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牛”字,藏著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和農耕崇拜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許慎。《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一個“牛”字,藏著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和農耕崇拜


《說文解字》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關於作品名稱的來源,許慎的解釋是:倉頡開始造文字時,大概是按照萬物的形狀臨摹,,所以這種圖畫似的符號叫“文”,從這以後,形與形,形與聲結合的符號便叫“字”。

“文”就是描繪事物本來的形狀,“字”的含義是滋生,繁衍。因此可以從文字的構造推斷出從古至今文字的流變以及其中賦予的文化內涵。

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而牛作為重要的一種生產工具,它的由來和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便顯得極有研究價值。


一個“牛”字,藏著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和農耕崇拜


《說文解字》牛部字字義研究


《說文解字》一共收錄了45個牛部字,重一個籀文(籀文“牭”從“貳”)。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對《說文》牛部字的研究,主要是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考證,包括音韻、字形、意義方面,這在“說文四大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到。

湯可敬先生的《今釋》,收集了《說文》所有牛部字,列出已知古文字演變情形,並一一給出今釋義;董連池先生的《考正》對《說文》牛部字逐一考正,並對其說解有誤之處進行訂正;臧克和先生的《新訂》主要圍繞《說文》從字形角度來論證牛部字;蘇寶榮先生的《今注》對18個牛部字進行解釋,給出申義,並指出《說文》解釋的有誤之處;鄒曉麗先生的《基礎漢字形義釋源》,從字形和字義的角度分析了6個牛部字;王寧先生編著的《與漢字學》提到從漢字演變發展角度來探索一些《說文》牛部字成為死字的原因。


一個“牛”字,藏著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和農耕崇拜

“牛”的小篆字體


在許家星學者的“《說文解字》‘牛’字說解的辨釋”論文中,提出各個研究學者對“牛”字的解釋,諸家頗多異同。具有代表性的幾家:一是絕大多數認同的徐鉉本的看法:“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也。”二是王筠的看法:“牛,大牲也”。注:“《易萃》‘用大牲吉’。虞翻注:坤為牛,故曰大牲。牛,件也。件,事理也。”注:“兩句支離,蓋後增也。”

王筠認為後面兩句語義不明,是為後增之文。三是段玉裁的看法,他對“牛”的解釋是:“牛,事也,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和徐本相比,他把“大牲也”刪去,並將“事理”斷開,作為並列關係的兩個詞看待,其理由是:“事也者,謂能其事其事,牛任耕也;理也者,謂其文理可分析也。《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此與‘羊,祥也’;‘馬,怒也,武也’一例。自淺人不知此義,乃改之雲‘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各諸家對“牛”的釋義有同有異,而“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則是諸家普遍承認的部分釋義。其不同在於“事理”是否應該斷開。

在程豔學者的研究當中,則是按照許慎的解釋,牛部字的釋義涵蓋了牛的性別、年齡、毛色、體型、性格、用途等多方面,釋義範圍多圍繞“牛”本身。但是在牛部中,有一些字的釋義並不符合這一規律。

這些字的釋義不僅表示牛,也包括了羊、馬、豕等家畜。而學者就這個現象去考察了此類字義及字形構件的演變過程及規律。可見牛部字的釋義範圍之廣,且深深地影響了其他類漢字的釋義和構件演變。


從《說文解字·牛部》探尋中國古代牛文化


在從《說文解字·牛部》中探尋中國古代牛文化中,總共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說文解字》牛部字體現了古時的牛崇拜,另一方面則反映了牛的類人性的文化價值。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均從《說文解字》牛部的編排順序切入。

《說文解字》牛部編排共有:按牡牝編排、按年齡大小編排、按毛色雜純編排、按馴養方式編排、按行為品性編排、按身體性狀編排、按用途編排、按其他編排。

第一 牛的類人性文化價值

在漢字中我們不能從“人”字部首的字中得到諸如:以家庭為標準、或者以性別為標準、或以長幼輩分為標準的完整的分類信息。不是我們的先民對這些沒有認識、沒有總結,而是漢字的性質決定的。這些內容分散在不同的部首中,比如“人”“女”“父”“子”等。體現了我們民族對事物認知的嚴密性,及人對自身的關注。同時也帶給人們對同意事物完整性的認識上的難度。

在動物義項中,對於與人類共處時間長、關係密切的動物,把對人類社會的認知在它們身上體現出來,表現了先民對自身社會結構的認識。因此,對動物的研究,為人類社會發展史提供依據。加之某些動物與人的多元關係,構成獨特的文化體系。《說文》通過字體的編排順序,將古人的這些文化信息保存下來了。

先是對“牛”的釋義。在前文已寫明諸家對“牛”字的後半段釋義存有不同。許家星學者認為“理”應當是“順”義。《廣雅·釋詁卷一》:“理,順也。《說文》‘順,理也。’《說卦傳》雲‘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考工記·匠人》雲‘水屬不理遜謂之不行。’”

《義證》說:“‘理也者,本書循,行順也。”除此之外,段玉裁還對“順”字的形體進行了分析:“人自項以至於踵,順之至也。川之流,順之至也,故字從頁、川會意。”可見“順”還有服從、不叛逆、聽話之意。故“牛,理也”在此也就是說牛循順、聽人指揮之意。“理”就是對牛“從順、遜順、馴服”這一內在屬性的概括,這一認識或許是漢民族所特有,它反映了漢民族的一種心態、一種觀念,那就是:“順從”是一種必須遵循的美德。

而牛力大無比,卻具有這種類人性的屬性特點,才受到人們的一再稱頌。這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規律,表明人類已經不僅僅把牛當作一種普通生物,而是把它當成人一樣看待,賦予它更多的“人性”。

第二 牛崇拜文化

首先,牛崇拜文化又主要來源於牛作為古代祭祀的一種重要大牲。因而牛崇拜文化中又包含古代祭祀文化,而從古代的牛祭祀文化中,又能夠反映出古代的牛崇拜文化。這同樣從牛部字的編排可以研究得知。

在古代的眾多祭品中,牛是比較特殊的。“君無故不可殺牛,大夫無故不可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但祭祀是可以殺牛的。“凡祭……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牛作為祭祀犧牲,地位與天子對等,可見古代牛的位置是比較高的。

且在用牛作為祭祀犧牲時,會按照祭祀性質、時間、目的的不同選用不同的牛和宰牛方法,這種選擇的特殊性也凸顯了牛的位置。而這種做法也反映出古代人民對牛的崇拜。


一個“牛”字,藏著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和農耕崇拜


《說文》中有“物”字,“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段玉裁注“牛為物之大者。故物從牛。與半同意。戴先生原象曰‘周人以鬥、牽牛為紀首。命曰星紀。自周而上。日月之行不起於鬥牽牛也’。按許說物牛之故。又廣其義如此。”有“半”字,《說文》“物中分也。從八牛。牛為物大,可以分也。凡半之屬皆從半。”

在“物、半”兩字中都提到了,牛為物大。中國古代的《易經》中,則以牛為坤卦的象徵。牛象徵地,象徵腹,象徵母,表示柔順溫和,能包藏儲存萬物,像溫順慈祥的母親。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因為牛是重要的耕地勞動力,所以人們對農業的重視,也體現對牛的重視和崇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