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就是为他人考虑?教娃学会共情是好事,把握好度很关键

儿童教育原则讲究“感同身受”,在现代社会,这种教育技能被称之为家长和孩子的“共情”。所谓的“共情”,就是能够对于他人的情绪体验能够做到换位思考,风靡国内外的《陈情令》让很多人明白了这种极致地感同身受的方法,但是很多家长却又有了另外一种烦恼:孩子一直为他人考虑,真的对吗?

隔壁小王是位女强人,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但是自从家里的小宝刚上了幼儿园小班,她的生活就完全变成了陀螺连轴转。这不今天幼儿园老师说小宝又跟别人打架了,小王急匆匆的赶到幼儿园:

  • 宝宝,你为什么跟小朋友打架呢?
  • 他抢我从家里带的玩具!
  • 宝宝,老师不让从家里带玩具,而且小朋友没有见过,你就给他玩一下呗?

小王的工作节奏非常繁忙,她希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息事宁人,赶快回家,可是没想到小王刚说完这句话,小小的宝宝就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怎么劝都劝不住,最后小王尴尬的离开之后,路上把宝宝狠狠的批评了一顿。

小王和中国很多传统家长一样,认为遇到事情就要尽量保持事态平和,能谦让就谦让,这些家长不明白,孩子对于自己玩具有自主权,他们只是希望能够尽快的让事情平息下来,却没有想到这种方式令孩子对于他人行为和自我情绪的管理变得无所适从。


“共情”就是为他人考虑?教娃学会共情是好事,把握好度很关键


共情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自己的情绪内容

新一代的父母特别注意对孩子情感的体验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这些父母也意识到了,对于他人的情绪应该换位思考,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如果想要融入幼儿园的小社会,那么首先就要了解别人的想法,尽可能让老师和小朋友喜欢自己。

但是新一代的父母作为新新人类,同时也有自己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很多父母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总是觉得,如果总是让自己的孩子没有个性的顾虑别人的想法,那么是不是会让孩子感觉身心疲惫呢?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因为这些新时代的父母对于“共情”有一个很大的误解,真正意义上的“共情”是需要在了解自身情绪发展特点前提之下发生的。换句话说,要了解他人的情感,首先应该自己对于各种类型的情感有一个体验的过程。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只有了解这种情感所指代的真正含义,才能够在处理情感体验的时候,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就像经典动漫《头脑特工队》中的一样,每一种不同的情感有不同的体验方式,而同样作为愤怒或喜悦,在每一个不同的人头脑中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想要让儿童了解其同伴或者是成年人社会内的具体情感,首先应该使幼儿有内心稳定的情感状态。幼儿的内心坚定而纯真,并不意味着其性格更为强势或自私而是,他明白看到其他人的某些情感感受,并不一定就需要马上迁移到自己身上。


“共情”就是为他人考虑?教娃学会共情是好事,把握好度很关键


让孩子了解共情的核心是体验他人的情感

所谓的“共情”,虽然是基于自身情感的基础之上,但是作为一种明确的心灵解读方式,孩子需要理解他人的感受和体验。由于儿童的阅历比较少,自己所身处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而来到幼儿园之后,幼儿常常要与他人发生人际关系,但是没有同样的经历就很难让幼儿完全领会情绪的细节。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常常不能理解大人不能理解父母良苦用心的原因。

因此,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应该让他明白,虽然某些事情并不一定是儿童亲身经历的,但是对于感情的选择和趋向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比如说,当幼儿在背诵古诗的时候,可能就会因为古诗非常难以背诵而情绪不佳,这种委屈和愤怒与成年人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感受一样的。又或者,幼儿在过生日的时候拿到生日蛋糕非常开心,这种快乐,在当幼儿看到其他小朋友过生日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感觉。

“共情”就是为他人考虑?教娃学会共情是好事,把握好度很关键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幼儿能够了解他人情感是“共情”的基础,要一种能够体谅他人的能力,而幼儿这种感同身受和主动心疼及帮助他人的能力,常常来源自原生家庭对其的态度。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和家庭环境应该尽可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平和而宽容的生存空间,幼儿在心情难过的时候,可以让她先静一静或者拥抱一下、说一句安慰的话,又或者让幼儿在温柔的歌曲中,自己反思一下,整件事情的过程体会自己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避免“共情”行为的过度敏感和泛滥

共情虽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和交流的过程,但是目前绝对不是对于孩子过度的保护。在生活中总要有这样的一种父母,他们在与孩子相互交流的时候对孩子过度保护,生怕孩子冷了、热了、烫了、不开心了,把孩子放在一个类似于保护罩一样的生存环境里,导致孩子在与他人交流和接触的时候,性格特别古怪。如果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那么这个幼儿就很可能与他人发生非常激烈的冲突,这是因为整个的社会并不会因为某一个个体而发生改变,但是过度被保护的幼儿却形成了非常敏感的性格。

“共情”就是为他人考虑?教娃学会共情是好事,把握好度很关键

事实上,过于顾及他人的感受,而不认知自己的情感,可能成为职场中的“老好人”,这种没有原则,顺应他人想法的行为,常常会使自己在生活中变得非常被动,而且对于周围的人而言,共情过度,常常使得这个人无关紧要。

当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有时父母可能会被孩子气的发抖,此刻父母感受到了孩子的情绪,体会到了孩子的焦急,自己也变得非常焦虑。又或者有时候看到一些非常令人感动的宣传片或影视情节,当这些情节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联的时候,成年人很有可能突然之间潸然泪下。

“共情”就是为他人考虑?教娃学会共情是好事,把握好度很关键

在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所有的成就和进步都是因为今天的努力而获得,这难免会使得有的人情绪过度敏感,在体会到他人悲伤的时候,自己心里可能更难受。

在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教会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商观念:我此刻的情绪是因为我体会到了对方的痛苦?还是因为对方的不开心情绪,让我感觉自身不自在?

当然在大部分时候,这种所谓的共情并不是因为痛苦情绪对自己有实际的干扰,而是因为这种不开心的情绪可能会使得幼儿觉得很别扭。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体验他人的情感,在痛苦的时候安慰他人,在快乐的时候拥抱他人,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同情和包容他人,情感的交流是应该建立在坚定的原则和双方平等基础之上的,即使是共情的状态,也应该有自己的心理界限。

“共情”就是为他人考虑?教娃学会共情是好事,把握好度很关键

说在最后的话

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对于情感的敏锐度和情感体验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作为共情的双方,一方面是主体,一方面是客体,孩子在不断地与家长沟通和反馈的过程中,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多多回应孩子的诉求,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明白,家长有时也会面临困扰和迷惑。以一种更为公平和平等的态度相互沟通,是新型家长和幼儿之间关系的相处法则,共情就是应该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的情绪负责人,而在体验他人情感的时候,他人是自身情绪的负责人。幼儿不能完全明白自身情感和其他人情感之间的界限,家长应该帮助幼儿了解并不是因为一次情绪体验就要否定他人的,也并不是因为情绪感受过深而就否定一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限度,即使是在非常难过的情况下,也应该对行为负责,避免冲动的行为。以更为客观的方式生活,是家长应该教导幼儿体验情感共情的同时,又不会背负过多压力,不会让自己过于身心疲惫的良好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