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和《永遇樂·落日熔金》兩首詞

先說觀點,李清照這兩首詞,總體上《聲聲慢·尋尋覓覓》要比《永遇樂·落日熔金》品質高很多,景與情的結合更凝練、更深沉,用詞用句也更灑脫、大膽,將一個古代知識婦女的形象、居家場景和個人自省的情與思融入一爐,抒情、寫景、思想層次分明,又意味深長,可謂宋詞的巔峰之作。而《永遇樂·落日熔金》相對於《聲聲慢·尋尋覓覓》來說,則顯現的平庸一些、淺和窄了一些,沒有那麼驚豔。所以兩首詞的藝術水準高低,還是很明顯的,不難判斷。

淺析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和《永遇樂·落日熔金》兩首詞

先來解析《永遇樂·落日熔金》一詞:

上半片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解析:“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這是寫景,一天的落日時刻,暮色正在和晚霞合攏,第三句“人在何處”,其實是作者自我感慨,有一種天問的意味:我在哪裡?流露出找不到自我、找不到歸處的茫然感。“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第一句仍然是寫景,傍晚時分,炊煙裊裊,暮色渲染青柳,天地間整體的景色顯得濃郁,第二句是情景結合,耳聞遠處《梅花落》的笛聲陣陣,覺得那笛聲頗為幽怨,猶如自己的心情,最後一句“春意知幾許”,則是一種感慨,和前面的“人在何處”的感慨差不多一個意思,仍然是一種“天問”式的茫然不知所措的發問:春意還有多少?當然,我認為還可以將這句理解成作者自我發問“青春時光還有多少”。“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這三句是簡單的敘述句和疑問句,元宵佳節,天氣溫和,過後會不會颳風下雨嗎?“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喝酒與詩詞的朋友們發出了邀請,還用香車寶馬來接,不過我謝絕了。

下半片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解析:“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中州,中原,也即河南一帶,網上有解釋認為此中州一詞指北宋首都汴京開封,開封在河南,河南是中州的中心區域。這句意思:回想曾經在汴京的盛大節日時分,閨蜜們有空大家一起遊玩,最開心幾天就是正月十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這三句是描寫那天女人們的服飾打扮,大意即大家戴著翠玉冠帽、穿的都是鑲金嵌銀的裙衫,個個打扮的很整齊漂亮。“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如今人都老了,顯得憔悴了,鬢髮都斑白了,怕人看到所以常常夜晚出門。“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我不如躲在門簾後面,偷聽人們的歡聲笑語吧。

全詞評析:上半片詩人多借景抒情併發出“天問”,表達更多的是自我懷疑和不安全感;下半片詩人回憶了年輕時的風光風流,並感慨韶華不再、年華老去。放眼全宋詞,這首詞的整體水準仍然較高,整首詞完整、自洽,寫景、抒情、自省和立意,順序表達、層層遞進。只是相對於李清照自己的《聲聲慢·尋尋覓覓》這樣的頂尖品質詞作,這首詞就顯得平庸一些,詞句方面顯得平常,缺乏一些極具才華和靈性的詞句,缺乏一些超凡脫俗的詞句。李清照有多首詞的用詞用句都極具靈性、才華卓越,但這首詞就略顯不足。

淺析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和《永遇樂·落日熔金》兩首詞

現在我們再來欣賞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介紹說它有兩個版本,這裡我選了第一個版本:

上半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解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一開始的三句,意思上並不多麼晦澀,字面意思理解完全可以,只是你如果能夠在閱讀時挖一點意蘊,尋尋覓覓可以解釋為作者對世界的一種“天問”,尋覓人生的意義,卻終究發現周圍都“很冷清”,喧譁過去了,浮躁消散,一切就顯得淒涼。“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兩句的意思仍然可以根據字面意思理解,即剛剛寒涼時節,日子是最難熬的,不容易吃好睡好。“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憑几杯酒,怎麼能夠擋得住夜晚時的大風。“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看著一行大雁過去了,不由得傷心,卻似乎那大雁也是舊時相識。

下半片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解析:“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第一句寫景,園裡地上快堆滿了凋落的黃花;後兩句感慨:花樹都顯得憔悴了,如今還經得起人摘嗎?“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一個人在窗下看著外面,怎樣才能捱到天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下雨了,透過梧桐樹看那雨絲更細了,到黃昏時分了,雨還是滴滴答答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樣的情景,豈是一個愁字可以形容的?

全詞評析:上半片開始三句可謂超凡脫俗,以大白話直接鋪陳,貌似還顯得囉嗦,卻意味深長、情感深沉——試著去朗誦它,你會被其中的韻律、節奏吸引,味道不錯,再一咂味,你才愕然驚覺,其實意味深長、情感深沉:此尋覓,不是平常尋覓,而是作者在說我一生尋覓人生價值、人生意義,尋找人生伴侶,可那人走了,只剩下我一個人了,我的周圍冷清了,這個冷清不僅僅指環境空蕩蕩的那種冷清,還指人生失去了意義、茫然不知所措的精神上的那種冷清,那種深刻的寂寞和孤獨,情感無所依託、精神無所寄予,豈不是人的一種悽慘悲涼?看似簡單的詞句,一上來就讓這首詞濃郁而情感壓抑。用詞如此的任性、灑脫、簡直到了無拘無束卻浩瀚無垠的境界。整首詞從上半片到下半片,其實只有一個場景,即作者在家裡,看著窗外,時間大約接近傍晚,到傍晚將過,下了雨,坐在窗口,看著地上,心思複雜,各種感慨。不像上面那首《永遇樂》裡有天上地下的各種景色描寫、還有回憶、有當下的感慨,還有年老後的自卑自戀。但這首詞似乎更簡單一些,場景只有一個,情感抒發理性思索也集中在對失去丈夫後的對人生價值的懷疑,卻寫的格外深沉、凝聚,時時給人一種徹骨深寒的意味,而這種徹骨深寒的意味,詩人偏偏以一種最平淡、最樸素、最大白話的詞句,緩緩敘述。

淺析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和《永遇樂·落日熔金》兩首詞

我們都知道,即便是古人,寫作格律詩詞,因為有格律,就難免要煉字煉詞,所以我們看到大量的詩詞,其用詞用句都力求簡練但濃稠,恨不得一個字可以表達幾百個意思,所以大多數詞句都是生造詞、都是個性詞、很多都是明顯長句子濃縮成詞句的,古人還好用典故,但詩詞就只能這麼幾個字,又不能真的講故事一樣鋪陳出來,所以典故也往往幾個字甚至一、二個字來表達,如果後人閱讀不瞭解那些典故,他這首詩詞你很可能怎麼也理解不了。而這樣的詩詞,你也很難批評它不夠水準,只是和蘇軾、李清照、李白等人的詩詞相比,就總是缺乏一種毫不刻意的揮灑自如、意境高遠之超凡脫俗的才華。“返璞歸真”仍然是形容古典格律詩詞之最高境界的有效評語,它的反面就是“濃詞豔句”,也就是說,表達出同等意蘊的兩首詩詞,其詞句達到“返璞歸真”等級的樸素平淡,就是上乘水準,而顯得“濃詞豔句”,就落了下乘,那麼即不夠“返璞歸真”,卻也談不上“濃詞豔句”的詩詞,則就只好評判其水準為平庸,即中等。

所以,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已經達到了上乘藝術境界,那麼她自己的那首《永遇樂·落日熔金》的水準,就只能評定為平庸了。


淺析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和《永遇樂·落日熔金》兩首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