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为何说曹操不属于三国人物,你怎么看?

古今之变


我是故事领域创作者,文字玩家文武公,很高兴与大家分享与三国有关的传说故事话题。

易中天先生为何说曹操不属于三国人物?

关于这个问题,易老师在自己的讲坛节目中很明白的解释过。

笔者对此表达下自己的观点:

其实《三国演义》的故事,从严格意义来讲,不应该被叫做三国故事,而应该被叫做“三国争霸时期前后的故事”。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三国时期”,应该是魏蜀吴三国并立的时期,即从公元222年吴国最后建国形成实质三国并立起至公元263年蜀国最先灭亡并立之势瓦解止,也就存在了短短大约41年的时间。

以下为三国存在时期年表:

魏国:公元220年—265年 曹丕建立定都洛阳;

蜀国:公元221年—263年 刘备建立定都成都;

吴国:公元222年—280年 孙权建立定都建业。

而我们普遍认知中的三国故事,则是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起至公元280年三家归晋止的将近一百年间

发生的故事。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于公元220年去世,所以按照以上的故事线时间分析——曹操属于三国演义故事中的人物,却并不属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故事的一些心得分享,感谢阅读。


故事玩家文武公


曹操当然不属于三国。

什么叫国?

不是东汉的郡国,比如西汉东汉时期同时存在封国,我们当然不能说西汉东汉不是统一王朝而是十几个封国与王朝并存。

所以,曹操建立的魏公国,魏王国,在名义上依旧是属于东汉王朝的。

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是自公元220年开始到280年西晋统一。因为自这一年开始,曹丕受禅建立魏朝。记住,是曹魏王朝取代东汉王朝,汉献帝作为山阳公,保留在曹魏王朝的统治区内做客。

显然,220年死亡的曹操,到死都还是东汉王朝的丞相,魏王国的国王。

就如我们从来不把当时辽东公孙氏当做三国时期的第四国,就是因为辽东从来都是依附东汉曹魏的,只是地方割据势力没有自称皇帝,是对东汉曹魏称臣的,使用的也是东汉曹魏历法,自就不是国。

当然,具体的三国时期可以细致划分:

220年曹丕代汉,这是曹魏王朝,残汉的刘备、孙权、公孙氏、甚至还有交州士家并列的。这是两国。

221年,刘备称帝,是曹魏王朝,刘备蜀汉王朝,与依附曹丕的孙权、士家、公孙氏并列。还是两国。

229年,孙权称帝,这是曹魏王朝、蜀汉王朝,孙权王朝及依附曹魏的公孙氏并列,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234年,公孙氏反叛,不及一年就被司马懿灭亡,依旧还是三国。

263年,蜀汉灭亡,是曹魏与东吴两国。

265年,曹魏灭亡,是西晋与东吴两国。

280年,西晋统一。


四川達州


首先要明白三国的定义: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

学术上的说法是:时间段在220年-280年,即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刘备也随之称帝,东汉一分为三,形成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而民间较为广义的说法,是指从赤壁之战后,曹操被孙刘联盟击败,随后形成的三足鼎立状态起。

所以易中天先生所曹操不属于三国人物,其实是从学术上来说的。

正史的曹操,病死前夕

正史中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见刘备已经占领了益州,知道“若无汉中,则无蜀地”,趁刘备立足未稳之时,亲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随后张鲁投降曹操,为了防备刘备攻取汉中,曹操将汉中数十万人口全部迁徙到关中地区。

随后曹操就命夏侯渊等大将固守汉中,公元217年春,曹操亲征孙权,于濡须口,击败孙权,逼迫孙权求和、联姻。

公元218年,刘备整合好益州后,发动汉中战役,此战刘、曹双方互有胜败,因汉中地理位置独特,曹操快速从南征孙权中抽出身来,赶往长安督战。

为什么不是亲征刘备?因为此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与鲜卑联合犯边。

公元219年,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曹操被迫率军驻扎汉中,与刘备对峙。

此时孙权反应过来了,也发动了合肥之战,因曹魏主力部队已经被抽调走了(一部分和曹操一起与刘备对峙,一部分在边关对战乌桓与鲜卑,都无法第一时间赶回),因此曹魏集团只能从各州抽调军队赶往合肥救援。

与此同时,在荆州的关羽发现了固守襄、樊一带的曹仁兵力薄弱的问题,也迅速发动了襄樊战役,策应刘备的汉中战役。

此时的曹操刚刚放弃汉中,撤军到长安,就听说合肥被围,以及荆州战役打响了。连忙派遣于禁率兵往救援樊城,而曹操在此时生病了……于是乎,关羽一战斩杀庞德,生擒于禁,兵围曹仁于樊城,一时间华夏大地震动,曹魏内部人心惶惶,民心大乱,汝南等中原腹地连连爆发民乱,策应关羽。

【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三国志 关羽传)】

同时,孙权吃醋了,不愿意刘备集团做大,特别是在荆州问题上,被刘备摆了几道。因此孙权派遣使者与曹操联合攻打关羽【1】。曹操也在此时派遣徐晃率军驰援樊城。根据《三国志》的说法,公元219年,拖着病体的曹操,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从长安赶到洛阳【2】(七月左右退出汉中,到了长安后就生病了,到了十月才到洛阳)。

冬十月,军还洛阳【2】。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1】。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

襄樊战役结束了,关羽被孙权所杀,头颅送往曹操处,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关羽。

随后曹操就病死了……

襄樊战役结束后,曹操夺取荆州,孙权向曹操称臣,同时也向曹操劝进,曹操的下属们也纷纷跟随劝进。曹操皆拒之。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也就是公元220年,曹操率大军返回洛阳,当月就突然病逝于洛阳。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三国志 武帝传》冬十(一)月癸卯……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三国志 文帝传》

十月,新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从这里看,曹操确实不能算是三国的人物,他死之前,国家依旧是汉朝。他是汉朝的魏王、丞相,或者应该说,曹操他是东汉末年的枭雄,是曹魏集团的奠基人。是他死后几个月后,他的儿子曹丕才追尊他为武皇帝的。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三国志》


史之为用


这个并不矛盾,易中天说的也没有问题。如果真正的把三国看清楚了,就知道他说的没错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战乱纷争。直到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位称帝,改国号大魏,从此长达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就此覆灭,三国之中的魏国也正式形成了,但是对魏国的成立做出最大贡献的曹操却已经去世了。



公元221年汉皇后裔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建立了蜀国,号称蜀汉王朝,三国中的蜀国也从此开始了。直到公元229年东吴孙权才正式开国称帝,建立吴国。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三国从这时起才算正式形成。

然而曹操早在魏国建立之前就去世了,所以说他就不能称作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了。只是我们平时读三国看三国,就不得不把提起曹操这个人物,因为三国之中的魏国之所以能够成立,就离不开曹操的开拓进取,可以说他在世期间,对整个北方地区的统一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他给魏国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曹操三国就几乎不可能形成。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曹操虽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但是他却是三国形成不可缺少的人物。因此时间长了人们从感情上,就把曹操看作是了三国人物了。


小程看历史


大家好,我咸鱼能用500+字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多说废话了。


首先,这个问题涉及“三国时期”广义与狭义问题。

最狭义的三国时期,是以三国均有帝王为准绳。

时间上限,以孙权在吴地称帝为始:公元229年,农历四月十三日;因为在孙权之前,曹丕和刘备已经先后称帝。

时间下限,以蜀汉灭亡为终:公元263年,农历十一月。因为此后就是魏吴、晋吴两分天下。

狭义的三国时期,是以东汉法理灭亡为准绳。

时间上限:公元220年,农历十月二十九日,汉帝刘协在许都禅位给魏王曹丕,另外,此时三分天下的局势已然形成。

时间下限,以三国归晋为终:公元280年,农历三月,吴帝孙皓降晋。

广义的三国时期,是以天下从分到合为准绳。

时间上限:一般是以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联军起兵反董,从此军阀割据。

时间下限:同上以三国归晋为终,即公元280年。

最广义的三国时期,这个可能是跟《三国演义》影响的缘故有关,后人写三国故事都喜欢从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为始,还有人从“灵帝登基”,甚至“桓帝党锢”开始写,这又是另话了。


这种时间范围的运用因时而异,也因人而异,没有必要深究。

如果易教授说:曹操属于汉末人物,这是恰如其分的。

但是曹操生前已经是魏王,与刘备同为王爵,各自割据,所以按照上述广义的三国时期来判断,说曹操是三国人物,也没有太大问题。

易教授判断曹操不是三国人物,那就是依据“狭义”的定义了。

感谢大家阅读!


浔阳咸鱼


易中天说没说过我不知道,但从狭义的三国时期来看,曹操确实不属于三国人物。

狭义上讲,三国时期要从曹丕篡汉称帝时开始,即公元220年十月。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东汉王朝才真正结束。而曹操在这之前已经病逝,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曹操一生都是汉朝臣子,因此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

而广义上的三国时期,从公元190年以后就开始了。

公元190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几乎摧毁了汉朝政权。诸侯争霸,互相攻伐,也不再向天子纳贡,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管辖能力。汉朝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名存实亡,所以广义上的三国时期应该从这时开始。

谁对谁错,孰是孰非,各有各的道理吧。


胖哥侃历史


一般认为三国时代是从汉灵帝时期黄巾起义爆发(即公元184年)开始算起。但严格的说,三国的开始是220年东汉灭亡,曹丕称帝建魏开始,而曹操确实应该属于汉代人物,他一直到去世,都活在东汉王朝之中,易中天教授说的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为什么一般认为三国时代从汉灵帝时期开始算,主要还是陈寿和罗贯中的功劳,一个写正史《三国志》从汉灵帝开始,一个写小说《三国演义》从汉灵帝开始,再加上三国时期主要人物都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登场的,因此才有这样的误解。


曹老师xixi


汉献帝说:寡人还在位啊!曹丞相明明是我大汉忠臣啊!魏王下葬仪式,还是我主持的哪。



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


陶式防务评论


三国”,通常指的是上承东汉、下启两晋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互相争夺天命的时代。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汉献帝的“禅让”正式标志着这个由刘邦建立,刘秀中兴的汉王朝彻底覆灭。


虽为国贼,但始终是汉臣——曹操

189年,曹操回到陈留起兵,号召天下英雄义士共伐董卓。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进许昌,从此“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挟天子以令诸侯。”201年,曹操于“

官渡”一役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好了基础。

208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216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虽非天子,但与天子无异。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仍是魏王。

大家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曹操自始至终都没有篡汉朝之神器(政权),即使汉朝已名存实亡,曹操终归没有走出最后那一步。虽是刘备口中的“国贼”,但曹操始终都是汉臣。

曹丕称帝,“三国时代”正式开始

虽然曹操没有称帝,但他讲过一个极有意思的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周文王就是“武王伐纣”的那位武王的父亲,商朝的西伯侯姬昌,他的儿子姬发打败商朝纣王,建立了八百年的是周朝。

显然,曹操就是那位没有称帝的姬昌,那曹丕就是代汉而自立的武王姬发了。

220年,曹丕称帝,封“献帝”为山阳公,汉朝正式灭亡。不过汉献帝刘协并未像《三国演义》中遭到迫害,而是平平安安度过了一生。

继而在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孙吴政权,吴国是三国中建立最晚的国家,那位一心匡扶汉室的刘玄德早在曹丕称帝次年就于益州称帝,国号仍沿用“汉”,建立蜀汉政权。

结语

在这里可能就能看出谁忠谁奸了,曹操是国贼不错,他的野心也很大,可能他曾经无数次想过取汉而代之,但他没忘记自己的另一重身份:汉臣。

所以曹操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而孙权称帝是意料之中,他是绝对会称帝的,反而最大的问题出在了刘备身上,因为他也称帝了。

要知道汉献帝还活着,他才是汉室正宗,即使曹丕将他废了,刘备也应该奉他为主,但刘备没有这样做,说到底还是个人的权欲罢了。

这就是易中天说曹操不是三国时期人物的原因,因为严格来讲,从孙权称帝的那一年才算正式步入三国时代,而曹操活着的时候,魏国尚且没有建立,因此,曹操依旧是东汉末年的英雄。


田不田


如果这句话是易老师说的,那或许是基于三国纪元的定义吧(至少本人没听见过他有这样的观点)。


严格地说,在中国历史的纪元中,是没有“三国”这个概念的。要么是东汉,要么是魏、晋。现在不管是史学界还是民间,非要加入“三国”这个概念的话,一共有三种起止算法。


1、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至晋武帝咸宁六年(公元280年)。中平六年,灵帝驾崩,董卓乱朝,关东起义军;咸宁六年,司马炎灭孙皓,东吴灭亡。这个时间跨度最长为91年。

2、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至晋武帝咸宁六年(公元28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魏代汉,东汉正式结束;咸宁六年,司马炎灭东吴,三国最后一个国家灭亡。这个时间跨度为60年。

3、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第二年改元晋泰始元年)。220年曹丕篡汉;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这个时间跨度为45年。

通过以上的时间纪元可以看出,如果严格按照魏、蜀、吴三个国家正式建立到全部灭亡,应该是第二种算法。可如果按照这个算法,在这期间的265年,司马炎已经建立晋朝;如果按照第三种算法,265年时,东吴还没有灭亡。而如果按照第一种算法的话,从189年到220年这31年,魏、蜀、吴都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即便曹操被封了魏公、魏王,那也只是汉朝分封制下的诸侯王,不能作数。

综上所述:如果易老师真说了曹操不算三国的人,那应该是基于第二、三种算法而说,那时曹操都已经死了。但是,个人觉得:“三国”之说虽出自陈寿,可并不算是严格的纪元。而老百姓心目中的“三国”多为《三国演义》和口口相传,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了曹操的“三国”还能叫作“三国”吗?所以,不要去纠结曹操是汉还是三国,只要去了解、去体会那段儿波澜壮阔的历史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