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的来处是文字——读《光影的来处》

1888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Roundhay Garden Scene》诞生,它仅仅有两秒;1895年,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用活动电影机举行首次放映《工厂大门》,这被认为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据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纪实小说,该书问世于日本的平安时期,具体成书时间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一般认为在公元1005年前后,这个时候中国处于北宋景德年间。

从11世纪到19世纪,疏忽近千载时光荡悠悠,你可知从文字到影像走过的路,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铢积寸累。到如今,文学、影视经常如同双生子一般出现在大众面前,甚至在某些时刻,对于普通受众来说,文学和光影是一体的,我们总会在文学中脑补电影画面,也能从电影画面中读出没有写出的文字。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作品,几乎没有没有改编成电影的,同样,一部大热的电影,很快也会以原作剧本的样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不得不说,“文学与影像比读”就算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很多文学、电影爱好者也这么做了,这更彰显了卢玮銮老师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系统性,在《光影的来处》可窥一斑。


光影的来处是文字——读《光影的来处》

电影是综合艺术

卢老师是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模范教学奖,2003年度香港教育学院”杰出教育家奖“,2009年度香港艺术发展奖之“杰出艺术贡献奖”的获得者。在2011年,她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衔。本书的缘起是2002年卢老师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的“文学与影像比读”课程。该课程以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小说作为研读对象,并邀请相关的演员、导演、作者为学生演讲及接受访问,对影像与文学展开了不同角度的探索。本书收录了张国荣、伍淑贤、许鞍华、刘以鬯的演讲及访谈记录。

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在文学中想象电影的画面与在电影中思索画面中饱含的文字内容是容易的,但是用演员的心态在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中游走是很难的,在“文学与影像比读”的课程中,难能可贵的就是加入了演员、导演、编剧的创作心得,读者通过不管是现场交流还是通过阅读他们的解读进入更多的角色中去,对文学和电影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会更深入。同时,这也让我们明白,电影艺术作品的诞生,每个环节每个卯榫都必须精益求精,很可能某一个环节的失措会导致整体作品有失水准。


光影的来处是文字——读《光影的来处》

《倾城之恋》可能就算得上一部细节失分不够完美的影片,许鞍华导演在课上主要和学生们交流了《倾城之恋》的台前幕后。遥想当年,这部电影可谓饱受诟病。她在课堂上回答了很多关于道具、场景、服装的问题,也坦言,自己对张爱玲笔下的40年代的上海不是很熟悉,所以会犯了“把祖先的照片挂在厅里”的错误,这种错误并不是常识性的错误,许鞍华是了解40年代的广东的,这样的安排多少有点“想当然”。尽管她也明白。内陆幅员辽阔,大到南北习俗不同,小到县市各有不同,但是当一部电影搭起场景来开拍的时候,很多时候很多细节有被忽略的可能。许导演还提到了缪骞人的发型,对于我们今天的观众来说, 乏有人认识她,所以对这部80年代的老电影也会有这种“怎么找了这样一个女演员和发哥搭戏”的疑问,殊不知,缪骞人在80年代是红得发紫的女演员,在80年代末期她就已经退出影坛了。很多人觉得她不够好看,演不出白流苏的“美”,许鞍华导演说到了电影中缪骞人的发型,用现在的审美来看,发哥也不是范柳园的合适人选,因为他长得太“正”了,好像和书中那种“圆滑”还是有反差。

尽管如此,细细思量,这不正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吗?一部电影可能是不符合你对文学的想象,但是反差之处,却也由此更看出光影的魅力。至少今天来说,《倾城之恋》虽然有瑕疵,但是依旧是一部好电影,布景和服装、发型可能会影响你对书中场景的想象,但是一个完整的光影世界,还是许鞍华营造的,在那里,老上海的味道还是找到了,这在今天,是万难回溯的。

如果说《倾城之恋》不够完美,那《霸王别姬》就算得上从布景到服装到发型到摆设都完美的电影了,但是成就它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剧本和表演是中流砥柱。很高兴能在书里看到已经故去多年的张国荣讲课,他从演员的角度来解读程蝶衣这个人物,他讲:我以为一个演员应该义无反顾,为自己所演绎的角色创造生命,如此演员方可穿梭于不同的生命,亦让角色真实而鲜明地活起来。这放在今天,依然教科书级别的言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不是吃青春饭不是刷脸不是抠图,无怪乎如今殿堂级别的电影越来越少,技术虽然进步,但是整个电影工业里的匠人却越来越少,能沉下心来“义无反顾”的人越来越少,张国荣之所以在短暂的一生中塑造了很多留名影史的人物,不是上天厚爱他,也是他足够努力,足够珍视“演员”这一职业。


光影的来处是文字——读《光影的来处》

最好的艺术是跨界融合之作

同样,不可或缺的是一个好的剧本。李碧华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作家,她的很多小说改编成电影都是大作,但是原作却逊色很多,但是如果你读过原作,就发现她其实写得很好,但是总觉得哪个地方味道不对,《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都是如此。由此也可见,文学脱离了文学艺术的窠臼,还能在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大放异彩,以上三部电影足以说明。

刘以鬯先生和伍淑贤女士都是作家,也是跨界作家,伍淑贤女士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其实,“文学与影像比读”并不是要找出区别,让艺术泾渭分明,而是一种融合。作为商人写作的作家很多,海岩、阿耐、梁凤仪等人,他们都将自己的工作经历融入到小说中,情节的展开更真实,小说的信息含量也更大。所以,今天我们来看卢老师的课堂记录,更多的是获得一种融合的心态,学到一种站在更多角度去欣赏艺术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