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產這麼多,那些靠小紅書拔草的用戶怎麼辦?

黑產這麼多,那些靠小紅書拔草的用戶怎麼辦?

距離小紅書app下架各大應用商店已經過去了兩月,也就在近期,小紅書恢復上線,著實讓“廣告主們”鬆了一口氣。

小紅書,作為一款社區+電商性質的平臺,在滿足社區功能的同時進行著商品的售賣,這也讓原本斷裂的電商售賣環節變得更加有說服力。

在傳統的電商環節,人們僅依託幾十字的評價去定奪一款產品的好壞,很容易被很多片面的言論矇蔽,再加上有償刷單、好評返現等黑產的存在,讓原本透明的“曬單”變得灰暗。

後來,隨著小紅書模式的形成,給選擇焦慮的用戶創造了更多可能,在一段時間內,給愛分享的用戶搭建了一個大的平臺,把口碑傳播的渠道擴大到了整個app,讓孤掌難鳴的用戶找到了組織,讓選擇不再艱難。但也正是因為這點,許多精明的廣告主看到了商機,把牟利的觸角放到了這裡,讓原本真實的內容變得真假難辨。

其實早在今年5月,小紅書在清理KOL事件中,就曾經對平臺內容生態的缺失進行過整治,提高了品牌合作人入駐的門檻,由原來的粉絲量1000人以上、近一個月筆記平均曝光量1000以上提升到粉絲數≥5000、近一個月筆記平均曝光量≥10000。

此次升級是為了通過提高品牌合作人的准入門檻,讓合作機制更加高質高效,雖然初衷是好的,但卻依舊無法解決內容因商業化而導致的真實性的缺失,那些依託小紅書拔草的用戶依舊受到這樣那樣的矇蔽。

雖然創始人早已料到事情的嚴重性,且一直積極主動的完善平臺規則,但依舊沒能擺脫下架的噩運,而這次風波不但給整個公司,甚至業界都敲響了警鐘。

平臺商業化不能免,但用戶的利益怎麼辦

咪蒙曾在她的書《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中寫道:“不賺錢的企業,就是在犯罪;賺不賺錢是檢驗你商業模式的唯一標準。”也就是說,企業的第一要務其實是賺錢,不賺錢的企業沒有價值,而它的商業模式也註定是失敗。那麼,從企業的角度看盈利才是根本,而站在用戶的角度他們並不在意你的企業賺不賺錢,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是不是受到了損害。

舉個例子,我在面臨選擇猶豫時,確實會優先想到去小紅書上看買手經驗,雖然深知平臺分享充斥著“虛假購買經驗”,但抱著去偽存真、擦亮雙眼的信心還是會看看別人說了什麼,尤其當很多一線明星現身說法推薦某一款美妝、護膚品時,確實忍不住剁手。

但自從“上了一次當”之後,對平臺的真實性開始抱有更大的疑慮,明星使用的產品或許只是廣告主重金宣傳的新品,而粉絲們卻會因為明星效應蜂擁而至。其實這是各個平臺都會出現的問題,但因為我信任曾經的小紅書,所以才會選擇,但是今天,面對更多的選擇,我會去看,但更多的僅僅是參考意見而已。

小紅書出現了信任危機,代寫、刷量、虛假評論……它還是被迫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回望當年,創辦於2013年的小紅書曾搭載著“海外購”的熱潮,最初是向用戶提供海外購的攻略,幫大家掃清海外購的盲區和誤區,但在當時這種攻略類的模式顯然沒有走通,後來它開始轉型,上線了“小紅書購物筆記”app,旨在分享新鮮的購物信息和多元化的購物體驗。再加上後來試水自營電商,讓“社區分享→電商”的模式從發散到聚合,形成了完美的閉環。

而時至今日,小紅書若再想投入人力、技術力量去擺平那些黑產已經難上加難,更何況越來越多的用戶在看清現實後,只把它當做一個“解疑”跳板,電商環節的流量已經被分流到了其他平臺,沒有價格優勢、對平臺的信任度降低,如此下去,再想依靠這點實現營收恐怕有些難度。

其實“電商和社區”這兩個模式本就很難融合,社區講究內容真實,而電商講究品牌曝光和利益,小紅書憑藉社區把用戶引來,又希望依託電商把用戶行為變現,或多或少會傷害到用戶的利益,性質所在,除了儘量做到平臺的嚴格把控之外,只能依靠用戶自己去甄別了。

其實不只是小紅書,在商業化遍佈的今天,幾乎不存在完全純淨的平臺和內容,這是互聯網時代的弊,更是時代的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