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樟香——漢嶺村

“山環水繞,田膏地腴,真乃山青魏巍列後龍,水秀潺潺流村東,文峰逶迤,綿延數里與其宅居之後;秀水迥環,龍脈頓坐起伏,環抱龍之夾輔,左有大洞源,右有翰坡坳,兩山排達送青,清泉涓涓流於夾谷幽壑之間;宅居屋宇,層次排列,隱隱如魚鱗躍浪門,徑開拓昂昂,若鳳翅朝陽”——緣於這段古人描繪漢嶺村詩篇,我們慕名走進了這座美麗的山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漢嶺村—— 緊鄰G533公路(清萍公路),位於渝水區界水鄉政府,西南約一公里的山腳下。村裡現有一百多戶人家,以劉姓為主。據劉氏族譜記載;漢嶺一脈始祖劉珍,為漢景帝六子定王劉發之後。南宋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由廬陵(吉安)螺坑遷居於此。因此地位於鐘山支脈的峰嶺之下,加之族中先祖劉維,官至翰林學士,故村名翰嶺。後由於諧音和文字簡化的演變,而稱為漢嶺,是一個有856年曆史的古村落。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從17年我們第一次初訪,儘管這幾年也都再而三的連續到訪過漢嶺,只是由於遊客的身份,侷限了我們對漢嶺歷史文化了解的深度,早有將漢嶺村呈現給大家的初心,也就一拖再拖了三年之久。結果如今也還是知之甚少,權且就從遊客看熱鬧的角度,簡單介紹一下,也就此放下心裡的這份記掛。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漢嶺村,值得一看一遊的特色,大致有四個看點——古樟群,祠堂門樓,文化遺蹟和山水田園。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樟群

這是一片位於村口,由七棵百年老樟組成的古樟群,最老的樹齡已經有600多年。聽村民介紹,以前漢嶺村房前屋後,山上山下的古樟樹有近百棵之多,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種種原因,而逐漸砍伐殆盡,僅倖存下村口的這幾棵古樟樹。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翠葉華髮的蔥蔥蘢蘢,虯曲蒼勁的雄雄渾渾,旁逸斜出的瀟瀟灑灑,斑駁陸離的腐朽神奇。。。不同的形狀,不同的神韻,充分展現了古樟樹形態的多樣性和趣味性,也彷彿就是漢林村悠久歷史文化的縮影。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祠堂、門樓

據說這座祠堂門樓,始建的時間無以記載,而現存的門樓,有在清代早期基礎上,於上個世紀90年代重新修建而成;有說是民國時期修繕的二種說法。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門樓正面,呈張開的八口字形,寓聚風聚水之意。門樓頂脊上“壽”字高懸,側脊有左“福”、右“祿”,為鐵器打製而成。二層門屋脊分別設有魚躍龍門的彩塑,四角為鸞翔鳳集的鐵藝飛簷。整個門樓尤以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花草,祥鳥瑞獸的彩雕為特色。這些彩雕多以嵌入式的彩瓷製品,也有少量手工浮雕壁畫。門樓背面,相對簡單一些。最高處立有福祿壽三尊瓷塑神仙,下面另有二層人物浮雕,中間有“漢光照玉堂”五字浮雕門額。如今門樓上沐雨經霜的琉璃彩瓷,描金朱漆,略顯陳舊斑駁,但匠心獨具的建造形式,瓷雕造像裝飾之精美,在新餘地區堪稱獨一無二。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據說在祠堂門樓歷經的修葺過程中,除了外形和裝飾上出現了一些變化外;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門匾和對聯書寫的內容,是傳承延用的初始文字。門樓正中是“藜閣傳芳” 四字匾額。左右兩邊的門聯, 上聯——脈源豐沛自茅崗羅以及韓唯將孝友承先德,下聯——派衍檆溪由宋元明如抵清止勵詩書啟後賢。背面門樓正中寫有“漢光照玉堂”,而兩側對聯,草書字跡斑駁不清,按下不表。但從門樓上的正反兩幅對聯的字跡內容來看,採用的是傳統宗祠門聯的規制形式。從字面猜測理解,大概就是家族歷史變遷的軌跡,和尚詩書,崇德賢的意思,詮釋了劉氏家訓傳承的精髓。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對於“藜閣傳芳”而言。——據資料介紹,在劉姓宗族中,用得最多的、最為著名的堂號,就是——藜照堂。藜照堂的得名,來自劉向燃藜讀經的典故。劉向,原名更生,字子政,為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彭城人(江蘇徐州),西漢著名文學家和經學家。西漢成帝時,更名為劉向,任光祿大夫,奉命在當時皇家圖書館,天祿閣校閱各種經典,後寫成我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別錄》,並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洪範五行傳論》等書。歷史上傳說;有一天,劉向在天祿閣校書至深夜,當燭盡燈滅之後,仍不肯就寢,就是暗室中背誦經書。忽有一位黃衣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門進來,接著將手中青藜杖頂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燒起來,發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劉向見狀,對老人肅然起敬,因施禮相迎,並詢問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聞知卯金氏之子好學,特來視察。現贈你《洪範五行》之文。;老人說完,果從懷中取出一卷簡牘,傳授給劉向。此後,劉向果然成為一代著名學者宗師,在中國文化史上建立起的不朽偉業。劉氏後人為了紀念這一燃藜夜讀的神奇傳說,鼓勵族人發奮讀書,就以藜照堂作為堂號。緣出這一典故的劉姓堂號,除了藜照堂外,還有諸如青藜堂、藜閣堂、燃藜堂等等十幾種相近的堂號。在中華文化傳承中,藜照堂及與此相近的堂號,不只在劉向後裔宗派中流傳,在大江南北各地各宗派的劉氏後裔中,也都被廣泛使用,成為了劉姓的標誌性堂號之一。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走進祠堂。撲面而來的,是一種寬敞明亮中流露著磚木陳年韻味的古樸氣息;心理感應的,是一種簡樸莊重間顯現著大堂深邃悠遠的視覺衝擊。細數一番,這座七進的祠堂,有6個天井, 1個戲臺,26根朱漆大柱,面積足有1000餘平方米。據說祠堂的前身為六進,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村集體自籌和村民捐資的形式,將祠堂修繕改成了目前的七進。規模之大,進數之多,在當時大多數溫飽尚未解決的情況下,著實令人驚羨。不僅當時在界水及周邊鄉鎮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就是當今步入小康階段的如今,在整個新餘除了豪華程度隨著時代變遷而顯得略為落伍以外,這個七進規模的祠堂,至少我還未曾所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年漢嶺人的富庶和村族的凝聚力 。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文化古蹟
從村裡現存的民居形制來看,大多為上世紀中後期所建的磚木平房,也有少量的解放初期未經燒製的泥土瓦房。最早我們在村裡見到的文化遺存特色,以紅色語錄為主,甚至改革開放初期城裡流行一時的小資生活情調,也能所見一眼。可惜這些有時代特徵的文化符號,除了村裡的古水井以外,已經所剩無幾,再難一見。如此說明漢嶺村的變遷,始終契合了社會發展潮流變化,也印證了漢嶺人的生活,跟上了經濟發展的步伐。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山水田園。
領略了漢嶺村裡的悠悠古韻,不能錯過的就是村落四周的山水風光。在村前,往村後,向村南,走出漢嶺看漢嶺,也是不可或缺的視角。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青山幽幽,綠水盈盈,春天的禾苗,秋天的蘆花,看一看,眼前洋溢著一派素色如錦的畫卷。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風輕雲淡,鳥語花香,展翅的白鷺,綠掩的村落,瞧一瞧,遠處描繪出一卷如詩如畫的錦繡。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小路彎彎,稻穗沉沉,嫋嫋的炊煙,喜慶的嗩吶,瞅一瞅,山鄉悠揚起一曲歲月如歌的清歡。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就這樣,在這古樟彌散的清香裡,在這祠堂迴盪的聲息裡,感受萬古千秋裡怦然脈動的歲月,漢嶺村,總能讓我感慨萬端。。。。。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我知道,他觸動我的,是心底裡早已生疏,遠離的那一縷鄉愁。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古韻樟香——漢嶺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