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六個錢包都被掏空,未來剛需的錢能從哪裡來?

現在樓市領域的專家不少,能頭頭是道說出自己觀點的經濟學家也越來越多,但這些專家們的觀點總是容易陷入極端化,少有從源頭客觀分析當下市場的學者,比如鍾偉等看多派,只要找到理由,就一定認為房價會漲,比如牛刀、謝國忠等看空派,不顧實際的看空樓市,屢次令支持者們失望。

如果六個錢包都被掏空,未來剛需的錢能從哪裡來?

對於樓市的展望,也成了各路專家們角逐的主要戰場,我們不妨從知名經濟學家的觀點上,挖掘出更令人信服的邏輯,以幫助我們判斷樓市走向。針對目前的現狀,他發出了一個疑問:如果六個錢包都已經空了,那剛需的錢能從哪裡來?何為六個錢包?這是在某節目時創造的新詞,即年輕人買房需要男女雙方的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掏錢支持,讓很多人哭笑不得。

反思就在這裡,都說房子是消費品,消費品最重要的定價標準就是看需求,尤其是剛需、改善的“有效需求”,那些買房用來居住的人,才能決定房價的漲跌。從這個角度去看,人口週期進入下行通道,勞動人口趨勢性減少,本身就意味著需求下降,這種情況下,六個錢包又被掏空,那麼滿足這些需求的錢顯然難以為繼。邏輯直戳目前樓市的軟肋,都在說剛需會支撐房價繼續上漲,但是年輕人口買房慾望下降,新生兒數量減少,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這些都會造成“有效需求”邊際下降,如果再把六個錢包給消耗掉,所謂房價上漲的根基也就不復存在。

如果六個錢包都被掏空,未來剛需的錢能從哪裡來?

過去幾年以來,人們總是給房地產賦予了太多外在的概念,由此催生了諸多華而不實的理論,城鎮化與人口紅利對房價的影響誰某不能否認,但絕不是房價漲跌的決定性因素,一邊說需求決定房價上漲,另一邊又透支了整個家庭的財力去買房,這本身就自相矛盾,李迅雷的論述,也從側面反證了一點:樓市進一步上漲的動力並不充分。剛需一族確實是樓市中的核心力量,然而,事實也證明,他們絕非是房價的推手,六個錢包可以讓樓市一時間變得火熱,但低收入者的財富終究有限,根本無法維持長久的“漫漫上漲路”,用剛性需求的外表去掩飾投機的想法,也讓人感到諷刺。

如果六個錢包都被掏空,未來剛需的錢能從哪裡來?

反思過後,是對樓市的期許,也提醒我們:只有立足於真正的“自住”,讓投機氣氛逐步消退,讓理性迴歸市場,不以急功近利的眼光看待當前的樓市,未來我們身邊的父母、朋友、同事、親戚,那些日夜為房子而焦慮的人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