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不教,父之过”到“父之过,子不放过”吗?到底该怎样?

副标题:原生家庭于我们是“爱”?是“害”?我们如何“放下”?

从“子不教,父之过”到“父之过,子不放过”吗?到底该怎样?

专注50+的有趣生活 NO.12---2019

“子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人在一生中,受原生家庭影响最深的大概就是少年和青年时期。那段时间带给一个人的东西会影响他的未来选择,以及整个人生走向,还会进行代际传承。 ------胡慎之

接上期文章:

01

“父母为什么要种草?”

没有人愿意当“恶人”,为什么爸爸们甘愿“唱白脸”?

每一个时代都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认知,如同当下的“虎妈猫爸”组合,不是简单地对错之分。

来看看“我爸爸为什么种草?”

我问过爸爸,你为什么要当“严父”?

他回答:他的原生家庭都是这样的家教,秉承“子不教、父之过”的传统,他的认知是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成才,才是对孩子的真爱。

从“子不教,父之过”到“父之过,子不放过”吗?到底该怎样?

爸爸出身于一个比较殷实的旧时大家庭,以父兄主政家事的传统家长制方式。

他的原生家庭的老规矩很多,所以他自己的小家也如法炮制,订立了各种家规;

在自己的小家庭,他是“一家之主”,一定要树立权威,必须按他的家规和认知行事;

爸爸因为家庭成分高,结婚较晚,对于自己的小家庭投入除开工作之外的所有热爱,面面俱到,管束太细,所以我们颇感被压抑和被约束;

爸爸上学是“学霸”,工作后成“专家”的优秀专业人才,自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也导致对我们的期望高高,管教多多;

尤其是我这种完全和他不一类的“顽劣”,更让他抓狂。我也因此大受打击,“不被爸爸认可、我成不了父母希望的孩子、喜欢的孩子”成了我心底挥之不去的伤痛。

从“子不教,父之过”到“父之过,子不放过”吗?到底该怎样?

思考的几个问题:

1、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2、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

3、你从小的“内在誓言”是什么?对你以后生活有什么影响?

4、我们是否无意识沿用了父母的行为?

回想自己,从小最需要的、没被原生家庭满足的心理需求就是“不被认可”。

从小心里面总是愤愤不平地想“我将来一定要干出大事,让你们引以为豪!”这是我的“内在誓言”。

所以在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一直都很努力,最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

在家,我希望能得到爱人的夸奖,可惜,他也是吝于口头夸赞的“中国式男人”;

在外,面对没被认可时,有时会很抗拒,其实是源于内心希望“被认可”的执念。

从“子不教,父之过”到“父之过,子不放过”吗?到底该怎样?

事情总有两面,我现在真心感谢父母的管教和一些“强制要求”。

没有之前的“被迫读美文、读经典,写感想”的训练,今天自己断然不会和各位“以文字的形式见面交流”。

因为“总也不被认可”,我心里反而逆反出了“我必须努力、必须干出点事”的要强劲儿。虽然没干出“让父母骄傲自豪的大事”,但从没有放弃过努力,进步,开始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努力奋斗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的状态,就不是我的人生选择。这个也传承父母。

从“子不教,父之过”到“父之过,子不放过”吗?到底该怎样?

02

旧时划痕,真的存在,有点痛

在原生家庭里,我们“没有得到关爱、”

“不被认可”、“被暴力对待”、“没感受到家的温暖”、

“被控制的没了自信”、“总被做主没了自己的判断”、

“失去了对爱情婚姻的美好向往”......;

这种种的“伤害”,都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如影相随。

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交往;

会影响你的职业选择;

会在你遇到问题时,决定直面或是逃避;

会让你不自觉想从你的配偶身上寻找“被爱”,“被认可”;

这些存在,常常让你重拾记忆,带着情绪、带着压力。

尤其是当我们工作、生活不顺时,这些旧时划痕,会放大成血口子,让我们感到痛。

从“子不教,父之过”到“父之过,子不放过”吗?到底该怎样?

心理学有这样的说法:

1、在生活加持在我们身上的诸多压力中,最大的压力是我们对父母的排斥。

2、与父亲关系不好,会影响你的创造力和向外拓展,比如常常涌现的无力感和艰辛感。

3、与母亲关系不好,会影响你的爱和包容能力,包括对自己。比如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善待这些旧时划痕,让它尽早痊愈,我们才不会带着伤痕累累负重前行。

03

理解 接纳 摆脱 伸展

生命就是关系。与父母和解就是与我们自己和解,与周边环境和解。

心理学上讲,你越排斥越抗拒的,就越被强化。

所以,我们常常感到“我越来越像我的父母了”。

不是有个说法吗?找妻子一定去看看她的妈妈,找丈夫得去看看他的父亲。

我曾经极为抗拒爸爸要求的“东西放置整齐”,我现在也有了爸爸的这个“癖好”;看见爱人、孩子乱放东西,我就抓狂;

我曾经讨厌爸爸,看见报纸上好的文章,一定让我们读,还要说感想,现在我也如他一样,看见好的微文,爱转发给女儿;

孩子偶尔的吐槽,我也会一本正经地趁机说教一番,让孩子瞬间没兴趣交谈;

就连身体上的弱项,都遗传了爸爸,常常找同一个医生、同吃一种药。

从“子不教,父之过”到“父之过,子不放过”吗?到底该怎样?

法国心理学家玛丽兹说:接受父母,首先接受自己是他们的孩子,接受自己身上的血统和基因,接受父母不是完美的,他们是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们在为人父母后已经尽其所能,做了他们能够做的事情。

所以,长大后的我们该做的是:

理解---理解父母有他们的认知和周围环境,原生家庭等影响;

接纳---全然接纳自己是父母的孩子,感恩他们给与了最宝贵的生命;

摆脱---摆脱依附、依赖、愚忠的关系需求,享受亲情但不再依赖。

伸展---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向光伸展,不去抱怨。

我们已长大,我们存在的问题,原生家庭有责任,但却不应该去负责。

当你航行时,你没有办法控制风,但你可以调整风帆,让你的船到达目的地。

04

和父母的和解,是三代人的福祉

父母是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不仅要学怎样当好父母,不继续给孩子“种草”;

也要学如何做好子女,不是愚忠或抱怨,是理性、是迭代。

孩子的基本需求是:我如实的样子,会得到爱与尊重;被父母全然接受。

“管教”孩子时别忘了无条件爱孩子、尊重孩子。

今天,我们80+的父母老了,他们也是“老小孩”,一样希望我们这些儿女:

“当下我们如实的样子,会得到儿女的爱与尊重;曾经的过往,得到理解和接纳”。

从“子不教,父之过”到“父之过,子不放过”吗?到底该怎样?

父母于孩子,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不是给与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孩子想到自己父母时,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是心灵深处最深的心安,是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爱的源泉。

孩子于父母,意义又是什么?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父母精神的部分延续。完善了父母的生命体验。

但孩子就是他/她自己,不是父母梦想的延续。

我们都要学着长大,

学着做父母、做儿女。

更要做自己。

任何时候。

从“子不教,父之过”到“父之过,子不放过”吗?到底该怎样?

作者/编辑:陈昕 &50+的午后茶 &专注50+的有趣生活

***图片均由来自网络。

***如果喜欢,请关注:

***********************

往期文章:1、

2、

3、

4、

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