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底層邏輯的培養,重點並非老師,而是每個孩子的父母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的能力不好,是因為學校的老師沒有教好。但其實對於孩子們來說,父母的教育往往大於學校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在家庭中逐漸成長起來的。

林林是一個9歲的孩子,他的各方面發展都很不錯,學習成績不錯,性格開朗活潑,邏輯能力強。有一次我們和他的媽媽聚會的時候,我們都表達了對他孩子的羨慕。

並且問他的媽媽孩子是在哪裡上學的?林林的媽媽說,其實孩子上的是很正常,普通的學校,但是不同的是他們對林林的家庭教育看得很重,他們認為孩子在家能學到的東西其實不亞於學校。

其實確實如此,孩子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都是從小到大在孩子父母的影響下養成的。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拓展孩子的思維能力,我們就要注重好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孩子底層邏輯的培養,重點並非老師,而是每個孩子的父母

底層邏輯能力

底層邏輯是我們思考問題時最先確立的那個核心,是每一件事物或者問題最原始的出發點與最人性的真實反饋。底層邏輯是孩子面向成功的基石。

曾經有過一本書名叫《底層邏輯》,作者是自媒體人張羽。在這本書裡,他教會了我們從結果邏輯學習邏輯團隊邏輯底層邏輯等10個角度出發,幫我們跳出思維的陷阱和盲目奮鬥的誤區,將生活中的問題和困惑以及生命和自我的關係,擺在我們面前。

底層邏輯就是幫助我們跳脫思維的陷阱,打破學科的限制,看清楚周遭的一切。孩子如果有強大的底層邏輯,那麼他們的思維方式就能更好更清晰的建立起來,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省去許多麻煩。

孩子底層邏輯的培養,重點並非老師,而是每個孩子的父母

培養孩子底層邏輯能力最好的老師其實是父母

我們曾經聽過: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孩子的成長有著直接的關係,如果父母對孩子教育不當,孩子就會產生很多壞習慣、壞行為,比如自私自利、自卑敏感、沒有責任心、愛攀比等。

兒童心理學家杜布森在《養育女兒》一書中說:“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自信都和她與父母直接相關。”

因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而孩子性格和習慣的養成,都是需要在小時候父母打好基礎的,很多父母一味的想著要等孩子上學之後,老師好好來教育他。

但是那個時候孩子最好的教育時機已經錯過,老師也很難用一己之力來幫助孩子改掉這些壞習慣。

與其麻煩老師不如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注意對孩子的教育, 小的時候對孩子的底層邏輯教育多放點心思,那麼長大之後這就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孩子底層邏輯的培養,重點並非老師,而是每個孩子的父母

家長應該怎麼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與好性格

第一、要懂得鼓勵孩子

中國家長培養孩子一直存在一個誤區,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越嚴格,孩子的將來就會越前途無量。但其實不是這樣,很多方法在古時候見效,在現在未必也見效。現在中國已經到了進步的時代,我們的教育觀念也早已經不是之前那麼封閉刻板。所以孩子做得好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

我們都應該聽說過,那些沒有自信,自卑的孩子,終生都不敢往前踏出一步,其實成功的背後還有另外一個條件,就是支持。如果家長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你什麼都做不好的理念,那孩子只會越來越差。

馬克·吐溫曾說:“僅憑一句得體的稱讚,我就能充實地活上兩個月。”

我相信孩子失敗的時候,如果他在意這件事,他自己也是難受的,我們家長在批評他,他心裡只會更難受,沒有任何正面積極的作用。

孩子底層邏輯的培養,重點並非老師,而是每個孩子的父母

第二、“娃娃要從小抓起”

我聽過很多家長這麼說“我家的孩子還小,不用那麼著急學。”正是因為很多家長都這麼說,所以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可以進行的教育,都被錯過了。

有先見之明的家長都會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給孩子準備起來,而沒有先見之明的家長,只會以孩子小來推脫對孩子的教育。成長的教育是一個漫長久遠的過程,我們要教導孩子絕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完成的。

所以我們要從小就開始準備起來,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些更加有趣的方式,把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滲透進去,為將來的應試教育打下基礎。

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立生活,不能老是對孩子嬌生慣養。因為習慣是很難養成的,也是很難改掉的。所以如果我們一直覺得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需要由我們去做,那麼當孩子真正應該長大的時候,他們就長不大了。

孩子底層邏輯的培養,重點並非老師,而是每個孩子的父母

第三、把握好孩子的人格教育

很多父母太注重於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教育,卻忽略了對孩子人格的教育,導致孩子長大以後縱使學習成績特別好,但是性格上的缺陷卻很嚴重。

所以這讓我們知道父母的教育也不能失衡。我們需要根據兒童的天性加以正確的引導,讓他學會很自愛,也學會給予身邊的人關愛和尊重。真正陽光積極向上的孩子,他身邊的人都能受到他的影響。

有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小的時候,如果能接受更多的美德教育,那他的成長將會更加獨立自主。如果一個孩子的人品好,我相信他的人生也不會很差。

而一個孩子成績好,真的不能決定他人生的走向。有時候我們忽略的人格教育往往是大於學習教育的。

孩子底層邏輯的培養,重點並非老師,而是每個孩子的父母

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起著異常重要的影響。我們沒有辦法尋找到最好的教育,因為教育都是因人而異的,適合這一個孩子的不一定適合別的孩子。

但是我們知道,對於孩子們來講,最好的教育一定是由父母們親身示範給他們的。身為父母,我們不能推脫,在孩子生命中我們的重要性,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是他們的一片天空,而是為這片天空,我們應該給他們應有的自由和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