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為什麼最終成為贏家?唯才是舉

魏蜀吳三國各自的優勢,人們分析以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

其實,三國各自能發展成一大勢力,形成一種鼎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其各自的用人政策。清代學者趙翼評論說“人才莫盛於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他們在爭奪天下中爭人才,在爭奪人才中爭天下。因此,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三國的縱橫捭闔,軍事較量是一場爭奪人才的大戰。在這場爭奪人才的大戰中最大的贏家是誰呢?無疑是死後才被追封為魏武帝的曹操。

曹操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為什麼最終成為贏家?唯才是舉

“魏蜀吳,爭漢鼎”這個大的棋局當中,曹操的陣營裡出現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僅用了19年的時間就實現了中國大半個版圖的統一。為他實現“摧滅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負,以及後來西晉的統一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曹操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為什麼最終成為贏家?唯才是舉

曹操

曹操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為什麼最終成為贏家,其雄才大略和人脈時勢固然重要,但他高超的用人之道更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正所謂“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那麼曹操的用人體現在哪裡呢?

曹操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為什麼最終成為贏家?唯才是舉

曹操的抱負非常宏大,在用人上氣度不凡。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與袁紹最初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他們兩個人就在一起探討如何成就大業,曹操說

“吳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就是說我要任用天下一切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用道義來統領他們,這樣我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取得成功。

曹操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為什麼最終成為贏家?唯才是舉

東漢末年,宦官和名門大族壟斷吏治和人事大權,門第觀念盛行。選官制度敗壞,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敗狀況,真正的人才往往受壓制,被埋沒。曹操深知,喪亂之世功業成敗的關鍵在於怎樣用人,為了實現“成一統”的抱負,為了開創新的政治局面,他先後連續頒佈了三道求賢令,提出了

“唯才是舉”的主張,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的“道德至上,強調出身”的選賢制度。

曹操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為什麼最終成為贏家?唯才是舉

官渡之戰

陳壽的《三國志》為曹操做傳,在最後有一段總結:曹操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是戰勝了袁紹,為什麼他能戰勝袁紹呢?分析原因一個是曹操精於謀略,另一個是曹操善於用人。

曹操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為什麼最終成為贏家?唯才是舉

劉備

在用人之道上,易中天先生用了16個字進行了概括“實事求是,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來者不拒”。曹操以寬博的胸襟和大氣的作風,吸引了眾多人才。曹操剛起兵時,只有本家族的幾個兄弟和侄子作骨幹,七拼八湊不足4000兵馬。他想任用劉備未獲成功,但在吸納其他優秀人才上卻收到了奇效,在短短的幾年內就造就了

“謀士如雲,戰將如林”的龐大隊伍,可見其道行之深。

曹操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為什麼最終成為贏家?唯才是舉

曹操為了得到人才他挖空心思,甚至不擇手段,絞盡腦汁使用騙術。當曹仁以優勢兵力在新野被劉備打敗時,曹操找到了失敗的原因是劉備背後有高人指點,那麼這個高人又是誰呢?就是徐庶。曹操為了得到他不擇手段,騙來了他的母親,曹操知道徐庶是個有名的孝子,如此以來,只要他母親在我手中何愁你徐庶不跟著我幹呢,曹操還心想徐母會主動給徐庶做工作的。

曹操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為什麼最終成為贏家?唯才是舉

其結果徐母把曹操大罵了一頓,拿起案上的硯臺,就向曹操砸過去,這對曹操來說實在是一大屈辱。曹操手下人紛紛建議殺了徐母,但是曹操堅決不肯,因為如果真的殺了徐母,那徐庶就會鐵了心跟隨劉備了,自己就再也沒有機會得到徐庶了。曹操不得已又偽造了徐母的筆跡,把徐庶又騙來了。雖然手段卑鄙了點,但是曹操愛才、惜才、攬才之心可謂蒼天可鑑。

曹操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為什麼最終成為贏家?唯才是舉

三國之主都能用人,但只有曹操時刻想著把另外兩主用起來。史料記載,孫權作為後生對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體投地,而劉備是曹操的同輩,在曹操設法團結他時,他想的只是如何鑽曹操的空子,也沒有敢用曹操的奢望。一般來說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人的氣度與取得的業績是成正比的,試想如果曹操不懂馭人之道,沒有愛才惜才之心,僅憑他初為“典軍校尉”的小人物,日後豈能與劉備孫權爭得三分天下而最終成為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