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艺术家筱荣贵的艺术人生

扬剧艺术家筱荣贵的艺术人生

人物简介

筱荣贵原名李荣贵,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教授级政府津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经和金派扬剧大师金运贵同台唱红大江南北,得到梅兰芳先生、田汉先生的高度评价,还唱进了北京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

扬剧艺术家筱荣贵的艺术人生

扬剧艺术家筱荣贵的艺术人生

筱荣贵祖籍扬州,1933年出生于上海,5岁随父著名扬剧琴师李庆元学艺,14岁登台,主攻青衣花旦,兼小花脸。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她苦练吐字、行腔,对传统演唱中的“嗯、啊、唧、嗗”的弊病较为反对,追求行腔的柔和与“丝竹美”。她先后得到当时扬州清曲表演艺术家王万青、扬剧清曲艺人唐锡奎等扬剧名角的精心指点。当然,对她帮助最大的还是金运贵。

扬剧的“自由调”是在广泛吸收上世纪三十年代多种新兴艺术形式,利用扬州清曲、小开口、扬州评弹以及越剧、沪剧、淮剧、京剧、昆曲等剧曲的音乐、组字、小腔,并吸收其众家之常而形成的。筱荣贵将金派唱腔的精华融入自己的艺术演唱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甜润动听、别具一格,因而又被人称为“筱派”。

1950年,筱荣贵加入镇江"金星扬剧团",与金运贵,琴师王少华,著名演员陈金珠,姜凤英等长期合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筱荣贵和金运贵是被连在一起为戏迷称颂的名角。

长期舞台生涯中,筱荣贵成功塑造了百台风格各异的舞台形象。1959年,筱荣贵跟随省扬剧团到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梅兰芳亲自上台为她献花。前几年接受《京江晚报》记者采访时,她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梅兰芳的秘书曾告诉她说,梅兰芳回去后一直夸她“这个小花旦不错……有创新、有天赋,是扬剧的未来”。1960年,她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扬剧界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并合影。

为戏而生,这是大家对筱荣贵的评价。

“曾经有观众对我说,你妈妈的眼睛在台上雪亮的。”儿子张金财回忆道,“我当时问过妈妈,‘你的眼睛能看清台下吗?’”筱荣贵笑着摇摇头,高度近视的她,站在台上根本看不清台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的光彩来自于筱荣贵台下的苦练。张金财说他小时候不愿跟爸爸妈妈逛街,“妈妈半天不说话,跟她说话也不理”。待上前仔细一看,妈妈的嘴里正背着台词,“其实那些戏她已经熟得不能再熟”。

1958年,筱荣贵被选送到江苏省戏剧学校进修,那年她26岁,已做了母亲。从前在家中学艺和随团习艺条件限制,腰腿功没有好好地练。年龄大了,骨头硬了,韧带死了,踢腿、扳韧带,别人一遍,她两遍、三遍……放学后,学校练功房都没人了,她还一直练到关灯,再到院子里继续练跑圆场。三个月后培训结束考核,她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都惊讶不已。

扬剧《挑女婿》中有一段撑船的戏,从没撑过船的筱荣贵为了体验生活,跑到秦淮河边找到一个划船卖酒酿的。她跟人家说,我把买酒酿的钱给你,但不要你的酒酿,你教我撑船。

青年演员许伟是1992届省戏校镇江委培的扬剧学员,也是筱荣贵的学生。筱荣贵不是科班出身,没有正规学过身段。她让许伟上了身段课后,记下笔记,再到宿舍教她。许伟说:“筱老师比我学得都认真。”那时筱荣贵已经近60岁了,许伟常在宿舍看到她“不是在翘腿,就是在压腿”。

去年上半年,江都电视台《明月梳妆台》栏目请筱荣贵出场。当时筱荣贵身体状况已经相当不好,连化妆都是别人帮忙的。可是一上台,灯光一打,她的学生金瓯由衷地赞道:“筱老师真不得了,她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精神十足,完全看不出病态。”

扬剧艺术家筱荣贵的艺术人生

扬剧艺术家筱荣贵的艺术人生

人到中年,筱荣贵从扬剧的传承与发展考虑,逐步倾心于培养扬剧接班人了。传承扬剧艺术,成为她最大的心愿。

赵菊萍和金瓯都是1982届镇江扬剧团的学员。她们记得,筱老师常对学员们说,镇江扬剧流派好听的地方就是“腔裹字”,胜在韵味,因此,她特别要求大家要唱镇江风格的扬剧。

“不上课时,筱老师平易近人,就像家长一样关心我们学员们的生活,甚至还和我们一起打打闹闹开玩笑。上课时,她就像换了一个人,虽然从不打骂,可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尽管如此,赵菊萍和金瓯都说,“我们都非常爱上她的课。”

舞台艺术个性很强。她对学员因材施教,决不“捆”人(捆人,即一定要学生学自己、像自己)。她认为赵菊萍的嗓音比自己好,在教唱戏时,她对赵菊萍说,“你不一定要完完全全跟我唱得一样,你可以保留自己好的东西,把自己的嗓音条件发挥出来。”

“咬字要准确、唱腔自如、要掌握轻、重、缓、急。”她着重传授给后人的是自己带有艺术规律性的长期舞台实践的心血结晶。(马彦如)

2018年10月11日清晨5时50分在镇江去世,享年86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