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女性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

去年底,改編自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經典小說,由西爾莎·羅南、艾瑪·沃森、提摩西·查拉梅、梅瑞爾·斯特里普等明星出演的電影《小婦人》在美國上映,獲得2020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等6項提名。這部電影也即將在中國上映,令人格外期待。小說問世迄今已有150多年,關於女性、愛情、婚姻、家庭等觀念雖經歷數度變遷,但馬奇家四姐妹在愛與善良中自立自強、長大成人的故事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時至今日,依然能為普天下的女孩們解答成長中的困惑,向她們娓娓道來關於長大應該知道的一切,這也是其作為經典歷久不衰的最大奧秘。

近年來,文壇湧現出不少女性發聲之作,探討女性特殊的社會生存環境以及在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道路上所面臨的困境,譬如大火的《82年生的金智英》展現了女性在家庭、社會雙重角色中的壓力與困惑,《坡道上的家》呼喚對“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母職的思索等等。其實很早以來,對女性問題的探討就是文學的重要主題,去年底被改編搬上大銀幕的經典小說《小婦人》(Little Women)便是其中著名一例。它更早一步地提出女孩在成為“婦人”(Woman)的道路上會遇到的種種誘惑與疑問,比如,應當如何看待金錢、華服、愛情與夢想?是不是一定要嫁個好人家才算圓滿?成長是不是隻有一種模樣?

《小婦人》:女性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

新版電影《小婦人》中馬奇四姐妹。

有多早呢?如果掩上簡介,你很難相信這是一部創作於1868年的作品。150多年來,這部講述馬奇家四姐妹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成長故事,她們堅守自我、努力追夢、相互關愛的形象,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成就了這部與《傲慢與偏見》齊名的女性經典,同時也使這本小說成為“88本塑造美國的名著之一”,被列入美國教育協會“100本學生必讀書目”,更成為塑造無數女性精神的枕邊指南,是楊絳、J.K.羅琳、蘇珊·桑塔格等眾多女作家們的“人生之書”。最近,經電影發行方授權的原著未刪減中文版《小婦人》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小說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1832年生於馬薩諸塞州一戶清貧的家庭。路易莎是四姐妹中的老二,父親阿莫士·奧爾科特是一位眾所周知的超驗主義作家,愛默生、霍桑、梭羅是家裡的常客,這使得路易莎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她的父親同時是一名教育家,曾創辦教會學校,四處演講但收入甚微。迫於生計,路易莎不得不教書養家,還當過女裁縫、護士,做過洗熨活。1868年,一位出版商建議她寫一部“關於女孩的書”,她“化身”二姐喬·馬奇,以自己與姐妹們的生活經歷為藍本,寫成《小婦人》。不成想,這部半自傳體的歌頌愛與自由的女性成長小說打動了無數讀者,煥發出歷久彌新的光彩,成為永恆的經典之作。它常讀常新,擁有龐大的讀者群,同樣成為了影視界的寵兒,近100年來被改編數十次,留下數個經典版本。

勇敢獨立的“新女孩”形象

在19世紀的傳統觀念裡,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沒有自主權,美貌和對丈夫的忍耐恭順是社會普遍推崇的美德。《小婦人》成書於新舊社會交替之際,當時美國內戰剛剛結束,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受到極大的衝擊。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倡導女性發聲,她用筆塑造了四個“了不起的小婦人”,她們勇敢追求幸福平等、獨立自強、為夢想奮鬥,觸動了無數讀者的心靈。

在書中,“好嫁”“順從”不再是女孩們的唯一標籤,事實上,馬奇家的四個姑娘性情迥異,構築著自己不同的“空中樓閣”,讀者們也常常會在其中一個女孩那裡與自己相遇:大姐梅格穩重端莊,時常憧憬浪漫的愛情,夢想成為賢妻良母;二姐喬熱愛寫作,性格獨立,有男孩子氣,奉行自由高於一切;三妹貝思是個“小天使”,溫婉內向,嫻靜乖巧,凡事總想著他人,彈琴是她最大的愛好;小妹艾美甜美驕傲,期待有一天走出家門大展宏圖。顯然,路易莎將特立獨行的二姐喬視作自己的化身:喬通過寫作賺錢幫襯家人,併為此感到無比自豪。當母親動身照料前線病重的父親時,喬毅然賣掉了她象徵女性魅力的一頭長髮。四個女孩中,喬是最自由獨立的一個,也備受讀者喜愛。《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羅琳曾說過,“有那麼幾個月,我自己就是喬·馬奇”。

四姐妹有著各自的抱負與追求,在不同的軌道上堅定前行,終在不同的領域中開出自己的花朵:梅格選擇與清貧而勤奮的家庭教師約翰組建家庭、共同奮鬥;喬勇敢闖入“男人們的世界”靠寫作謀生;貝思在病中依然鼓勵姐妹、寬慰媽媽;艾美在巴黎努力學習繪畫。雖性情殊異、理想不同,但她們身上共同閃現的自信、果敢、為家人奮不顧身是永恆的美德,放在現今也毫不過時。

《小婦人》:女性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女孩成長中的那些困惑

《小婦人》被譽為“家庭教育聖經”代代相傳,四姐妹之所以能夠成長為美好善良、自強自尊的小婦人,她們的“精神導師”——馬奇太太功不可沒。即使面對清貧的家庭條件、丈夫作為隨軍牧師遠赴前線,馬奇太太的教育智慧依然使整個家庭其樂融融,生活多姿多彩。女孩們互幫互助,視媽媽為知己,願意隨時向媽媽吐露心聲。這多虧了馬奇太太絕妙的教育方式與溫柔細膩的話語:“媽媽隨時隨刻都是你們傾訴閨中心事的知己,爸爸是你們的朋友;無論人們結婚還是獨身,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驕傲和安慰。”

《小婦人》是一部半自傳式的作品,它所透露出的教育理念與路易莎的原生家庭密不可分:她的父母都接受過很好的教育,思想開明,父親是波士頓第一所公辦學校的主管,母親在郵局工作,家庭成員間常通過寫信交流情感,母親還鼓勵孩子們寫日記,並幫助他們修改。在女孩們向理想與抱負奔跑的道路上,有喜悅的時刻,也會遭遇現實的打擊。路易莎試圖通過小說,教會女性如何面對成長中的黑暗與哀傷。

當梅格成家、貝思離去,得知青梅竹馬的鄰家男孩勞裡訂婚,曾拒絕勞裡求婚的喬感到深深的孤單,甚至開始懷疑當初的決定是否正確。即便150多年過去了,這種20多歲女孩對初老和大齡未婚的恐懼,依然困擾著女性群體。在此,作者給出自己的答案,認為事情並不像看上去那樣糟,美貌易逝而美德長存:“聰明的姑娘們即使過了三十歲,她們會想到,她們還有二十多年有益的幸福時光,可以優雅地打發人生。妙齡姑娘們應該懷著同情看待她們,不應看不起她們。應該記住,她們也可能會辜負大好時光,紅潤的面頰不會永遠保持,銀絲會摻進漂亮的棕發,不久以後,善良與尊敬會和現在的愛情與讚美同樣甜蜜。”

不僅如此,女孩們在成長中必然要面對勞作的艱辛、金錢的誘惑和婚姻觀的衝擊。梅格夫婦每日為生活操勞,當梅格看著身邊朋友頻繁舉辦派對、擁有數不盡的華服,咬牙超支購買了昂貴的布料,卻最終為自己的虛榮心羞愧不已。馬奇太太告誡女孩們,工作是一件好事,比起金錢和時裝來,它更能給人們一種能力感和獨立感。她支持梅格與約翰的婚姻,因為普通的小戶人家雖然每天都要為生活操勞,卻不失甜蜜溫馨:“我寧願你們成為擁有愛情、幸福美滿的窮人家的妻子,也不願你們做沒有自尊、沒有安寧的皇后。”

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女孩們漸漸體會到,有些寶貴的東西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愛、平安、健康和真正的人生幸福。生活清貧卻溫馨,一切的經歷卻使她們明白了愛與勞作的意義。馬奇太太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這本創作於19世紀的小說中透露出的家庭教育觀念,迄今仍可稱為教育子女的典範。

《小婦人》:女性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

嫁個好人家 不是唯一結局

《小婦人》分為上下兩部,第一部出版於1868年,描述姐妹們在少女時代的經歷;第二部於1869年問世,也稱為《好妻子》,描寫女孩們成年後各自的婚姻選擇。馬奇姑婆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正統思想,當得知梅格決定嫁個“窮小子”時,她氣急敗壞,因為當時結門好親事、過一輩子安樂日子才是女性“最好的選擇”。路易莎本人也承認,在撰寫第二部時,不少粉絲來信希望喬能嫁給勞裡,但她本心依然決定讓喬保持單身。她在日記裡寫道:“一直有女孩寫信詢問小婦人最終嫁給了誰,似乎這是一個女人終其一生的目標和結局……但我不會為了取悅任何人而把喬嫁給勞裡。”

喬拒絕了勞裡的求婚,選擇以自己熱愛的寫作謀生。這一定程度上還原了作者的人生選擇:路易莎拒絕接受一段並不發自真心的婚姻,終身未嫁。但當手稿受到來自出版商的質疑時,迫於家庭經濟壓力,她不得不向大眾喜聞樂見的結局妥協,讓喬嫁給了後來遇到的巴爾先生。而新版《小婦人》電影給出了更為開放的結局,喬在面對選擇時發出“我真的受夠了人們說,女人有愛就夠了”的呼喊,她讓筆下小說《小婦人》中的女主角結婚,而現實中自己與巴爾先生是否“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卻留待觀眾自行解讀。這一處理方式無疑更加符合當代讀者對原著中喬的期待。

傾聽內心的聲音,感知自我的真實需求,女孩們正用自己的方式奮力生長。長銷150多年的《小婦人》似乎在告訴我們:幸福沒有標準答案,通往幸福的道路遠不止一條,正如梅格對喬說的:“我的理想和你不一樣,但不代表它就不重要。”《小婦人》用樸實無華的寫實手法把四姐妹的命運展現在我們面前,它不斷地提醒我們:金錢、華服、豪宅、愛情,擁有這些固然美好,但它們並不是幸福的同義詞。女孩們想要獨立自由地過這一生,只需將喬的宣言銘記在心:“女性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她們不只美,也壯志凌雲、才華超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