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情孩子越生气?“共情”没用对,孩子的火会越“浇”越大

最近有妈妈跟我抱怨道这么一件事:

她的孩子自从上了二年级,情绪就急速变化,经常回到家后就发脾气,或者闷闷不乐地把自己关进房间里。

特别是孩子耍性子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一天晚上,孩子又一脸不快地回到家里,妈妈立刻叫住了他,问是什么原因,孩子说,是因为在学校自己因为一个小汽车玩具和同学起了争执。

妈妈马上说:"我知道同学抢你的玩具汽车是不对,但是你也不应该带到学校去……"

谁知妈妈才刚说到一半,孩子突然打断了她的话,回到房间又"啪!"的一声把门摔上了。

其实很多家长都跟我抱怨过类似的事情,这都是家长试图共情孩子却共情失败的例子。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用对"共情"呢?

越共情孩子越生气?“共情”没用对,孩子的火会越“浇”越大

|你真的会"共情"吗?

当一群妈妈围在一起时,她们就会不禁抱怨起自己的孩子:

"我家孩子脾气大得很!说什么都听,越来越管不得了。"

"我家宝宝没那么暴躁,但是特别容易哭,我一安慰讲道理,他反而哭的更厉害了。"

"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说话了,感觉越说越生气。"

其实,家里孩子有这种情况,大都是因为亲子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要想与孩子高质沟通,首先要学会"共情"。

  • "共情"到底是什么?

根据心理学的说法,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又译作同感、投情等。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共情其实就是要能够进入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所想所思,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从而给出恰当的反应。

举个例子,孩子回家后告诉妈妈自己在学校里被人大了一拳,感觉对方对自己很不友好。

不会共情的妈妈可能会说:"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啊,别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在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会显得暴躁易怒,且容易形成"以牙还牙"的报复性格。

而懂得共情的妈妈则会说:"其实我小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情况,我知道你的感受,下次他再想打你,你就恶狠狠地瞪着他,和他说明如果再打你,他就会被警察叔叔抓起来。"

通过说出一样的境遇感受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感和信赖感,并有一种被理解的安慰:原因并不是出现在我身上。

现在"共情"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在近年也很火爆,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用对"共情",家长希望能掌握这个能力教育孩子,同时规范自己,但也容易在学习"共情"的路上,踏入几个误区。

越共情孩子越生气?“共情”没用对,孩子的火会越“浇”越大

|"共情"三误区,家长要避免

1)否定孩子的感受

案例

刚上三年级的冰冰养了一只小仓鼠,是朋友送的,冰冰每天都爱不释手,甚至有时候全神贯注地照顾小仓鼠而经常在写作业的时候分心,甚至妈妈叫她吃饭或者睡觉的时候都叫不动。

但因为冰冰有一次想带仓鼠到阳台晒晒太阳,但放学回家后仓鼠却不见了,冰冰对着阳台猛地哭了起来。

妈妈安慰道:"别哭了别哭了,不就是一只仓鼠吗,再买一只就好了。"结果冰冰反而哭得更大声了。

分析

在这个过程里,妈妈的话显然忽略了孩子的悲伤情绪,而是将安慰的重点放在仓鼠上,虽然妈妈知道孩子是因为仓鼠而难过,但却在语言上让孩子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条生命都是宝贵唯一的,听了妈妈的话,孩子的难过情绪就从仓鼠转移到了妈妈的不理解上。

而孩子就会认为妈妈否定了自己的情绪,关注点并不在自己身上,从而情绪一点点恶化了。

越共情孩子越生气?“共情”没用对,孩子的火会越“浇”越大

2)过分同情孩子

案例

说一个在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孩子在小的时候走路还颤颤巍巍的,很容易就摔倒,然后就会大哭。这时候很多家长就会说:"乖宝贝别哭了,都是'地'的错,我们打它!""宝宝,你一哭妈妈也难过了,我也没法代替你走路啊。"

分析

其实不断摔倒到站起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的哭也不过是自然的生理反应,是给情绪找一个宣泄口,其实过一会就好了。

但是父母的做法却容易让孩子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绪里,孩子本来不关注自己,但会变得更加心疼自己。

妈妈看似是心疼孩子,但是过度的同情会显得不信任孩子,不信心孩子能够很快走出悲伤。妈妈没有引导孩子正面挫折,而是将责任转移到其他物体上或者自身来。

越共情孩子越生气?“共情”没用对,孩子的火会越“浇”越大

3)给孩子不可行的建议

案例

其实前面所讲的一个案例就是很好的说明:孩子在学校被别的小孩打了,妈妈却说:"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啊,别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

孩子听后要么会更悲伤:因为他心里想和小伙伴们成为好朋友,不想把关系弄的这么差;

要么会变得更暴躁易怒:既然人家打我,我就要反击,凭什么我要被他打。

分析

孩子遇到了人际交往的困难,其实是想得到妈妈的建议和帮助,但是妈妈的话语和态度却让孩子觉得疑惑,甚至受挫,妈妈根本没明白自己的重点是什么。

更多孩子是希望妈妈帮忙留住友谊,而不是加深困难。

|用对"共情",构建亲密安全的亲子关系

那么,针对以上的三个误区,家长可以这么做:

1)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

在第一个误区中,家长很容易陷入对重点判断不明,从而在言语上让孩子感到疑惑和难过。

懂得共情的家长反而会先安抚孩子,拍拍她的肩膀,表示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宝宝因为小仓鼠不见了而难过是吗,我明白。"

可以在言语上和行为上给予孩子安慰,并传递出:我理解你,我明白你的情绪。

或者跟孩子述说自己有过同样的遭遇,寻求和孩子的"同步"。

此时孩子就会明白,自己的情绪是自然的,而且孩子的情绪也会因为妈妈的故事而转移注意力,从而关心妈妈小时候是怎么处理的。

而此时,妈妈再适时地引导孩子,让孩子积极正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越共情孩子越生气?“共情”没用对,孩子的火会越“浇”越大

2)正确引导孩子面对挫折

在第二个误区中,过度同情孩子,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一些错误的认知,从而很容易让孩子推卸责任,逃避现实。

应该让孩子明白,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自己独立解决的,也必须学会自己接受。

懂共情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不会过度同情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这件事是没办法避免的,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是事情也不是死板一成不变地,再多试几次,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妈妈的理解和鼓励会让孩子的情绪迅速安定下来,并且正确引导孩子的情绪,积极面对困难。

3)探讨孩子的情绪来源,给出可行性建议

比如在第三个误区中,懂共情的家长会说:"我知道别人打你,你一定很伤心,但是想一想,人家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打你呢?你想想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先安慰孩子,再用问话的形式探讨孩子的情绪来源,这样不仅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孩子思考问题来源,并期待父母的解答。

这时候父母就要认真倾听,根据孩子的回答给出可行性建议,真正进入到孩子的环境立场里,才能达到真正的共情。

所以,共情的重要性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展现地出来,重要的是,你是否能用对共情。

越共情孩子越生气?“共情”没用对,孩子的火会越“浇”越大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