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6期》內鄉縣衙聽雨

傍晚時分,淅淅瀝瀝的雨不斷由空中落入內鄉縣衙,像霧似的雨,像雨似的霧,氤氳在古衙周圍,絲絲縷縷纏綿不斷,天地由它而連。

雨滋潤著樹木花草格外青翠悅目,青磚灰瓦格外古樸凝重,遠望各個古建築物上就像籠罩在輕紗樣的薄煙裡,在雨水的洗滌下清新溼潤,如水墨畫一般的美麗。

《第1856期》內鄉縣衙聽雨

站在縣衙大堂前,天空很快暗了下來,空氣變得靜謐而又冷冽,漆黑的夜晚只有屋脊上的吻獸個個安靜地蹲在房頂,時刻守護著縣衙的一方平安。

在內鄉縣衙聽雨,有其獨有的意境。

《第1856期》內鄉縣衙聽雨

雨最能撩動人的情思,或許是聽雨的季節不同、氛圍不同,心情也不同。特別是在內鄉縣衙夜晚聽雨,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夜來,靜坐屋內的書桌前聽外邊的風聲和雨聲,感受雨落下來時急時緩的節奏,極力分辨著雨滴落在何種物體上,是落在屋頂上、樹木上、石碑上、青草堆裡、還是磚瓦上?

當然雨落的地方不同,雨滴的聲音也截然不同,或清脆、或沉悶、或間歇性的、或連響的,縣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雨滴傳出聲音的載體,這雨聲詮釋著內鄉縣衙豐富的衙門文化內涵、厚重而悠久的歷史底蘊。

《第1856期》內鄉縣衙聽雨

雨從樹上落到屋簷上,又從飛簷滴落到石階上,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隨著雨聲的撞擊和變化,縣衙三省堂的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在雨中熠熠生輝,高以永、元好問、章炳燾等知縣的人物形象也鮮活起來,他們廉正忠君、勤政為民的感人情景彷彿歷歷在目。

《第1856期》內鄉縣衙聽雨

而“刻在石頭上的反腐宣言”——《三院禁約》石碑,可謂是反腐倡廉、整治吃喝風的一面歷史鑑鏡,在雨中默默肅立,隨著雨水敲打石碑上遺留下的歷史印記,碑刻上的文字也因水的浸染變得醒目生動,石碑有銘,字有斑駁。這通高大的石碑,就像一位滄桑古樸的老人,篤定地守候在古衙的大門口,默默地向到訪的每一位遊客講述古代官署衙門博物館的獨特魅力和濃厚神韻。

《第1856期》內鄉縣衙聽雨

清晨,雨後的縣衙格外空靈寧靜。推開厚重的黑漆大門,伴隨著沉重而悠長的“吱-吱-”嘶啞聲,這就是縣衙特有的古老聲音,像極了厚重歷史悠遠的回應。

我沿著青石板鋪就的歷史甬道,走在父輩們一生都在努力工作的地方,像踩在新時代的鼓點上,一步一個腳印,堅定而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