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家长用“棍棒教育”好不好?孩子的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孩子犯了错,“棍棒教育”好不好?

与大多数独生子女接受的“溺爱教育”和“包办教育”相比,“棍棒教育”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不打不成器!”

“棍棒底下出孝子!”

各种发自肺腑却又荒唐过时的教育理念,充斥在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热衷于浮夸、表面和形式化的教育,并不曾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蔑视甚至是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但使孩子精神紧张、焦虑不适,也为父母和孩子家庭关系的改善,以及孩子交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埋下了隐患。

孩子犯了错,家长用“棍棒教育”好不好?孩子的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教育孩子,不是咬牙切齿地抄起棍棒,就能解决问题的。

2013年,江苏淮安有个小学生因为偷同学东西,被母亲脱下高跟鞋抽打双手,然后惩罚他当街跪了一个多小时。这样突兀粗暴的体罚教育,让人在大跌眼镜之余,也不禁思考“棍棒教育”的合理性。

不管是体罚还是打孩子,所谓的“棍棒教育”都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和人格扭曲,让孩子变得没有安全感,在学习和生活中日益自卑、无助和焦虑,并且缺乏自信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在挨打之后,67.3%的孩子会感到气愤、痛苦和伤心,18.1%的孩子想要理解出走,9.2%的孩子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孩子犯了错,家长用“棍棒教育”好不好?孩子的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要有自信心的支持。

但是长期“棍棒教育”的后果,却是毁掉孩子的自信心:有些孩子会从此变得敏感脆弱,还有些孩子会从自卑转变为偏激的暴力倾向,不自觉地认同暴力手段。即便是学校和同龄人之间的矛盾,也会试图用拳打脚踢的方式来解决。

萧百佑,曾因为“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口号被称为“中国狼爸”。尽管他的“狼性教育”备受质疑,但这位老爸却自称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这让我们不禁思索: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的成功,还是让孩子幸福?

孩子犯了错,家长用“棍棒教育”好不好?孩子的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萧百佑的儿子说,“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她的女儿说,“我没有快乐童年。”我相信每个父母其实都明白“棍棒教育”是粗暴过时的教育方式,只会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却无益于引导教养孩子。

但是很多“以爱为名”的父母,眼睛里只看得见后半句“孩子进北大”,就不禁迷失在“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里,然后人云亦云、盲目麻木地抄起棍棒,甚至不管孩子学得好不好,就给孩子“三天一顿打”。

在很多“中国式父母”看来:只要能上清华北大,只要孩子能成功,给父母脸上贴金,那么幸福不幸福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即便是抄起棍棒教育孩子,也是疼在手上、痛在心里,但是我更清楚: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进清华北大,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被金榜题名。

既然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更好,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放下心中杂念和手中棍棒,让孩子多一点幸福快乐,做个正常人、普通人,不是更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