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讀《弟子規》這本粗製濫造的兒童讀物

近年來,蒙學讀物《弟子規》大熱,被冠上“國學經典”的稱號。如今《弟子規》在市場上的版本數以百計,很多幼兒園、中小學將其列為指定讀物,還被改編成了歌曲、舞蹈、動畫片等。


別讓孩子讀《弟子規》這本粗製濫造的兒童讀物

遺憾的是,《弟子規》只是一本粗製濫造的“兒童讀物”。

二、三手儒學讀物

我們今天所見的《弟子規》,三字一句,共360句、1080字。

其書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初秀才李毓秀(1647—1729),經賈存仁(1724—1784)修訂後,改名《弟子規》。

遲至清朝後期,本書才開始廣泛流傳,成為私塾中常用的兒童教材——“蒙學讀物”。

在“總敘”中,作者開宗明義,指出“弟子規,聖人訓”。縱觀《弟子規》一書,內容確實大都改編自《論語》《禮記》,及朱熹編纂的《童蒙須知》。

如《禮記》說,“凡為人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弟子規》中對應有“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童蒙須知》說,“凡人弟子,須是常低聲下氣,語言詳緩”,《弟子規》中則化為,“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等等。①

略言之,《弟子規》中的原創內容極少。

就作者而言,李毓秀、賈存仁只是鄉間文人,學術上並無成就;就時代而言,較之成書於宋朝的蒙學讀物《三字經》,《弟子規》遠算不上“歷史悠久”;就內容來看,《弟子規》改編自儒家經典《論語》《禮記》,及朱熹摘錄的《童蒙須知》,屬於二手、三手儒學讀物,沒有資格被稱作所謂的“國學經典”。

近年大熱的緣故

與側重自然知識的《三字經》等蒙學讀物不同,《弟子規》的內容核心是程朱理學(重在倫理與處世、處事之道)。

其在歷史上的興衰也與此有關。

因內容符合科舉所需,晚清各地私塾一度流行該書。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舊蒙學教育隨之衰落;1911年辛亥革命後,新式教育規範化,注重兒童天性的新式中小學教材得到推廣,《弟子規》遂被時代所拋棄。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中,收錄的《弟子規》版本僅有2種。②

《弟子規》在近幾十年來受到追捧,有一些特殊的時代背景。

上世紀70年代,該書曾被定性為“宣揚孔孟之道的幾本壞書”之一,遭到批判。③

進入90年代,國人對“傳統文化”表現出一種飢渴,很多港臺商業化的“傳統文化產品”被引入大陸。臺灣“華山書院”院長王財貴倡導的“兒童讀經教育”即是其中之一。其編寫的教材《孝弟三百千》,正是以《弟子規》為主要內容。④

此後,《弟子規》持續受到文化產業的關注和推廣,遂聲名大振,以至於成為了所謂的“國學經典”。

四大致命缺陷

作為現代兒童讀物,該書有四大缺陷。

(1)內容遷就形式,導致文本勉強,於語文教學非常不利。

《弟子規》三字一句,合轍押韻。這種形式或許適於古代兒童,但在現代,已然行不通。作家王鼎鈞曾有評論:

“為了遷就形式,尤其是《弟子規》,有些句子很勉強,很晦澀,學習加倍困難,就語文教學而論,也並非良好的示範。”⑤

比如,“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這幾句,即使是現在的成年人,讀起來也會感覺吃力拗口,體會不出文字之美。

很多一線小學教師也承認,“讓孩子背誦理解《弟子規》是個大難題”。時下一種流行的解決辦法,是對《弟子規》進行再改編,如前文所舉例句,被改寫成了“為學莫作書呆子,活學活用建大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努力去做沒有錯,若不學習腹中空。見識短淺多蠻幹,真理永遠弄不清”。⑤

雖然某些媒體報道對這類改寫津津樂道,其實仍是一種不倫不類。一者,改寫中非引自名作,而系編者自擬的幾句,可謂文采全無;二者,套用的古詩名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之類,超出了小學生能夠理解的範疇。這種超越年齡的文本,是會增長孩子厭學情緒的。

(2)以成人本位編寫,從成人視角對孩子進行灌輸,且很多表述互相沖突。

中國古代蒙學教育的教材,編寫時多采取成人本位、成人視角,而極少注意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發育的特性。

《弟子規》也不例外。

全書所有文本,都是在以成人的語言灌輸成人的道理。且很多表述互相沖突。這也正是進入民國後,幾乎所有新式學校,都拋棄了《弟子規》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書中寫道: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仁,無限好。”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這幾段文字,明顯存在兩個問題:其一,讓兒童理解何謂“仁者”太難。其二,一方面教導孩子要“言不諱”,另一方面又教導孩子“切莫說”、“莫閒管”,這種精神分裂式的表述,既讓孩子無所適從,也顯見編寫者的工作是何等粗糙(有些“國學生意人”辯稱“言不諱”“切莫說”存在區別,但事實是,《弟子規》的作者在文本上並沒有闡釋過這種區別,所謂區別,大約只是一種自我腦補)。

以上弊病,必然對兒童的學習造成傷害。


別讓孩子讀《弟子規》這本粗製濫造的兒童讀物

圖:《弟子規》部分內容

(3)很多內容同現代社會脫節,理念上的落伍尤其可怕。

作為古代行為規範,《弟子規》中的很多內容都已過時。

比如,“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現代人不騎馬、不坐馬車,在路上遇到長輩也無需下車來目送“百步”之遠。

再比如,“親有疾,藥先嚐”“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其中言及子女應為父母嘗藥,在父母死後服喪三年、不吃酒肉的禮儀,在今天也早已無需遵行(古代之所以強調“親有疾,藥先嚐”,是因為許多傳統藥方未曾經過足量樣本檢驗,很可能是毒非藥)。

較之上述過時的行為方式,理念上的落伍有著更大的危害。

比如,《弟子規》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子女對父母要無條件服從,一切行為都要預先請示父母;又說“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子女勸說父母時,即使被責打,也要“無怨”。如果孩子真的照此去做,在變得對父母百依百順的同時,也必然會失去獨立意識。⑥

在現代社會,子女與父母人格上是平等的,應該有著自己獨立的理念與興趣;雙方需要的是互相尊重,而不是一方去迎合另一方。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書中教導兒童“話說多,不如少”“不關己,莫閒管”等,顯然同現代社會鼓勵發聲、鼓勵參與公共事務的精神理念不符。

(4)全書以“勿”為核心,背離了《論語》等經典的精神。

據統計,《弟子規》全文1080字中,用了43個“勿”字,教導兒童“不要如何”,顯示了所謂“聖與賢,可馴致”的觀點。⑦

這種訓導的口吻,同真正的經典如《論語》所倡導的精神是嚴重背離的。如學者黃曉丹所言:

“《論語》不是一個行為規範,而是一個建議……《論語》之中具備著多個聲部,使得你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一個恰當的建議”。⑧

略言之,優秀的兒童倫理教材,應該提供讓學生去體察和理解的具體情境,而非冷冰冰的結論,更不是冷冰冰的禁令。而《弟子規》,恰恰背離經典之道而行,是一本簡單粗暴的《弟子禁令》。


別讓孩子讀《弟子規》這本粗製濫造的兒童讀物

缺陷如此之大、如此之多,《弟子規》之不合時宜,顯而易見。

別讓孩子學《弟子規》

有關兒童要不要學習傳統文化、要如何學習傳統文化的問題,早在民國時期,即有過諸多爭論。教育界人士反對者頗多。

比如,蔡元培說:

“若要小學生也讀一點經,我覺得不妥,認為無益而有損”“經書裡面,有許多不合於現代事實的話,在古人們處他們的時代,不能怪他;若聞以教現代的兒童,就不相宜了”。

再如,胡適也說:

“我們絕對的反對小學校讀經”“我們當時只須讀幾本官板經書,不妨糟蹋一點時間去猜古謎;現在的兒童應該學的東西太多了,他們的精力不可再浪費了!”⑩

蔡元培與胡適所說的“經”,指的是所謂的“真國學經典”,即“四書五經”之類。《四書五經》尚且被蔡、胡等人視為小學生不必讀、不該讀的東西(並非反對成年人去讀)——理由是這些經典“有許多不合於現代事實的話”“現在的兒童應該學的東西太多了”——他們對待《弟子規》這種粗製濫造的古代蒙學讀物的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簡言之,《弟子規》中有太多不適於現代社會的內容,與其大費周章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如直接選用更符合兒童心理的新式教材(《弟子規》中有益的部分不多,大多數新式蒙學教材也不缺乏這方面的內容)。至於視《弟子規》為“國學經典”、拜伏在其腳下的狂熱迷戀者,則不妨先去讀一讀朱自清《經典常談》一類的入門書籍。

(完)

註釋

①周明傑:《研究》,東北師範大學,2014年。

②於翠玲:《童蒙讀物:傳播系統中的閱讀史》,《印刷文化的傳播軌跡》,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59—186頁。

③《批註》,《反動的“啟蒙讀物”必須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3、204頁。

④黃曉丹:《的傳播是場騙局?》,新京報書評週刊公眾微信。

⑤央廣網2017年1月13日報道《新編《弟子規》唱誦大會暨全國巡演北京首演式舉行》。⑥王立華:《我反對兒童讀的六大理由》。《內蒙古教育》2015年第13期。

⑦《“不將孩子作笨牛看”——我看郭初陽老師教》,《語文教育一家言》, 灕江出版社2012年,第12—19頁。

⑧黃曉丹:《的傳播是場騙局?》,新京報書評週刊公眾微信。

⑨何麗傑:《傳統啟蒙讀物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東北師範大學,2013年。

⑩胡適:《讀經評議》,《胡適文集 第4卷》,花城出版社2013年,第121—122頁。

圖文源自“短史記(tengxun_lishi)”,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