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詞裡看看古人如何過清明小長假

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 踏青遊玩

古人們踏青遊玩、鬥草、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睡覺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清明節既有祭掃新悲傷,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歐陽修 (宋)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蘇堤清明即事 吳惟信(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從詩詞裡看看古人如何過清明小長假

詠寒食鬥雞應秦王教 杜淹 (唐)

寒食東郊道,揚韝競出籠。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風。

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

長翹頻掃陣,利爪屢通中。

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

雖然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從詩詞裡看看古人如何過清明小長假


風箏 曹雪芹(清)

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

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從詩詞裡看看古人如何過清明小長假

清江引·清明日出遊

朝王磐(明)

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從詩詞裡看看古人如何過清明小長假

破陣子·春景 [宋] 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從詩詞裡看看古人如何過清明小長假

《鵲踏枝·六曲闌干偎碧樹》【唐】馮延巳

六曲闌干偎碧樹, 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 誰把鈿箏移玉柱, 穿簾海燕驚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 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慵不語, 驚殘好夢無尋處。

從詩詞裡看看古人如何過清明小長假

  • 祭祀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大家在這個節日祭祀或利用長假睡個懶覺。

《清明日對酒》高翥(宋)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從詩詞裡看看古人如何過清明小長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