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住上“三層樓”也是不錯的哩

一棟三層樓的老式洋房,有著濃濃老上海味道,旋轉的木製樓梯,

就像幼時外婆家的一樣,走起來充滿了回憶。

去的時候1、2樓滿座,我們就來到了三樓的閣樓,斜斜的木製房梁是夢想中的那樣。從小就夢想著能擁有一個這樣的閣樓,能有滿屋的畫作和書籍。

從閣樓的窗戶灑入的縷縷陽光,安靜地停留在吱嘎吱嘎響的地板上,一室的寧靜。

這是一個非常適合約會、會友以及發呆的地方,所有人的交談都是細細靜靜的。兩個人來,靠窗可以欣賞夕陽西下,不靠窗則可以找一個寧靜的角落,在這冬日的寒意中竊竊私語。

一個人來,欣賞冬日的陽光,回憶童年的過往,泡一壺茶,拿一本書,讓我想起廈門“花時間”的名言——時間是用來浪費的。

在上海住上“三層樓”也是不錯的哩

如今我們能看到的老上海三層樓建築也就是這種“贗品”了,可是以前的以前,“三層樓”可厲害著哩!

在閘北區恆豐路附近的裕通路85弄口,有一排不起眼的中式三層樓房子。

據《閘北區志》記載,這“三層樓”是一個重要的歷史遺蹟。

1937年,日寇對蘇州河北狂轟濫炸後,閘北成了一片廢墟,僅剩下的一處完整建築物,便是這個“三層樓”。

如今,因為舊區改造,作為重要歷史見證的“三層樓”,就要被拆除了。有識之士提出,“三層樓”不該拆,應當從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遺蹟的角度加以保護。

在上海住上“三層樓”也是不錯的哩

恆豐路三層樓建築屬四安裡一部分,位於閘北西南部,大致範圍:東靠恆豐路,西至長安路,南抵普濟路,北達天目西路。

這裡原是一片荒地,1930年,恆豐路裕通路西側建起三層樓房43幢,是閘北西南部唯一的三層高建築,為一時地標,建成後附近居民即稱之為“三層樓”。

樓底層為店鋪,當時有中藥、京貨、豆腐、理髮、酒菜等七家商店。區片西部有益豐搪瓷廠等數家工廠和通濟渡口,南部為繅絲廠集中地,北靠鐵路麥根路貨棧。裕通路口還有菜場。這裡是閘北早期繁榮地段。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閘北境內大部分建築被毀,唯獨三層樓房完整無損。

在上海住上“三層樓”也是不錯的哩

上海淪陷後,難民在周邊廢墟上建棚屋,居民再度聚集,“三層樓”遂成附近一帶地域的俗稱地名。抗戰勝利後,居民劇增,附近一些工廠復業,公共汽車設站即名“三層樓”。

建國後,附近增設中小學校,如恆豐路小學,“三層樓”靠恆豐路街面有滬光眼鏡店、興隆建材油漆店,新豐園餐廳等商店。

1929年3月29日,泰戈爾再次來到上海,住的就是“三層樓”,樓下當中為客堂間,陳設簡單。

如今的上海仍舊流淌著老上海的萬種風情,居住環境優美、幽靜高雅,高樓林立,商廈櫛比,賓館雲集,交通便捷,科教繁榮,濃郁的人文氣息吸引了不少文人、名人駐足於此。

紀錄片就是替時間伸出手抓住過往的一切一切原屬於老上海的優雅和風情,然後將其留在記憶中,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