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多少恨》:恨的盡頭,不過是與自己和解


張愛玲《多少恨》:恨的盡頭,不過是與自己和解

“真正的瞭解一定是從愛而來的,但是恨也有它的一種奇異的徹底的瞭解。”

《多少恨》是張愛玲根據電影劇本《不了情》改編的短篇小說。在她看來,電影劇本和書還是有差別的,一方面電影中的人物,不能傳達出人物原型的方方面面,這是很可惜的;另一方面,根據片子寫的小說,在美國屬於“非書”,即狀似書而實非,書中想要傳達的信息,電影的情境有時候不能完全表現出來,書中文字雖無實景,卻更能傳達感情。

《多少恨》講述的是:一個單親家庭出身的年輕女老師虞家茵,經人介紹,在一個富商夏宗豫家裡,做家庭教師。夏宗豫和妻子是傳統婚姻的結合,沒感情,所以夏太太一直生著病住在鄉下。家茵和宗豫在相處的過程中,慢慢產生了情愫,但苦於世俗的羈絆,最終分道揚鑣。

同是悲傷的結局,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多少恨》是為數不多的對愛情的美好詮釋,沒有諷刺意味,沒有利益的糾葛,雖然悲傷,雖有無限惋惜,但在虞家茵身上我看到了女性獨立精神,最好的詮釋,在經歷了風起運湧後,她依然守住了自己。

張愛玲《多少恨》:恨的盡頭,不過是與自己和解

一、恨生不逢人

虞老先生道:“家茵!我知道你一定恨我的,為著你娘。也難怪你!你娘真是冤枉受了許多苦啊!”

常言道:生不逢時,在虞家茵這裡就是生不逢人,她無法逃避那樣的家庭環境,也無法擺脫有那樣的父親。

家茵的父母在她小時候就離了婚,她與母親在一起生活,母親一直在鄉下,家茵獨自在上海工作,偶爾寄錢給鄉下的母親,生活過的清貧。父親早年就有了新的家庭,對她而言,就像不存在了。

父親第一次來找家茵,是在她剛找到家教這份活不久後,他說要買船票回去,說身上沒錢,騙了家茵五萬塊錢,這些錢是家茵省吃儉用省下來的。

第二次,家茵在宗豫家裡上課,父親直接找上門了。他覺得女兒的公家不錯,想方設法的沾點光。家茵無奈,又給了父親些零錢。嚐到了甜頭,就會得寸進尺,後來父親就一直去夏家找她,要求女兒跟夏宗豫說,替他找事做。


張愛玲《多少恨》:恨的盡頭,不過是與自己和解

後來,他看出了家茵和宗豫之間微妙的關係,就更囂張了,不僅在宗豫的廠裡大肆宣揚自己和老闆的關係,還私吞廠裡的公款。宗豫忍無可忍下了逐客令,卻也給他留了面子。

家茵對待父親,可算是仁至義盡了。她知道父親的為人,但畢竟是她的親人,也迫於無奈。再者,每次她拒絕父親,父親就會大呼小叫,弄得人盡皆知,相比較父親,她更怕世俗的眼光。然而,父親的氣焰,就是這樣助長起來的。

父親總是問家茵:“你為什麼總是這麼恨。”

家茵能恨什麼呢?恨自己為什麼生在那樣的家庭,恨為什麼有那樣的父親?

家茵最後選擇離開,跟所有人打了招呼,唯獨沒有父親。遠離父親,就是她能做的最好的選擇了,她無法恨他,無法擺脫父親的稱謂。家茵的恨,就像現實中,所有那些在原生家庭裡,遭遇過不快樂的人,這是我們無法選的事情,我們能做的,就是與原生家庭和解,豁達自己,重新再活一次。


張愛玲《多少恨》:恨的盡頭,不過是與自己和解

二、恨愛不逢時

“上上 中下 下下莫歡喜 總成空 喜樂喜樂 暗中摸索 水月鏡花 空中樓閣。”

這是家茵和宗豫一起玩“起課”的時候,宗豫抽中的籤,彷彿一開始結局就已經定好了。

家茵和宗豫第一次相遇,是在電影院門口,家茵沒等到朋友,想把電影票退掉一張,宗豫來晚了,剛巧問還有沒有票。

第二次相遇是在禮品店,家茵給家教的學生買生日禮物,宗豫要給女兒買生日禮物,宗豫請家茵幫忙挑選,為表感謝,宗豫提出要送家茵一程,不料他們的目的地是同一個地方,禮物也是送的同一個人。

在他們的感情裡,宗豫一直是主動的,宗豫說:“你手上沒有螺,愛砸東西,可是我手上有螺,抓緊了決不撒手的。”宗豫時不時來看她,用女兒做藉口讓她住進自己家,幫她父親找工作,甚至給她父親錢。家茵對宗豫說:“自從那時候……又碰見了,我就……很難過。你都不知道!”這算是表白了,宗豫也很高興,但他也怕自己想的不對,所以一直未敢挑明,他說他會離婚,一定會的。


張愛玲《多少恨》:恨的盡頭,不過是與自己和解

後來,宗豫的太太回來了,夏太太病怏怏的要求家茵,只要不讓她和宗豫離婚,她同意家茵進門做姨太太,這個主意是家茵的父親幫著出的。

家茵覺得獨守鄉下得病的夏太太,有點像自己的母親,母親從前就是玩著骨牌默默等著父親到天亮,最終也能沒留住父親,家茵不想成為害人的人,不想成為別人唾沫星子裡的小三,更不想宗豫的女兒恨她。

所以,家茵決定走了,她離開了,夏太太的病會好,小蠻不會恨她,宗豫可以擺脫她的父親,周圍的人也不在有閒話,這一切,只需要她放棄他們的感情就好。

相愛本沒有錯,錯的是他們相遇時間,離開是最好的選擇,愛與不愛都是成全,也是與自己和解。

張愛玲《多少恨》:恨的盡頭,不過是與自己和解

三、悲傷的故事裡,不一定藏著悲傷的人生

這一邊的她是這樣想:“我希望她死!我希望她快點兒死!”那一邊卻黯然微笑著望著她,心裡想:“你怎麼能夠這樣的卑鄙!”那麼,“我照她說的——等著。”“等著她死?”“……可是,我也是為他想呀!”“你為他想,你就不能夠讓他的孩子恨他,像你恨你的爸爸一樣。”

這是家茵決定離開之前,心裡最後的掙扎,掙扎完之後,沒有人可以阻止她離開。

為什麼家茵和宗豫最終走到一起?

1.童年父母的經歷,使她缺乏愛的勇氣。家茵和宗豫的經歷,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她父母的翻版,她明白這一點,她在夏家教小蠻讀書,她們的感情甚至超過了師生,她不願看到小蠻變成小時候的自己,最重要的,她無法確定,宗豫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父親。

2.無法擺脫世俗的困擾,羈絆的相愛,終究抵不過人言可畏,家茵還沒有和宗豫確定關係,宗豫家的傭人都可以對她惡語相向,再加上夏太太、小蠻以及父親,她若和宗豫真的走到一起,生活也是一地雞毛。


張愛玲《多少恨》:恨的盡頭,不過是與自己和解

家茵是個明白人,即使再不捨,她也能拿得起,放得下。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裡有段話說:你的臉上雲淡風輕,誰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緊;你走路帶著風,誰也不知道你膝蓋上仍有曾摔傷的淤青;你笑得沒心沒肺,沒人知道你哭起來只能無聲落淚……

讀完《多少恨》,回頭看張愛玲筆下的男女,大多都是悲劇人物,家茵和宗豫看似一個悲劇結尾的故事,確是對愛情最好的交代。這也真正解釋了,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生活就是這樣,從不會因個人的悲歡離合掀起一絲波瀾。命運或許是不公的,環境無法選擇,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就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嘗試與自己和解,在認清生活的現實後,依然熱愛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