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天一阁 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浙江省宁波市文化旅游局这句话说的够可以。实际上,去过的人都知道,不过就是上万本的古籍,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曲折的游廊,最多还有江南一贯的多雨而已。

不知天一阁 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那么为什么天一阁会被人把身价抬的如此之高,甚至于与大名鼎鼎的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南昌滕王阁、西安钟鼓楼等并称为中国十大文化名楼(虽然这个说法没通过)。

要弄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细数天一阁的诞生与发展。

天一阁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具体说来,大概就是1561到1566年之间。天一阁的名字取自于易经,因为易里面的一句“天一生水”而来。这很直白。古代的藏书楼都是木质的,书也是极其害怕祝融之灾,所以天一阁的第一代掌门人范钦取了天一二字。

我们再来说说范钦,这人的最高职位是兵部右侍郎,仅次于兵部尚书,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看起来很有实权,然而我们的主人公范钦大大并不是一个武人,他可是纯种的书生。这也没啥,军队是打仗的,但是军队也需要文职啊!(当然不是《芳华》里面那些跳舞唱歌的文艺兵,何况这个职位也不需要待在部队里)

不知天一阁 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范钦大大27岁考中了进士,(比范进54岁才考上举人强多了)然后他开始了他漂浮不定的官宦人生,他先后去过广东、广西、江西、陕西、河南、福建等等,算得上幅员辽阔了。就在四处为官的这些年(1532年到1560年,大概28年,抗战28呀),他广泛的搜集各种公私刻本的书籍,特别是各种地方志、政书以及实录。说到这儿,我们多说一嘴。范钦的藏书的确如此,大多是明朝当时的那些书,而且大多是文史学界感兴趣的,所以它能够被一而再的神话,也就不足为其了。(当然了,天一阁的藏书还包括了很多大藏书家的捐赠,所以也不是那么偏颇)

收书、买书、鉴书、藏书,恩恩,没错,范钦的一生大概可以这么概括,是不是格外地无趣,所以说,这就是他伟大的地方。伟大就是把无趣的事情做到极致。(独当君语录)

公元1585年,范钦先生八十岁了,这也是他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年。范先生终于结束了他枯燥而乏味的一生。虽然说范先生生活节俭,作风优良,克勤克俭,但是范先生百忙之中,还是抽空做了不少事情,而这些之中,生了两个孩子算是最重要的一点事情。因为这,我们的天一阁也才能得以维系继而流传下来。

不知天一阁 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当时是这样子的,咳嗽连天的范钦躺在病榻上,仆人叫来了大儿子和二儿媳妇儿(二儿子已经亡故),准备开始分家产了。要说这老范也是够绝,他把自己的遗产分为两份,一份是万两的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这分法任谁也不解。

范家老大心里就想,这,难办哪,弟妹孤儿寡母的,一分钱不给,让去看一楼书,这恐怕传出去影响不好。怎么办?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长子范大冲只得认领了天一阁,而拒绝了万两白银。

要说老范这一分也算是分出来了名堂。因为那个时候的江南大户特别多,诗书知礼的人家自然不少,所以,藏书的家族特别多。但是,诸多的藏书楼、藏书阁,却只有天一阁留存了下来。这其实就是它严苛到不近人情的制度。第一条就是,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倘若按照一般的想法,自然是万两白银和藏书平分,实则不然,这样越传越多,传到后世,分摊的越来越多,哪里还会有什么藏书阁。

除过上面一条,天一阁还从不让人上楼,甚至是自家人。因为进楼看书关卡重重,且每一道关卡的要是都由不同的族人掌握。直到后来,大儒黄宗羲(此人不但深研儒学,且精通数理哲学和金融税务。他还当中锤杀过魏忠贤的干儿子)登堂入室,天一阁只给历代的文化名人开放。

不知天一阁 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到了民国,天一阁也像这个多病多灾的民族一样,屡次遭受重创。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叫薛继渭的巨贼,他白天潜伏在天一阁,用随身携带的枣子解饥,一次性偷盗上月,盗取了上千本书。这些书被无良书商盗卖出国时,被商务印书馆馆长张元济发现,而后,出巨资购得。可惜的是,这些书最后还是毁于抗战。

历经了五百年的风风雨雨,现在的天一阁早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那些卷帙浩繁的古籍现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并且很多古籍在天一阁的官网上可以即时查阅。

风雨仓皇,五百年的文化名楼,砥砺着我们继续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