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备写仙姿——梁晓如作品《碧霞元君像》解析


形神兼备写仙姿——梁晓如作品《碧霞元君像》解析​​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在泰山神祇信仰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以碧霞元君为题材的绘画,是泰山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碧霞元君造像始于宋,现存较早元君画像为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慈圣太后绘造《天妃圣母碧霞元君像》,像为设色绢本(今藏首都博物馆)。图左上方有“大明万历己酉年,慈圣皇太后绘造”双行款识,并骑钤有“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喜皇太后宝”。图中共有八位人物,除四位头戴幞头侍者外,尚有四位女神。最前排的两位女神即天妃与碧霞元君。她们头戴通天冠,身着霞帔,手持圭璋,容貌秀美,其一回眸欲语。身后有二女官,持笏板垂目而立。四位侍者则分别以双手捧印玺、掌羽扇、执如意、端香炉,侍立其后。此图画面右上榜题为“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此图为宫廷画工奉慈圣皇太后懿旨所造,绘画工致,笔触细腻,诚属艺术珍品。另外在岱庙典藏的神仙画轴和神仙画片中也有多幅碧霞元君像,为今人所珍视。遥参亭旧还有碧霞元君壁画。清金珄《题遥参亭》诗:“升阶寻壁画,炫彩特华缛。诞隆洎成真,不知何代录。”可知壁画所绘系元君自诞生至成仙之经历。可惜今已不存。北京白云观所藏近代《娘娘分身图》二十一幅,则为碧霞元君绘画中之名作,广泛刊布于各种神仙画集中。古人创作的各种碧霞元君绘画,为当代画家的丹青重塑提供了诸多素材与借鉴。



形神兼备写仙姿——梁晓如作品《碧霞元君像》解析

泰山年轻女画家梁晓如在充分研究历代女神绘画和泰山文化史料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了古代神仙画的表现手法,以一种迁想妙得,意会通神的创作方法,描绘出了一幅形神兼备,人性、神性具足的理想化的碧霞元君形象。一方面,画家以高超的工笔绘画表现技巧定格了泰山女神的合乎大众审美标准的理想化形象,另一方面画家也赋予了这一理想形象浓烈的情感色彩,使神像具有了宗教和世俗的双重的艺术感染力。人物画不仅要注意人物外在形体特征的准确刻画,更为重要的是要巧妙地表达出人物内在的神韵,这是非常难得,需要画家具有高超的以形写神的艺术能力,恰恰年轻女画家梁晓如是具备这种能力的。虽然碧霞元君是道教神仙,是宗教人物,但是宗教人物一旦以一种视觉形象呈现出来,实质是和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表现要求是一样的,需要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神韵气质,但是对宗教人物的表现要求似乎更高,因为现实人物的内在的神韵更多体现在一种个性特质的表现上,而宗教人物更多地要表现出一种共性品格,并让这种具有共性品格的视觉绘画形象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是一种大众心目中共同的理想化形象,要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才行,因此,对这种宗教人物的绘画要求是极高的,好在是年轻女画家梁晓如做到了这一点。


形神兼备写仙姿——梁晓如作品《碧霞元君像》解析

梁晓如《碧霞元君像》无疑是一种多元融合创作而成的理想神像,正是这种多元融合的特点,才能形成一种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理想形象,才能超脱世俗所好,才能摆脱宗教束缚,才能以一种以形写神的方法,以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一种真、善、美集于一身的神仙形象。这正如顾恺之说:“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庙之迹,世所并贵,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悬赏则不待喻。”此句的意思是画家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画面上的形态、比列、明暗、细节等这些方面,迎合世俗的喜好,而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手段,描绘对象的神,让所描绘的对象的神情仪态通过外在的观察存活在画家自己的心中,然后得心应手的画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妙赏。梁晓如的《碧霞元君像》正是践行了这一绘画理念,广采众长,通过精致的构图、严谨的设色、入微的细节等方面,形与心和,心与意和,意会神通,从外到内,以形写神,从而达到了一种形神兼备的审美境地。我们不难看出梁晓如的《碧霞元君像》充分吸收了明清时期泰山道教神轴画、泰山历代老奶奶造像形式和佛教美术中的观音造型特征,并融合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而最终形成了神性和人性具足的理想形象。


形神兼备写仙姿——梁晓如作品《碧霞元君像》解析

《碧霞元君像》的人物造型是采取的正面端坐造像的方式,画面严格采取居中左右对称的形式,人物造型、服饰搭配及神座描绘都是左右匀称有致,一丝不苟。这一方面是一种传统神道秩序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宗教绘画中常见的程式化形式所致。这种构图的方式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神性端庄和威严,加强人物宗教神仙身份的塑造,另外从实用的目的方面来看,这种构图更有利于画像在庙堂及居室中的悬挂,供信众瞻仰祭祀。为了突出人物的神性特质,画像与明代《泰山奶奶像》神轴画相比较,有意识把画像的背景处理成空白,减少了世俗生活化的场景描绘,衬托出人物的非现实性,人物的头晕光环,神座下方的祥云涌动,人物头冠和佩戴的璎珞装饰等都有力地突出人物的神性光芒。神像的造型一改泰山神轴画中泰山奶奶的瓜子脸,而是吸收了佛教观音菩萨面方饱满的造型,形体丰满,神像细长眉、丹凤眼、通天鼻、樱桃口、额中白毫、大耳垂肩等等特征无疑从佛教造像中融化而来的,而画像中宝座、服装、人物的坐姿和手持的青圭笏板无疑又极具道教属性和世俗色彩。这种佛道神像造型的结合是一种有机的融化,一方面更加强调造像的神性气质,同时也扩充了神像的文化内涵。


形神兼备写仙姿——梁晓如作品《碧霞元君像》解析

而《碧霞元君像》在整体所散发的神性威严的光芒下,也透露出一种慈祥、温和和安定的人物气质,这种气质则更多是一种人性和母性的流露,而这种人性和母性的气质更是暗合了泰山奶奶济世救苦,解信众危难的世俗心理,这是画像能引起民众审美崇仰认同的情感心理基础。迁想妙得的构思,以形写神的表现手法,也离不开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中国古代散点透视法则的娴熟运用,使人物外在的形态表现精致入微,严谨的笔法,一丝不苟的线条,是画家宗教信仰情感的体现,更是画家艺术精神力量的审美结晶。大量长曲线条的运用,如春蚕吐丝,细挺婉转,笔迹干净,起伏有致,收放自如,穿插得当,绝没有一条废乱线条,把人物所穿大袍的宽松感和飘然的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画家没有对线条高超的驾驭能力和出色的表现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而,游刃有余的线条运用是构成这幅作品的艺术特点之一。而淡雅和谐的色彩运用无疑也是《碧霞元君像》最为成功的方面。正是色彩和谐的表现力,使画像在一种虽不浓烈的色调中更具有了一种艺术的悠长回味性,淡而庄重,雅而不俗,和而不同,谐而有致。古人亦云:“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合,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

形神兼备写仙姿——梁晓如作品《碧霞元君像》解析​《碧霞元君像》采用了大色块的和谐运用,从而使画面显得整体而不因细节的繁杂而琐碎,淡紫色和淡红色谐和一致、淡黄色和土红色的对比,白色的穿插运用,色调的过度自然,所有的色彩都沉稳不跳跃;都淡雅而不俗艳;都明媚而不夺目,色彩丰富,自然平和,古雅而又和谐,既突出了宗教人物的神秘和脱俗的色彩,而又具有了一定的色彩亲和力和生动性,从而避免了人物画像因正襟危坐的构图而陷入一种缺乏生气的僵化和呆板。佛道艺术造型的融合,线与色的融合,神性与人性的融合、再现与表现的融合、宗教情感和世俗心理的融合,使女画家梁晓如的《碧霞元君像》造就了泰山奶奶在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化形象。“仙姿玉骨丹青写,雾鬓风鬟锦绣幪。染得笔头生五色,急将描取入诗筒。”宋人杨万里这几句诗,恰可为晓如画作的传神写照。谨撷此语,以结小文。

周郢 刘静逸 2018年5月20日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