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它是《我的天才女友》中,兩位女主角的人生啟蒙,是海倫·凱勒的必讀經典,是全世界女孩成長的“聖經”。早在1933年,著名小說《小婦人》就已經被搬上大銀幕,伊麗莎白·泰勒、薇諾娜·瑞德、克里斯蒂安·貝爾都曾經演繹過《小婦人》中的角色。如今葛韋格的這版已經是大銀幕上的第五版《小婦人》了。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葛韋格這位不走尋常路的紐約文藝青年翻拍《小婦人》的消息傳出後,就引起了許多影迷的不解。一方面,聚焦150年前一群馬薩諸薩州鄉下姑娘的生活似乎完全不是葛韋格的風格;另一方面,早有4版珠玉在先,為什麼還要大費周折去翻拍經典呢?然而,這版眾星雲集的“21世紀”《小婦人》則完美地證明了每個時代都需要一部經典。老瓶裝新酒,也能既有老瓶的典雅風韻,又有新酒的熱情甘冽。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非線性敘事用全新視角講故事


相比與原著和前作電影,這版《小婦人》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大膽運用了非線性剪輯與非線性敘事,打破了原著按照時間發展講述故事的線性敘事手法。本版的敘事則非常“現代”,電影伊始,就將一個殘酷冷冽的成人世界展現出來:Jo孤身一人寫作養家,Meg生活窘迫撫養兒女,Amy遠在他鄉孤身學藝,Beth陷入重病 ……


當觀眾剛剛適應情緒低落的冷色調成人社會後,電影通過閃回將觀眾一下帶到了7年前,一切開始的時候,主角們無憂無慮的童年。但是從這個角度再看這歡樂、溫馨、霜糖一般甜蜜的童年時,卻猶如深處囹圄的在觀察一個精緻的水晶球,所有的歡樂彷彿都那麼不真實,彷彿被籠罩上了一層不可磨滅的悲劇色彩;猶如看過了星戰456之後再回顧“星戰前傳”,用回望和緬懷祭奠殘酷的現實和既定的悲劇宿命。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在後續的故事中,觀眾們跟隨者導演的角度,在七年前四姐妹溫馨愉悅的少女時代和七年後成人世界的冰冷困境之中來回穿梭,一直提醒著觀眾,你們所看到的都是過去的美好。如果按照線性時間敘事講故事,你會和March四姐妹一樣,幻想著光明的未來。作家、演員、畫家、音樂家……


你會夢想自己的無限可能,以為友誼、家庭的溫馨永遠不會消散。但是轉眼間,一切綺麗的夢想早已化為泡影,曾經的青梅竹馬變成一個頹廢昏暗的背影,手足骨肉甚至無法再次相聚。這樣的雙重時空的交錯戲劇感,放大了所謂“人生如戲”的矛盾清晰,卻規避了諸如原著按照時間順序敘事的當下的情感與快樂,更加體現了《小婦人》故事內核之中的“成長”主題。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也許,對於少部分不熟悉《小婦人》的觀眾來說,本部電影幾乎相當於一個全新的故事。在剛剛進入觀看時,可能會覺得很雜亂,被剪輯開的故事非常碎片化,人物關係可能無法釐清,難以“入戲”。


可是對於熟悉《小婦人》的觀眾來說,原著可能是心中無法磨滅的“白月光”,曾經一路見證著主角們的成長被全新的敘事無情打碎,這版改編或許會成為難以入眼的幻滅。再者,觀眾們在提前預知了主角們與“甜茶”飾演的Laurie的情感結局後,可能會影響對這段關係的看法,對主角形象和電影主題的理解。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非線性敘事的《小婦人》,又是一定程度上具有後戲劇色彩的“間離”。通過非線性的剪輯,導演能用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將不同人物之間的命運產生連接。僅僅是Beth去世的一場戲,通過Jo兩次上下樓梯,卻面對物是人非的失落,放大了情感,產生了極強的“命運無常”式的衝擊力。


觀眾們在這部電影中會拋棄掉自己曾經的已知與偏見,完全被導演葛韋格操縱,以一種全新的,打破時間與空間隔閡的“上帝視角”重新看這個故事。不能快速入戲、產生共情的B面就是布萊希特式戲劇的冷靜思考。在觀看劇中人屢屢碰壁時,想想看自己的成長,是否也會這樣跌跌撞撞?為了進行正確的時間判斷、理清故事線,觀眾又必須全神貫注電影每一個細節,嘗試投入電影。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至於這種創新的改編是錦上添花還是畫蛇添足,在不同喜好的觀眾身上也是見仁見智。但是電影作為與書籍完全不同的“熱媒介”,確實需要一些全新的表達方式。尤其是電影最後20分鐘,使用平行剪輯而創造的“盜夢空間”式的結局也頗值得玩味。Jo究竟有沒有貫徹一生“獨身主義”?或許,只有電影藝術可以讓平行世界自然而然地展現吧。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艾米·馬奇的“逆襲”:沒有人天生是別人的影子


相比於其他版本,這版《小婦人》另一個成功之處,就是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艾米·馬奇。在原著中,Amy永遠都是一個不怎麼起眼的角色,她似乎是Jo的影子和B面,Jo追求理想,她卻一味否定自己;Jo和Laurie玩耍,她卻只能嫉妒,甚至偷偷燒掉Jo的小說;Jo為了理想選擇“獨身”,是“新女性”的“典範”,她卻考慮怎樣“嫁入豪門”,甚至在結局時“橫刀奪愛”。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然而葛韋格卻塑造了一個全新的Amy,一個反主角式的平凡“英雄”。她能一直對自己有清楚的定位,雖然沒有Jo那樣的野心,卻依然堅持自己的藝術夢想;她能及時止損,一旦意識到了“頗有才華”與“天才”的差距,她就轉身投入更現實的事業,降低試錯成本;


她打破了“聖女”式的教條,少女時代隱隱的嫉妒心、毫不掩飾的愛恨情仇讓她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的“真實”角色;她善於認錯,與Jo絲毫不願聽到負面評價的“玻璃心”相比,她更加敢於承擔責任。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面對愛情,她勇敢卻自尊,毫不掩飾對Laurie的愛,但是當頹廢、迷茫的後者向自己求愛時,她卻義正言辭地拒絕,並平等的給予了Laurie教育。當男孩實現成長,變得像曾經一樣善良前輩時,她則欣然接受愛意。


這種“簡·愛”式的自信與自尊,一直是愛情中的女性所求之不得的。弗洛倫斯·珀雖然並不屬於“一眼美人”,卻完美契合了Amy沉穩、端莊、自尊的氣質,外加富有磁性的獨特嗓音,完美地演繹出了“逆襲”的Amy的魅力。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曾經,Amy面對女性社會選擇的困境,在自我定位上足夠“拎得清”,在既定的規則裡做出了合理的選擇,卻依然飽受非議。在150年後的今天,曾經的困境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葛韋格卻為Amy成功正名——沒有人天生應該是別人的影子,只有成功認清自己,才能活出尊嚴與價值。


多維女性各放異彩:幸福永遠不止一種


在150年前,這些性格迥異卻自信自尊自強的女孩們開啟了所謂“女權”的先鋒。其實《小婦人》中最可貴的“女權精神”莫過於對每一種女性生活方式的尊重。所謂女權,不應該是一位鼓吹消費主義與性別衝突的自私,更不應該是對選擇了婚姻家庭的女性的仇視,形式追憶的吹毛求疵,而是發自內心對自我能力的自信,選擇自主、自由的人生。


在《小婦人》中,選擇了家庭的Meg可以幸福,選擇了愛情的Amy可以幸福,堅持夢想的Jo也可以追求幸福。《小婦人》中的女性可以毫不避諱去談論金錢與野心,就算現實一遍遍衝擊著理想,她們依然善良與積極向上,這無疑是對於如今“喪”文化橫行現實的一針強心劑。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在《小婦人》這樣父權形象長年缺失的故事中,女性也能承擔得起經濟責任,並且也能保持美、純真與善良。性格迥異、多種維度的女性在《小婦人》烏托邦般的世界中,散發著屬於各自的迷人光彩,打破性別固化。


在《小婦人》中,女性角色是真正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它沒有過分誇大女性的力量,塑造“超級女英雄”,也沒有喊著空洞的價值觀口號,卻尊重不同的心思與理想,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角色,都可以自由地成長、自由地選擇人生。在女權氾濫甚至被物質化、汙名化,傾向言之無物的時代,更需要《小婦人》這種用本真、善良鼓舞人心的力量。鼓勵每一種美的可能、追求幸福的可能,用真正熱愛生活的姿態去歌頌生活。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每一個時代,都需要一種細膩的力量。在認清現實後,仍然熱愛生活是真正的英雄主義,這群善良、熱情、朝氣蓬勃的溫暖女孩們,在任何時代都會像火焰一樣閃耀,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真正熱愛生活、擁抱生活。


21世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小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