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可能是家长陷入了这些“共情”误区

文|淘妈

近些年来,我们经常能听到“共情”这个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提倡父母要学会共情。尤其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去说教、批评,而是先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可还是会有很多妈妈会说“我也共情了,可是为什么我越安慰,孩子哭的越厉害呢?”这很有可能是家长误解了“共情”。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可能是家长陷入了这些“共情”误区

一个小女孩,晚上哭闹着要去邻居家找小朋友玩。妈妈没有生气,而是蹲下来耐心地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想出去玩,可是已经很晚了,你不要哭了好吗?”孩子听了之后并没有停止哭,反而是越哭越厉害。这个时候,妈妈虽然还是耐心劝阻,但是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人家别的小朋友已经睡觉了,你要是再继续这样的话,那就太不懂事了。”妈妈这样去安慰孩子,不仅没有止住孩子的哭声,还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父母最难接受的恐怕就是孩子的哭闹了,而且孩子一哭,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动情,而是想办法不让孩子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哭声会让大人觉得很烦躁,产生不适感。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家长就会去阻止孩子哭,或恐吓或耐心安慰。但是这样做的主要目的都是阻止孩子哭,结果往往是孩子哭的更严重了。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可能是家长陷入了这些“共情”误区

父母对“共情的”误解

我们说,家长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就要学会接纳和共情。虽说很多父母知道这一点,但还是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当中。

1.将共情当做是息事宁人的工具

当孩子哭闹,父母正想发火的时候,恰好想到书中说的“共情”。然后就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很难过。”但其实心里恨不得孩子立马停止哭泣。要知道,孩子具有天然的觉察力,但凡家长有任何的不耐烦,孩子都是可以从言辞、语气之中听出来的。如果你在共情的时候想的是“搞定孩子”,那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可能是家长陷入了这些“共情”误区

2.共情时缺乏接纳

多数家长在共情的时候,会给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做评价,这是大忌。家长在表达完对孩子的理解之后,常常会立刻否定孩子的行为“我知道你很难过,可是你也不能大哭大闹啊,这样是不对的。”“你生气我能理解,但是那也不能乱扔东西啊!”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被接纳,所以还会继续哭。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可能是家长陷入了这些“共情”误区

3.孩子感觉被误解,委屈大哭

家长在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之后,怎么说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一个标签,或合是急着对孩子哭的原因下了判断,这样就可能导致孩子因为被误解而继续委屈大哭。例如,孩子搭积木搭的不太好哭了,妈妈过去安慰“宝贝伤心了?你可真是个爱哭鬼,搭不好有什么好生气的,我们接着搭就好了。”结果,孩子哭的更凶了。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可能是家长陷入了这些“共情”误区

不要把止哭当成共情的唯一目的

面对一个哭闹的孩子,家长不要着急去让孩子停止哭泣。你要做的是让孩子在情绪中爆发,然后认识情绪、疏导情绪,以及管理情绪。这样才能从“根”上让孩子摆脱这种怀情绪。每一次孩子的情绪爆发,都是家长帮助孩子锻炼和提升情商的机会。

好好接纳那个哭泣的孩子吧,在童年里哭泣的孩子,会在爱中汲取力量,在成长中擦干眼泪,长成内心柔软又坚韧的的天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