要改善生產現場的管理,而且應當注意改善有關企業經營的六個方面職能:

技術職能:設計製造

經營職能:進行採購,銷售和交換

財務職能:確定資金來源及使用計劃

安全職能:保證員工勞動安全及設備使用安全

會計職能:編制財產目錄,進行成本統計

管理職能: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五項

計劃:管理人員要儘可能準確地預測企業未來的各種事態,確定且也目標和完成目標地步驟,既要有長遠地指導計劃,也要有短期地行動計劃。

組織:確定執行計劃和管理職能的機構,由管理機構進一步確定完成任務所必須的機器物資和人員。

指揮:對下屬活動給予指導,是企業的各項活動互相協調配合。

協調:協調各部門及員工的活動,指導他們走向一個共同的目標

控制:確保實際工作與規定的計劃,標準相符合。

法約爾還提出,管理人員解決問題應遵循14條原則:

1, 勞動分工,通過專業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 權利與責任,管理者必須由職有權,職權相當

3, 紀律,員工必須遵守組織紀律和規章制度

4, 統一命令,每位員工應該只接受一位上級的命令,不能多頭領導

5, 統一方向,組織應該只有一個行動計劃,作為統一全體管理者和員工的行動方向

6, 個人服從整體,任何員工的利益不能凌駕於組織整體利益之上

7, 報酬,必須公平合理,及時支付

8, 集權,集權程度應視下級的具體情況而定

9, 等級鏈,從最高層至最底層要形成有序的權利線

10, 秩序,人與物都應在正確的時間處於正確的位置

11, 公平,管理者必須公平,友善地對待下屬

12, 穩定性,人員任期和替補應有清晰地規則

13, 主動性,鼓勵員工執行計劃時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新精神

14, 團隊精神,促進團隊精神,創造組織內部地和諧與團結氛圍

法約爾的貢獻是在管理的範疇,管理的組織理論,管理的原則方面提出了嶄新的觀點,為以後管理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這同時和以後,德國馬克斯韋伯,美國詹姆斯穆尼,英國林德爾厄威克在組織體系及組織原則方面又提出若干新的理論。厄威克在管理學界是頗有影響的人物。

厄威克認為管理過程是由計劃,組織,控制三個主要職能構成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發展 筆記


只要管理人員履行職責時注意貫徹相應的原則,這四項目標(秩序,穩定,主動性,集體精神)就能夠達到。

第三節 西方現代管理思想的發展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要求和平,民主,獨立的浪潮席捲全球,伴隨企業的規模在激烈競爭中迅速擴大,在科學技術急速發展的背景下,職工隊伍結構和文化程度都有了變化。所以對企業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突出企業經營決策問題

2, 要求運用更先進的管理手段

3, 要求管理理論和經營方法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

在這一階段,由不少管理學家和企業家從事現代管理理論的研究,呈現了不同學派,主要有:

1, 行為科學學派

2, 管理科學學派

3, 決策理論學派

4, 經驗主義學派

5, 企業再造理論

行為科學學派的由來,行為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規律的科學。

行為科學的發展是從人群關係論開始的。人群關係論的代表人物是埃爾頓·梅奧。

著名的霍桑實驗目的是找出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率的影響。(燈光的影響)

一,人群關係的主要觀點有:

1, 企業的職工是社會人,人不是孤立的,而是受集體的影響。

2, 滿足工人的社會慾望,提高工人的士氣(積極性,主動性,協作精神),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

3, 企業中實際存在著一種非正式組織,自然行成的一種行為準則或慣例,要求個人服從。

4, 企業應採用新型的領導方法,主要是要組織好集體工作,採取措施,提高士氣,促進協作,使每個員工都能與領導真誠持久的合作。

人群關係只是行為科學的早期理論,行為科學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人的行為規律,找出不同行為的影響因素,探討人如何控制人的行為以達到預定目標。

二, 行為科學學派的主要理論

1, 需要層次理論 (亞布拉罕·馬斯洛)

2, 雙因素理論(弗雷德裡克·赫茨伯格)

3, X理論和Y理論(道格拉斯·麥格雷戈,洛爾施,莫爾斯)

4, Z理論(威廉·大內)

(1),需要層次理論,行為科學認為人的各種行為都是由一定的冬季引起的。

需要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論點,一是人的需要取決於他已經得到了什麼,缺少什麼,只有尚未滿足需要能夠影響行為,換言之就是滿足了就起不到激勵作用;二是需要都有輕重層次,某一需要得到滿足後另一個需要才出現。

馬洛斯將需要分為五級:

生理需要,主要是衣食住行,醫療等生存基本條件

安全需要,隨著生存條件的滿足就會產生安全需要

感情需要,包括友誼,愛情,歸屬感等各方面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別人尊敬

自我實現需要,這是最高一級的需要,是人希望越變越完美的慾望,人要實現他所能實現的一切慾望。

馬洛斯只說明瞭需要與激勵的關係,沒有考慮不同人對相同需要的反應方式往往不同。

(2)激勵的雙因素理論

A, 保健因素,對職工起不到激勵的積極作用。保健因素低就會引起不滿,這類因素得到改善,不滿就會消除。保健因素可以歸納為10項:企業的政策與行政管理,監督,與上級關係,與同事關係,與下級關係,工作,工作安全,個人生活,工作條件,地位。

B, 激勵因素,可以起到明顯的激勵作用,這類因素不具備是也不會造成職工極大不滿。這類因素歸納起來有6種,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視,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質,個人發展的可能性,責任。

激勵因素一工作為中心,對工作本身是否滿意,個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要和提升;保健因素則與工作外部環境有關,屬於保證工作的基本條件。員工受到激勵是,對外部不利的環境有更大的耐性。

(3),X理論,Y理論 (提出者:道格拉斯·麥格雷戈)

根據人的行為看法不同分為三種理論

X理論:1,人性本惡;2,必須對員工進行強制,監督,指揮以及懲罰進行威脅;3,一般人都胸無大志,不喜歡具有創造性的困難工作。

Y理論:1,人性本善;2,在正常情況下,人們願意承擔責任;3,人們都熱衷於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創造性。

對工人需要的看法不同,採用的管理方法也不同。按X理論,對工人要採取嚴格的控制,強制的方式;按Y理論,管理者就要創造一個能多方面滿足工人需要的環境,是人們智力,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以更好實現組織和個人目標。

超Y理論,根據工作的性質,員工的素質也影響到管理理論的選擇,不同的情況應採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4),Z理論:

1,企業對職工的僱傭應是長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2, 上下結合制定決策,鼓勵職工參與企業的管理工作

3, 實行個人負責制

4, 上下級之間關係要融洽

5, 對職工要進行知識全面的培訓

6, 相對緩慢的評價與提拔

7, 控制機制要較為含蓄而不正規,但檢測手段要正規。

以上有些是可以借鑑,有些因為社會制度不同,不一定能夠贊同。

三, 管理科學學派

這一學派與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同屬一派,但又不是簡單的延續。有以下主要特點:

1, 以經濟效果的好壞作為評價標準

2, 使衡量各項活動效果的標準定量化

3, 依靠計算機進行各項管理

4, 強調使用新進的管理理論和方法

管理科學的主要特點使將數學模型廣泛應用於經營管理。模型按作用分可以分為描述性模型和規範性模型。

描述性模型是說明一個系統怎樣進行工作的模型,能清晰表明問題現狀,並可以指明應該怎樣改變這種現狀。

規範性模型中包含了早已確定了的某些準則及事物的變化規律。能指出要完成一個特定目標,系統應該是什麼樣的。也是最優化模型,因為他能從可以採納的所有解決方案裡面找出最優的解決方法。

(模型按變量種類有確定性模型和隨機性模型)

系統管理理論則把管理對象看作是一個整體,是一個郵寄聯繫的系統。

企業作為一個系統,既包括物的生產所需的技術手段這些硬件,也包括各經營,服務部門的軟件,兩者結合才構成企業系統,具體來說包括6個要素:物資,設備,人,任務,財力,信息。企業的具體組織各式各樣,可按這6種因素分為需要個子系統。

系統管理理論離不開數學方法,模型理論和計算機手段以及行為科學,就是說系統管理理論是現代管理科學的綜合。

四, 決策理論學派 (赫伯特·西蒙 作出突出貢獻)

主要觀點:1,管理就是決策;2,決策分為程序性決策和非程序性決策 (按既定程序做的決策為程序性決策,沒有程序可以依據,需要進行特殊處理的決策為非程序性決策)。

決策問題的類型與組織層次的關係:

上層,程序性決策少, 廣泛的,非定型的,規範性的,較為確定的

中層,程序性決策中等, 既有定型的,也有不定型的

基層,程序性決策多, 常見的,定型的,重複的,例行的,較為穩定的

五, 經驗主義學派

經驗主義學派以向西方大企業的經理提供管理企業的成功經驗和科學方法為目標。(主要代表人物德魯克,戴爾等)

德魯克指出,作為企業主要管理者的經理,有兩項別人無法替代的任務:1,經理必須創造一個“生產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的生產能力要大於其組成部分的生產力之和;2,經理在制定每個決策或採取每個行動時,都必須統籌考慮企業的長期利益和目前利益。

德魯克分析,每個經理不論他是否意識到,都在執行一些基本的,共同的職能,包括:

1, 樹立目標並決定為了達到這些目標需要做什麼,然後把他傳遞給與目標的實現有關的人員。

2, 進行組織工作,將活動劃分為較小項目,以便管理。

3, 進行鼓勵和溝通工作

4, 確定標準,對企業成功進行分析

5, 使職工得到成長和發展。

六, 企業再造理論

也稱作業務流程重組和企業經營過程再造,是針對企業業務流程的基本問題進行反思並進行徹底的重新設計,以及成本,質量,服務等方面取得現在進展。

具體實施過程有:

1, 對原有流程進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發現問題

2, 設計流程改進方案

3, 行程系統的企業再造方案

4, 具體實施並持續改善。

第四章 中國現代管理思想的發展

我國企業改革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78~86年,第一階段簡政放權,包括擴大企業自主權,推行經濟責任制和利改稅。

87~91年,第二階段推行各種經營責任制,包括承包經營責任制,租賃經營責任制,股份制

92~13年,第三階段建立企業制度,包括黎筍產權關係,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內容。

中國現代管理思想發展的新階段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