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共情”会拉近与孩子距离,但共情没用对,只会把孩子往外推

前几天,我去亲戚家里吃饭。亲戚有一个5岁的孩子,这是一个男孩子,他很调皮,性格比较活泼任性。当孩子犯错时,亲戚很是头疼。

我刚到亲戚家里的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正在闹矛盾中。矛盾的引发点也很微不足道,就是孩子想要买一个新的玩具,但是亲戚觉得家里已经有了一个类似的玩具了,就没有必要再买了。

孩子得不到自己心爱的玩具,便表现得很愤怒。于是,孩子就开始哭、开始闹。我亲戚说:"算了,不要管他了,我们先吃饭吧。他总是这样,就让他闹吧,一会儿他自己就会消停下来的。"

过了一会儿,孩子还是在一旁哭闹。亲戚忍不住了,就走到孩子身边说:"你别哭了,哭也是没有用的!还不赶紧去洗手过来吃饭。"说完,亲戚就打算离开。

谁知,孩子一把抓住亲戚的衣服,哭的更大声了。"我不要,我想要那个玩具,你要给我买那个玩具!"

也许是因为孩子的"死不悔改",听到孩子说的话,亲戚更加生气了。"你爱吃不吃!"说完,亲戚就一把拉开了孩子的手。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亲戚再也没有理会过孩子。

而这个孩子发现 无论自己怎么哭怎么闹都没有用时,也就渐渐地不再哭,也不再闹了。

虽然最终事情是解决了,但是我总觉得似乎有些奇怪。后来我想了想,才发现,原来亲戚和孩子之间几乎没有深入的交流,他们一直停留在问题上面,而亲戚也没有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这便是缺少"共情"的表现,或者是不能正确运用"共情"的表现。

懂得“共情”会拉近与孩子距离,但共情没用对,只会把孩子往外推

共情的魅力:建立亲子之间的联系

先来看看,究竟什么是共情?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共情的重要性,人们在与人相处时,也会注意将共情运用到人际交往中。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应该学会运用共情。

这便是共情的魅力,从一个深远的角度来说,它是人类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而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它能够迅速地在亲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并且有效地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共情会对亲子双方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首先是要父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能够够感受孩子所感受的。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就更愿意向父母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

一旦孩子的情绪被抒发出来了,孩子就能够变得冷静下来。而父母在知道孩子的想法之后,也更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共情能够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并帮助孩子增强自我表达能力。

懂得“共情”会拉近与孩子距离,但共情没用对,只会把孩子往外推

共情的错误用法,父母中了几招?

虽然说共情能够帮助亲子建立亲近的联系,但是父母也可能不小心曲解了共情的含义,误用了共情。误用共情,也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

下面是常见的错误运用共情的表现:

  • 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

共情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正是亲自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父母能够看到孩子内心需求,并且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

但是,有些父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共情。即只是用言语安慰了孩子,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或者只是用言语安慰了孩子,只考虑到了孩子的情绪,并没有深入挖掘孩子内在的需求。

结果,孩子只是暂时平稳下来了自身的情绪,内在的隐患并没有解决。孩子很有可能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懂得“共情”会拉近与孩子距离,但共情没用对,只会把孩子往外推

  • 过分运用谈判和命令式的语言

虽然父母明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运用共情效应,但是父母却过分运用了谈判和命令式的语言。这就好像是,父母在考试时,知道某一道题目的答案,但是父母并没有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答卷上,反而是将错误的答案填写上去了。

共情就是那个正确的答案,而谈判性和命令式的语言则是错误的答案。最终,父母没能拿到分,也就是没有缓解亲子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命令式和谈判性语言有:"你这样做事不对的......你应该......你不能这样做,你要按着我说的去做......爸爸妈妈是不会欺骗你的......爸爸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

懂得“共情”会拉近与孩子距离,但共情没用对,只会把孩子往外推

  • 运用空洞的语言去共情

除了上面的运用谈判性和命令式的语言,有些父母在共情时,也会犯下面的一个错误,就是运用过于空洞的语言去共情。

什么才算是空洞的语言呢?就是那种看似在安慰孩子,实际上却不能解决问题,或者是温暖孩子内心的语言。

比如说:"嗯嗯,爸爸妈妈都知道""没关系的""是吗?是真的吗?""妈妈知道你伤心了"......孩子听来听去都是这几句话,这反而显得父母有些假惺惺,孩子反而会觉得父母是在敷衍他、是不尊重他。

正确运用共情,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如何正确运用共情,这里有三个建议:

  • 感同身受,将孩子的情绪发泄出来

很多父母一直弄错了重点,那就是

在解决问题之前,一定要帮助孩子将情绪发泄出来。

因为孩子是以容易为标准的,当孩子感觉到很难受时,孩子就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而当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能够接受自己的情绪之后,孩子才能够真正地放松下来。

所以,父母一定要先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在评定孩子的情绪之后,让孩子带着一个轻松的、理智的心态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效率会高很多。

如何帮助孩子将情绪发泄出来呢?其实就是倾听,倾听孩子的发泄,这个过程需要父母有一定的耐心。父母先是要引导孩子将情绪发泄出来,然后再是认真倾听。

倾听的过程中,注意要给孩子一些反应,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被在乎的。

懂得“共情”会拉近与孩子距离,但共情没用对,只会把孩子往外推

  • 利用多种多样的共情语言

父母在共情时,也应该学会运用多种多样的共情语言。语言的魅力是很大的,多种多样的语言可以表达父母的情绪,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在意,可能增加孩子倾诉的欲望。

不要只是做孩子的复读机,也不要来来去去都是那几句安慰的话语。父母可以增加一些肢体语言,比如说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小手等等,这些行为可以快速地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

还有就是在说话时,注意表达出一些"邀请性"的语言,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多说一些、自己很愿意倾听的语言。比如说:"真的吗?你给我讲讲好不好?"不要只是说"真的吗?"这样一来,孩子的回答可能就是两个字:"真的。"

  • 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协助孩子一同解决问题

有些时候,孩子的无理取闹和闹情绪是一种对父母的暗示,孩子的需求被父母忽视了,孩子不得已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希望父母能够注意到他的需求。

如何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呢?就是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将自己心里所想的东西说出来就好了。不要总是运用"你不可以""停""你不要"等等命令式的语言堵死孩子表达的欲望。

明白孩子所想的东西之后,再与孩子一同面对、一同解决。

共情可以修复亲子之间的关系,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但是也要建立在正确使用共情的基础上。所以,父母一定要正确运用共情,这样才能发挥共情的最大用处。

懂得“共情”会拉近与孩子距离,但共情没用对,只会把孩子往外推

我是小B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