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在建立明朝後實行海禁,切斷沿海民眾的謀生之路呢?

阿倫寫字的地方


海禁是一種對外進攻戰略,由於大明科技發達,物產豐富,海禁可以避免技術、文明及物質傳播到國外,尤其是蒙古地區。經濟封鎖,是削弱北元的最佳方式。

但是,公元1500年左右,西方開啟了大航海時代,進而引爆了商業革命、技術革命以及工業革命,而海禁使明朝完美的避開了大航海時代,中國從此落後於西方。

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許寸板下海”的祖訓,後來“海禁”一度鬆弛(鄭和下西洋就發生在明朝)。再後來,為了防禦倭寇的侵擾,又曾厲行“海禁”。

為了防止倭寇對東南沿海的侵犯,朱元璋決定以“海禁”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朱元璋看來,海外貿易對於明朝的經濟起不到什麼重要的作用。農民出身的他,對農耕經濟的重視,自然遠遠大於海外貿易。

經過了多年的戰亂,明朝的經濟也並不富足,朱元璋之所以要搞“海禁”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讓“萬國來朝”。這種看似風光的事情,算起來每次都是中原王朝在吃虧,周邊的小國上貢一些土特產,明朝就要賞賜他們大量的財寶,這對於百廢待興的明朝並不是一件好事。那朱元璋乾脆就禁止與外國人來往,省掉這一大筆支出。

綜上,“海禁”是朱元璋為了解決沿海倭患和貿易走私而推行的政策。可結果卻對沿海居民以及工商業發展的負面影響更大,反而因此出現更多的走私。雖然說,“海禁”對明朝也帶來了一些好處,但帶來的壞處是遠遠大於好處的。這種“一刀切”的“海禁”,無疑是不科學的,是落後的。

東方落後於西方,始於海禁。



當代曹植


海上貿易古已有之,唐朝時就已經比較興盛,到了宋朝更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宋朝皇帝打仗不行,搞經濟卻很有一套,他們認識到海上貿易可以給國家帶來豐厚的收益,又不用擔心從百姓手中盤剝激發叛亂,因而積極支持。

可以說,宋朝的富裕和海上貿易是分不開的。南宋立國後,豐厚的國際貿易利潤,也是小朝廷在金人和蒙古人的連番打擊下,得以苟延殘喘許多年的原因之一。

元朝雖不像宋朝那樣將海上貿易當成續命丸,但也基本延續了之前的自由貿易政策,海上貿易依然盛行。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開始實行海禁,雖然他主觀上並不是想要切斷沿海民眾的謀生之路,但客觀結果就是斷絕了他們的海洋貿易利潤。

朱元璋之所以要這麼做,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重農抑商的思想

中國古代一直重農抑商,在現代人看來,這似乎很愚昧,其實有著現實的原因。古代訊息傳輸緩慢、交通不便,物流速度沒那麼快,這就導致了資源整合沒那麼快速。

如果行商的人多了,種田的人就少了,古代可沒有袁隆平院士,糧食產量本來就不高,如果沒有那麼多的人種田,到時拿著錢也買不到糧食,很容易引起動盪。

況且商人四處遊走,對封建國家來說是種極大的隱患,只有把人們都拘禁在土地上,才有利於朝廷的統治,所以歷朝歷代都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宋朝重視商業,發展海上貿易,是因為強敵在側,迫不得已。要是不從商業上弄錢,根本沒有足夠的軍餉,去應對遼、西夏、金、蒙古的連番打擊。

但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四面八方已經沒有強敵在側,他不需要像宋朝那樣弄很多錢,只需要重農抑商就能穩定國家的局勢。

海禁就是出於這樣的思想,國內的行商都不支持了,海上貿易更不支持。朱元璋的理想,是把明朝打造成自給自足的天朝上邦,不受外部勢力的掣肘,也不自降身份與外國平等來往。

二、宋、元是朱元璋的反面教材

另一個原因,則是朱元璋非常善於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看到漢朝的外戚之禍,他下令以後的龍子龍孫從民間選妃,看到唐朝的閹宦之災,他嚴令太監干政。

那麼,他能從宋、元兩個朝代的滅亡中學到什麼呢?

具體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宋、元是朱元璋的反面教材,這兩個朝代支持的某些東西,他分析過後很可能借鑑了檢驗教訓,海禁就是其中之一。

也許他還會在內心嘲笑宋朝,光發展經濟有什麼用?軍事力量若是跟不上,即便再有錢也只是給女真人、蒙古人養了一頭肥豬而已。

三、為了斷絕倭寇侵襲沿海地區

海禁最直接的原因,是為了斷絕倭寇。

早在元朝時,倭寇就在東南沿海一帶活動,成為很大的匪患。這時候的倭寇組成結構還很單一,清一色全是日本人。

元朝國力最為強盛時,附屬國達到千數,唯有日本不服,於是忽必烈發動大軍兩次東征日本,結果都是遇到颱風,導致功敗垂成。

日本人欣喜若狂,自以為有神靈保佑,誰都不怕。國內鬥爭失敗者、無田無產的浪人、低層武士,往往帶上部屬或結夥成群往中國跑,肆意搶掠沿海一帶,給沿海百姓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的損失。

哪怕中國已經改朝換代,坐天下的換成了朱元璋,倭寇們也不在意,想幹啥幹啥,明軍來了就打,打不過逃往海外,待明軍退了再來,或者換個地方接著搶,這麼長的海岸線,就不信明軍守得過來。

更嚴重的是,此時本地海盜、走私商人也加入了倭寇的團伙,或者假冒倭寇搶劫過往船隻和沿海百姓。換下衣服他們就是明朝人,難以辨認出還有另一層身份。因而倭寇總是滅不完。

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執行“寸板不許下海”的禁海政策,使倭寇失去內應,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抗倭作用。

總之,朱元璋實行海禁,是在傳統思想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做出的決定,這一決定既有積極的作用,也使明朝喪失了率先開發海洋經濟的機會,從長遠來看是錯誤的。


劇透歷史


在明王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就頒佈了海禁的命令:

初,明祖定製,片板不許入海。

雖說,海禁可以算是明朝的一個祖制,但實際上後世的很多皇帝都對這一政策有過改動。

從朱棣開始,海禁就不再向朱元璋時代那麼嚴苛,對海禁一事有所放寬。到了隆慶年間,皇帝朱載坖下令,允許民間可以海上通商,史稱“隆慶開關”。海禁徹底解除。

海上貿易既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也可以宣揚大國的國威,怎麼看也是一件好事。可朱元璋又為什麼要實施“海禁”呢?

分析

  • 朱元璋對“海外貿易”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一次“禁海”無法體現他對此事的重視,還要一次次的“鞭屍”

1、從唐朝開始,中國就同周邊各國有大量的海上貿易,而負責海上貿易的機構就是市舶司。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分別於洪武三年和洪武七年,兩次裁撤市舶司。這是在告訴世人,朱元璋海禁的決心。

2、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嚴禁沿海的居民與周邊的諸國人員往來,這是朱元璋對海外貿易的第一次“鞭屍”。

3、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在之前嚴禁本國人員與外國人員往來的基礎上,又頒佈了新的命令,嚴禁外國人進入本國,這是朱元璋的第二次“鞭屍”。

4、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下令,禁止民間買賣國外的物品。這又是一次“鞭屍”。

5、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死前的頭一年,又一次下令禁止通番,這是朱元璋最後一次對海外貿易進行“鞭屍”。

  • 朱元璋很公平,他對“海禁”一事是全方位進行的

1、取消市舶司,禁止民間與海外人員接觸,不允許民間買賣國外的物品,是朱元璋對民間海外貿易的打壓。

2、但“禁外藩交通令”頒佈後,這一“海禁”政策就不是僅僅侷限於民間了。官方也不再同國外進行來往,不僅明朝的人不許出國,外國的人也不許進入。什麼萬國來朝,浩蕩國威,朱元璋看來都不重要了。

  • 一次次的“鞭屍”,由上至下的“海禁”朱元璋的目的究竟為何呢?

1、朱元璋之所以如此重視“海禁”一事,還應該從元朝說起。元朝的時候,倭寇就屢屢侵犯我國沿海,對沿海一帶帶來了極大的破壞。而明朝的時候,倭寇仍然如此:

獨東南倭寇,自負夷狄之性,時出剽劫以擾沿海

為了防止倭寇對東南沿海的侵犯,朱元璋決定以“海禁”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

2、在朱元璋看來,海外貿易對於明朝的經濟起不到什麼重要的作用。農民出身的他,對農耕經濟的重視自然遠遠大於海外貿易。心態就推動了他採取“海禁”這種一刀切的方式。

3、經過了多年的戰亂,明朝的經濟也並不富足,朱元璋之所以要搞“海禁”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讓“萬國來朝”。這種看似風光的事情,算起來每次都是中原王朝在吃虧,周邊的小國上貢一些土特產,明朝就要賞賜他們大量的財寶,這對於百廢待興的明朝並不是一件好事。那朱元璋乾脆就禁止與外國人來往,省掉這一大筆支出。

  • 朱元璋如此“一刀切”的實行“海禁”,那勢必會產生負面的作用

1、“海禁”的實施,導致很多沿海居民的生存受到了影響:

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如此嚴苛的“海禁”,讓眾多賴以海外貿易的沿海居民都失去了生路。於是,他們紛紛走向了對抗的道路,有的是直接與官府進行對抗,有的逃亡海外,也有的是悄悄的搞起了走私。

2、走私在任何時代,都是違反國家法律的行為。因為他們深深的損害了國家的利益,但是朱元璋的“海禁”讓他們不得不這麼做,不走私就會餓死,而走私就是犯法。朱元璋的一刀切停止了海外貿易,同時也停止了海外貿易給國家帶來的經濟利益。實際上,“海禁”雖然是以消除海患,防止走私為目的的,但結果卻是對本地漁民的負面影響更大。

3、上下推行“海禁”,這就讓很多本來與中原王朝交好的國家,也都停止了與明朝的往來。從短期上來看,這或許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可這個問題應該深思,從明朝到清朝,中國幾乎一直都是處於比較封閉的環境中,缺少內外的交流,影響了中國的發展。

  • 當然,凡是都要一分為二的來看待,“海禁”多少還是帶來了一些好處的

1、“海禁”的本身就是要防止倭寇對沿海進行侵犯,實際上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成效。由於“海禁”倭寇沒有辦法來到我國的東南沿海,對穩定沿海是有促進作用的。

2、“貢賜體系”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苦惱。為了彰顯國威,中原王朝喜歡那種萬邦來朝的感覺。但實際上,這種“萬邦來朝”卻並沒喲讓中原王朝得到多少實惠。所賞賜的遠遠大於外邦的朝貢。朱元璋的“海禁”也讓明王朝減少了這方面的損失。

結語

“海禁”是朱元璋為了解決沿海倭患和貿易走私而推行的政策。可結果卻對本地漁民的負面影響更大,反而因此出現更多的走私。雖然說,“海禁”對明朝也帶來了一些好處,但帶來的壞處是遠遠大於好處的。想要從根本解決倭寇,那就只能靠打,把他們徹底打服才能解決,而如果想解決貿易走私的問題,也只能是通過推行好的經濟政策才可以得到根本的改變。這種“一刀切”的“海禁”,無疑是不科學的,是落後的。


再言春秋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宋元兩朝以來,我國東南沿海的海上貿易十分繁榮昌盛,經濟迅速發展,海上貿易活動在當時推動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使得宋元兩朝,尤其是兩宋時期,國家經濟空前發達,在世界上都有重要影響。

但是宋元之後的繼任者,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在對海上貿易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開始實行海禁政策,嚴禁百姓進行海上貿易,此後明王朝的繼承者一直重申禁令,後滿清入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閉關鎖國,對我國後期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明代以及前朝的對海政策的發展

①兩宋及以前歷朝的對海政策

我國的海上貿易,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記載,當然只是起步階段。而後的歷朝歷代,海上貿易得以迅速發展,至唐朝時已經極度繁榮,並且朝廷開始設立市舶司,鼓勵海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到兩宋時期,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期。

宋高宗曾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朕所以留意於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

從宋高宗的這番話就可以看出宋朝統治者對於海上貿易的態度。在開國之初,宋朝就建立了專管中外貿易的市舶司,並形成了非常完備的體制和巨大的規模,兩宋的經濟空前繁榮,與積極推動海外貿易是密不可分的。

②元朝時期的禁與開

作為宋朝的繼任者,元朝雖然出身內陸草原,但對海外貿易的重要性還是有著正確認識的,雖然發展至元朝,是海禁政策開始出現的時代,但是元朝的海禁政策與明清的海禁政策有著明顯的區別。

元朝一共進行過五次海禁,時間都非常短,最長的才五年。其目的也與明清不同,有的海禁是為了將對外貿易的權利收歸朝廷,想自己賺錢,有的海禁是因為政治動盪,為了穩定時局,防止外部勢力滲透。不過元朝此時已經開始顯現為了穩定統治而開啟海禁的趨勢。

③明朝海禁政策的實施

發展到明朝,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對待海洋的態度逐漸轉變為威脅大於利益,開始逐步放棄宋元兩朝積累下來的先進航海技術,禁止百姓出海貿易或從事生產捕撈,開始全面實行海禁政策。

這一政策的施行,主要是朱元璋或者說我國自古的重農抑商的思想,以及自給自足的小農思想。海上貿易經過宋元四百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資本主義勢力,這一新興勢力,不加以扼制,對大明王朝封建統治的威脅,就會無線擴大。

1370年(洪武三年),“罷太倉黃渡市舶司”;1374年(洪武七年),閩浙粵三地禁止商船出海;1381年(洪武十四年),“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濱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明太祖實錄》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以及1397年(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接連發布“禁外藩交通令”等禁止進行海外貿易的政令。後繼任者明成祖朱棣,在海禁政策上變本加厲,在1404年(永樂二年),“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而後的明朝歷任皇帝,在海禁政策上基本都採取嚴禁的政策。到明嘉靖年間,倭患猖獗,嘉靖帝因此多次下達嚴厲的禁海令,成為明朝海禁最嚴厲的時期。隆慶年間雖曾有過開禁,但已經執行兩百多年的海禁政策,已經對我國的海上貿易產生了根本影響。

明朝採取海禁政策的原因

1.國家經濟發展政策的導向

①小農思想與重農抑商

大明朝開國,國家經濟百廢待興,讓百姓吃飽肚子,家中有餘糧,不再四處逃荒是第一要義,加之朱元璋自己也是百姓出身,對此有著強烈的嚮往,所以新朝開始,就開始實行一系列政策發展農業。

而商業活動,在當時是農業的主要競爭者,相較於農業也具有巨大的優勢,必須以各種手段加以限制,甚至“農家許著綢紗絹布,商賈之家止許著絹布。”在國家政策上嚴重重農抑商,沒有商業也就不用海外貿易。

②“薄來厚往”的外交政策

大明王朝為了顯示自己天朝上國的地位,對於來朝貢的各國,都施以厚待,對朝貢的物品,按價格核算,再以數倍價值的物品返還,以至各國朝貢踴躍,而且走海路的國家佔絕大多數。明朝不勝其繁,給明朝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關閉海路減少朝貢,也推動了海禁的執行。

③戰爭後商品經濟的萎縮

明朝建立之前,元末群雄割據,之間先相互攻伐,是元朝原本就非常脆弱的社會生產遭受重創。明朝建立後,一直到永樂年間,對外戰爭一直沒有停止,導致商品經濟一直沒有恢復到宋元時期的水平,商品經濟的萎縮,導致對外貿易顯得可有可無,也是推動海禁的一個客觀原因。

2、“海疆永靖”訴求下的海禁

①剿滅反元軍閥殘餘勢力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後,並沒有立刻控制中國全境,在擊敗了張士誠、方國珍後,其餘部逃至南方諸島,不時登岸威脅著明朝海疆安全,並有捲土重來之勢。

及張士誠、方國珍分據東南海上,而遺孽竄島中,兩浙、淮陽驛騷矣。——《玄覽堂叢書》

為了肅清這夥殘敵,不讓商船出海資敵或讓殘敵通過劫持過往船隻獲得給養,以求困死殘敵,出於這一目的,朱元璋開始推進海禁政策。

②倭患催化海禁的強化

從元末明初開始,趁著中國內亂,無暇顧邊,在我國東南沿海就開始出現倭患,而且愈演愈烈,從《明太祖實錄》中記載可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每年幾乎都有關於倭寇騷擾東南沿海的記載。

到了嘉靖年間,東南倭亂髮展至高峰,在之前海禁政策的影響下,走私商人、海盜與倭寇相互勾結,倭寇勢力愈發猖獗。加之嘉慶年間嘉慶帝不理政,嚴嵩獨攬朝政,吏治敗壞,軍紀鬆弛,明王朝只能一味的加強海禁。嘉慶年間的海禁也發展到了明朝的最高峰。

明朝海禁政策的影響

1.對明朝百姓的影響

①海禁政策是在重農抑商的思想背景下產生的,對於明王朝的小農經濟和普通農民的生活而言是積極的,遏制了商業對於農業的競爭壓迫,使得內地百姓的生活有了極大地好轉,對從事農耕生產的農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②沿海百姓則成為了海禁政策的受害者,在之前依靠碼頭搬運貨物或者運輸貨物,或直接出海捕魚為生的普通百姓,在海禁之後,失去了收入來源,有些更是因為內遷的政策而流離失所。在失去對外貿易的稅收之後,明王朝只得將更多的稅壓到普通百姓身上,使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

2.對明朝經濟的影響

①在經濟上,海禁之後,海外的商品只能通過前來朝貢的商隊帶來,數量稀少,都是一些價值高的香料、寶石之類的貴重物品,這給了明朝收斂財富的機會。即使是普通物品,也是物以稀為貴,朝廷手握貨源,也增加了一部分的財政收入。

②海禁帶來的對經濟的損害,則要遠遠大於朝貢的那點蠅頭小利。海禁直接將貨物貿易的稅收抹掉,是造成明朝一直國庫虧空的重要原因。而兩宋之所以“富得流油”,靠的就是海外貿易的稅收。

3.對明朝統治的影響

①海禁主要禁的是百姓私下的交易,朝貢體系沒有受到干擾,只不過在此基礎上加大了控制。由於明朝回贈的禮品價值常常是朝貢貨物的數倍,一時間形成了萬國來朝的繁榮景象,對外樹立天朝上國的形象,對內加強了統治。

②但萬國來朝的背後利益驅使的假象太多,實際上由於海禁政策,大量以海為生,以海運為生的底層百姓失去了生活來源,迫不得已或為倭寇,或冒險走私。無論是倭寇還是成為集團的走私商販,最終都成為威脅明朝安全的因素。

海禁政策更是阻礙了民間的文化交流,不能實現及時同國外交流,吸取國外先進文化,反而阻礙文化交流,故步自封。讓中國文化的發展變得愈發死板,失去發展創造的活力,文化發展速度和廣度遠不及唐宋。

4.對清朝的影響

海禁政策不僅在明朝時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清朝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朝雖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在施政上,極力模仿明朝,在海禁政策上更是全盤接受,且變本加厲,逐步閉關鎖國,徹底的封死了同其他文化交流的渠道,使清朝統治中國的三百年時間裡,逐漸落後於世界,最終淪落為任人欺凌的對象。

結語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實行的海禁政策,無論是對於明朝本身來說,還是對於整個中國的歷史而言,都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而且是弊端遠遠大於利處的影響。不過就明朝建立之初的內外形勢而言,朱元璋實行的海禁政策,也有其合理性,不能單單以現在的眼光評判這一政策。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公元十四世紀,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頒佈了“寸板不許下海”、“罷太倉黃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禁外藩交通令”等以一系列海禁條例,甚至還對百姓私自進海經商規定了很嚴格的處罰方法。

《大明律》中規定:“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沿海漁民們長期以來“靠海吃海”,不僅要從海上打撈大量食物,還通過海上貿易能掙到比出海捕魚更多的錢。朱元璋推出的這些嚴苛的海禁政策無疑是斷了他們的財路,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也無法得到保障了,於是激起了民眾們的反抗、逃亡、走私、做海盜等一系列非常不利於明朝政權穩定的行為。

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在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指出,“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兼以饑饉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

朱元璋實行禁海政策並非常困難地實施下去,可以說是在夾縫中生存,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幾點:

開國皇帝政治觀念的影響

明太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出身於貧寒的皇帝,正因為如此,他一直想恢復一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簡樸農業社會,即老子提倡的“順應自然”的觀念。由於宋朝和元朝出現過大量私印紙幣的現象,讓朱元璋一度想廢除紙幣政策,一律改用銅錢幣。

但改用銅錢幣又會產生新的問題,海上多如牛毛的私人貿易致使銅錢大量外流,造成“錢荒”,銅錢是明朝的貨幣命脈,是社會財富積累的最高形式,國外的物品很多都是珠寶、香料等貴重物品,因此銅錢的流失成為朱元璋心頭之患。

打擊倭患猖獗的勢利

倭寇在中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讓皇帝們極為頭疼,早在元朝時期倭寇就成為很大的匪患,明朝的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記載:

“元之盛時,外夷外貢者,至千餘國,可謂窮極天地,罔不賓服,惟有日本,倔強不臣。阿拉罕以師十萬從徵,得還者僅三人。”

洪武元年十二月,明朝派使者到日本談論朝貢一事,但剛到日本境內,就被倭寇殺害,詔書也被銷燬;洪武二年二月,明朝派楊載等七人第二次出使日本,結果日本當時的親王良懷殺死使者五人,僅剩下楊載和吳文華兩人被放回。

對日政策的失敗給了明朝政府一個打擊,明朝政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因為外交導致的倭患問題,只能派遣大將駐守海洋,增強海防實力。與此同時,在沿海地帶實行海禁政策,防止倭患與老百姓們接觸,發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問題。儘管當時明朝基本上已經做到一定程度的安定統一,但由於北方蒙古族的勢力太過強大且持續南下不斷逼近,所以“蒙患”威脅一直未得到解除,與此同時,東南沿海的倭患勢力也在不斷增強,常年侵擾著老百姓正常的生產生活,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明朝初年統治者不得不採取這種消極的海禁措施,雖然不想,但是沒有辦法。

防止國內外力量的勾結

明朝建立之初,張士誠、方國珍等殘餘勢力仍然隱藏盤踞沿海的各個島嶼,一方面,他們在國內拉攏一些人,蠱惑人心,用來發展自己的黨羽,增強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他們勾結海外的倭寇與外國的強大勢力,藉助外界來充實自己的力量,伺機捲土重來,再加上洪武十四年間的胡惟庸這一案件,其中的一條罪名就是私通倭患。自此,私通外國勢力自然而然也變成了朱元璋的一塊心病,他非常擔心臣民與外國勢力聯合起來對明王朝造成嚴重的威脅。

“國處禁海之例,始因倭夷違諭而來,繼恨林賢巨燭之變,故欲閉絕之”朱元璋也毫不掩飾地說:“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苟不禁戒,則人皆惑利而陷於刑憲矣。故嘗禁其往來。”

所以,明王朝要維持自己國家的實力,就很有必要限制或禁止民間的海外往來。歸根結底,海禁政策的實施也是維持自己大國實力的需要罷了。與其時常誠惶誠恐,倒不如迅速行動,快刀斬亂麻。

明代海禁政策的實施是由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這些原因都看起來合乎常理,但卻嚴重打壓了航海、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對剛剛建立的明朝產生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從積極方面來講,其實明朝初期的海禁政策為後來的航海貿易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一定的原生動力,成為了後來解禁的重要依據。



小辮兒說歷史


一、倭寇猖獗,嚴重威脅了明朝的安全和沿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倭寇侵擾中國東部及東南沿海由來已久,元朝建立時就已經開始。元世祖忽必烈曾在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兩次派大軍渡海攻打日本國,兩次都以失敗而告終,但日本也損失慘重,幾乎耗盡了國力。後來以日本平戶藩松浦家為核心的日本武士集團開始帶有報復性的襲擾中國沿海,再掠奪大量財寶之後,以日本武士為首的侵擾次數越來越多。

於是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時,他就採取了海禁政策,沿海被封閉,禁止沿海百姓出海經商,同時朱元璋還建立了強大的海軍力量,剿滅來襲擾的日本武士。

二、受封建“以農為本、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

中國封建王朝在黃河、長江流域生活了大約6000年之久,封建王朝建立初期就以原始農業為主。.到了夏朝、商朝時期,因為很多諸侯屬地比較封閉,並且再很多諸侯的疆域內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通過種植基本上就已經解決了當時的生活需求,農業生產自然就成了重要的經濟來源。這也為以後的“以農為本、重農抑商”政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條件。到了戰國時期,又形成了以“獎耕戰、抑商賈”為主的思想,進一步鞏固了“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思想。秦、漢時期,“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思想已經成了國策,後來的歷朝歷代都是這樣的國策。

朱元璋從小家境貧寒,他的父母和大哥都是被活活的餓死的。朱元璋也是因為經常吃不飽才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所以他深知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和其他王朝的統治者一樣,將“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基本思想作為國策,他認為只有大力發展農業,國家才能穩定,而發展商業只會浪費明朝的精力,並且還會佔用大量勞動力。

所以,朱元璋根本就瞧不上商業發展,為了貶低商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朱元璋還下令,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等布料做的衣服,而商人只能穿絹和布做的衣服,而且商人的子女在考學和當官上,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朱元璋認為明朝的國家根基在於農業發展,發展農業才能使大明王朝強大。所以,朱元璋“重視農業、輕視商業”的經濟思想也是明朝實施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明朝剛剛建立,國內的勢力尚未完全掌握,有些大臣的權利還比較大,例如胡惟庸,還有殘餘的元朝前臣。如果此時不實行海禁,倘若奸臣跟海外勾結,那麼,這對朱元璋來說,是使自己身處內憂外患的絕境中,不利於他的統治,想消滅殘餘的想復國的元朝前臣這個想法,更不可能實現了。

而且,剛剛建國,戰爭也是剛剛結束,百姓剛剛回歸到沒有硝煙戰火的生活中,如果此時又因為奸臣勾結海外引起戰爭,使百姓又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麼,肯定會引起全國上下的百姓的不滿。並且,元朝的覆滅,新國的建立,這本就需要得人心,如果此時又發動戰爭,對朱元璋來說,無一利有百害。

第二個原因:抵抗倭寇。眾所周知,我國與日本是鄰國,而當時倭寇除了沿海劫掠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活動。明朝剛剛建立,倭寇時常侵擾海防,而朱元璋此時不在沿海,而是在內陸,即使有勢力也無地方出。而且從事情的表面來說,如果不實行海禁,倭寇常年在沿海一帶活動,那麼對於沿海一帶的百姓來說肯定是災難。倘若倭寇駐紮在沿海,與當地的官勾結,日子久了,等倭寇發展了自己的勢力,沿海一帶肯定會被佔領,沿海一旦被佔領,那麼就相當於國門被打開了。

倘若倭寇勾結官員,勾結國外勢力,那麼攻打進來也是隨時的事情了,一旦有人攻打,必定會引發戰爭,不說利不利於統治,首先沿海一帶的經濟必定會受到影響。所以,無論是從民還是從君的角度來說,在當時,實行海禁都是比較有利的選擇。

雖然海禁,會帶來經濟上的損失,阻礙了和其他國家的交流,但是相對於政局的穩定來說,我覺得朱元璋當時的舉措是正確的,畢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圖片均來自網絡)





沙埤


明朝在建國後不久就頒佈了禁海令,朱元璋甚至立下祖訓“片板不許下海”,這一決定在明朝初期對鞏固新生政權,減少沿海地區的戰亂確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同時對於沿海的居民,尤其是以捕魚、近海養殖以及海上貿易業為生的居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元末明初,在經歷了多年的戰亂之後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明朝開國皇帝定都應天(今南京),實行休養生息重視農耕的政策。對於東南沿海地區則進行居民內遷,根據文獻記載“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民間片板不許下海”,這一禁令使得許多沿海的專業漁民被迫進行農業種植,這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的考慮:首先當時沿海地區和島嶼尚有反動勢力盤踞,實行海禁可以切斷反動勢力的物資來源,減輕海防的壓力;其次,漁民內遷勢必會進行大規模的土地開墾,對於糧食的供應和土地稅收都有促進作用;第三,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進行鹽鐵專營,沿海居民內遷可以保證海鹽的國有化,減少走私。

明朝初年的海禁政策在一定時期內確實卓有成效,鞏固了新生政權的穩定。禁海令對於沿海居民來說苦不堪言,他們歷朝歷代以捕魚為生,對於糧食種植業來說可以說幾乎不會,雖然官府鼓勵墾荒,但是苦於沒有技術和工具,市場會出現食不果腹,餓殍遍野的現象。強迫他們就地轉變就有可能適得其反,反而去勾結海上的殘餘反叛勢力。另外,這對於我國的海上貿易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大的貿易主為官方,但是最為活躍的、最具有活力和創造性的還是民間貿易。

朱元璋出生貧民,依靠農民起義軍一步步打天下,雖然最終建立了大明政權,但是依舊擺脫不了小農思想的侷限性。朱元璋嚮往的那種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社會,還有天朝大國的自閉思想,這一切都構成了明朝初期實行海禁的緣由和動力。


清風觀世界


其實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後剛開始並不想海禁,明朝建立初期海盜猖獗尤其是倭奴(日本)經常騷擾內陸沿岸屢禁不止,為平息禍患朱元璋便派大軍前去征討但當時遭到劉伯溫的反對,說海上風險太大且路遙而當時明朝中興士氣高漲,所以朱元璋當時並不在意所派遣的軍隊在大海上遭遇了海嘯,可謂出師未戰而遭覆滅,無奈之中只好採用了海禁這條下下之策。


愛無恨35


朱元璋實行海禁。其實也是不得以為之。因為當時明朝剛剛建立。有很多殘餘逃到了海上。 老百姓也沒有完全安居樂業。那個時候最主要的任務是保持社會穩定。

海禁主要有兩個目的。

第一。防止殘餘和倭寇入侵沿海。

第二。海洋貿易利潤太大。沿海老百姓知道利潤大就不好好種地了。

但是雖然海禁只是針對民間。官方仍然可以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還派出了著名的鄭和下西洋。

證明當時明朝並不是閉關自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