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明治维新"文明开化"政策的实施聊聊工业化早期日本文化的得失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拯救国家于水火,维新派决定推翻二百多年的幕府统治,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改造,以期通过"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让日本短期内强盛起来,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西方列强以礼相待,勿要对日本心怀不轨。

然而,尽管三大政策切中要害,是近代日本崛起的关键,但要将其变成现实谈何容易?就拿"文明开化"政策而言,要想破除固有陋习,革新人们思想观念,必须有一股魄力,在"狠"字上下功夫。

何为文明开化?就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为了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由日本本土知识分子首先倡导,而后全面推行的文化和制度全面西方化的一种革新运动。"

既然是革新运动,免不了要大刀阔斧,带有冒险的意味,事实上,由于时间紧迫,急于求成,文明开化过程中得到了不少,也有所失去,现在就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轨迹去一探究竟。

就明治维新

音乐文化方面,军乐队和近代音乐课程从无到有

音乐有助于心灵净化,树立崇高理想。1871年天皇亲兵队成立,意味着日本有了中央直属力量,代表着国家的安全和意志。然而没有自己的军乐队,军人的士气和斗志难以体现。而西方军队都附有军乐队,日本要在文化上与西方接轨,军乐队不能没有。

于是,在天皇亲兵队成立不久,日本军乐队也组建完毕,并很快拥有了一套西式军乐,这样日本军人的新传统闪亮登场。

19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一批学校相继成立,为使学生接受全面教育,让他们感知爱、思想和力量,新政府于1880年从波士顿公立学校请来一位音乐老师,专门为这批学校策划一套规范化的近代音乐课程。

次年,这位波士顿老师又按照50%的西方乐谱为日本小学编写歌本,诉说《友谊地久天长》,后来,一部分由日本诗人填词,改成怀旧老歌《萤之光》,甜蜜之情溢于言表,其他歌曲则由西式和音与日本旧歌组合而成。

军队和学校是明治政府改革重点对象,前者是富国强兵的基础,是国家的钢铁长城,后者对于文明开化有着重要意义,是进行西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组建军乐队,编排学校音乐课程,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努力要与西方文化接轨的思想,此外音乐本身还能激发、强化军人和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得以宣泄内心的爱国情怀,从而推动改革进程。

就明治维新

美术文学方面,借鉴西方绘画技巧、写作形式

早在18世纪,德川时代的画家便将西方的画具及运笔方式应用到木刻画的创作中,其中的消点法给了明治画家以启迪。

进入19世纪70-80年代,一些知名美术大师在作画时经常受到政府鼓励用西式油画创作。后来,明治政府创办艺校,组织艺术比赛,以推动西式画法在日本开枝散叶。

在文学创作上,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诸如二叶亭四迷、森鸥外夏目漱石等小说家,无不借鉴西方小说的创作模式,开始用散文形式写小说,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油画艺术的魅力别具一格,观赏者能够获得强烈的视觉体验,精神在愉悦中得到进一步充实,思想及艺术审美因此而受到巨大的启迪和发展。正因此,18世纪以消点法画成的木刻版画才会广为流传,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维新派鼓励并推动西式画法在日本运用,以便让"文明开化"所含有的西洋文明丰富多彩,从而逐渐改变日本人的审美观念。

受此影响,文学创作者也开始接受西方小说的散文化创作模式,读者在欣赏其作品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西洋文明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拥趸,这对于文明开化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就明治维新

戏剧文化方面,传统剧种的改革或遭淘汰或观众不认可

能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8世纪就存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诸如杂技、舞蹈、滑稽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演出时,表演人员会辅以面具进行,常以日本传统文学为脚本,在德川时代颇受上流阶层好评。明治时期,能剧受到政府批评,并切断其财源,结果用不了多久,能剧便消失于大众视野。

歌舞伎也是日本的传统剧种,1600年便深受群众喜爱。自从1629年禁止女性参加演出后,歌舞伎演员就全是清一色男性。因歌舞伎情节多与娼馆有关,这招致西化改革者强烈不满,认为极其腐化和封建,要求歌舞伎必须改革。

为此,19世纪80-90年代,歌舞伎剧作家要求演员在演出时穿上西式服装,并以现代生活为剧情表演内容,结果观众并不买账,演出一度陷入困难之中。

这种以迎合西方文明而作出的改革之举,最终只能让传统精华惨淡收场,失去昔日应有的辉煌。实际上,并非所有传统都是糟粕而非要勒令其改革,有些该保留并应传承的国粹要区别对待。不问青红皂白的全盘西化必将付出不必要的损失。

后来,政府意识到了这一点,将能剧视为西方戏剧加以提倡,才使其得以存续下来。1879年美国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到访日本,在欢迎仪式上,能剧融柔道、相扑、盆景于一体的表演,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成为日本性的代表。而歌舞伎也在保存古典戏剧的呼声中得到政府的重视,从而避免因受到批判而面临倒下的厄运。

就明治维新

服饰文化方面,男女装扮改革不对等

幕府时期武士流行"月代头",就是将头顶中前部头发剃掉,以为这样的发型最美。而女性以"高髻黑齿"、"秃眉白粉脸"为美。对于这样的陋俗,只有当时的日本人孤芳自赏,局外人并不觉得好看,甚而感到恶心。

据载,1871年岩仓使团出国考察,他们来到美国,引起当地人围观。岩仓具视

原以为个人魅力十足所致,结果其留学美国的儿子对他说,"这是因为奇怪的发型和具有异国风情的和服成为让人看热闹的对象,这不值得作为代表日本的大使夸耀,相反应该感到可耻。"

至于日本女性染黑齿,当时驻大清英国领事阿礼国认为,"染了黑牙的日本女人的嘴巴就像开了口的墓穴"瘆得慌。斯温森表示,"每次看到她们开口说话,都会不由得后退",内心充满了恐惧。

鉴于此,为与西洋文明同步,这些旧有陋俗必须改掉。1871年,明治政府鼓励武士改变个人服饰,还下达命令,要求武士以西方发式代替传统剃发。明治天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其他武士也就纷纷跟进,实行"发型革命"。

就明治维新

对此,日本妇女也打算进行同样改革,她们自发组织团体,呼吁去掉原来长发和高髻式样,改成简短实用型,不少走在风气之先的妇女立即将长发剪掉。然而政府反而觉得不妥,于1872年作出规定,严禁女性剪短发,这种不成文的法令甚至波及年纪大的妇女,即便她们健康有问题需要剪成短发,也要事先申请。

令人欣慰的是,受西方批评及其主流价值观影响,政府开始要求全国女性不要把眼眉剃掉,也不要将牙齿染黑,这样社会风气才逐步得以改观。

服饰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个人或国家的形象。明治维新前,日本人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以别具一格的服饰示人,招致外国人非议。对于这一根深蒂固之陋俗,维新政府决心予以破除,以与西洋文明相融相通,而这也是"文明开化"应有之义。

然而,对妇女剪短发的反对和禁令,又暴露出维新变革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说明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完全走出男尊女卑封建传统观念的藩篱,西方两性平等的民主思想并没有在文明开化的改革中得到完美呈现,以致于演变成日后对女性以"贤妻良母"要求之,严禁妇女参加政治组织和集会,连国会旁听的资格都不具备,更有甚者还不准女性接受大学教育,可见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政策有其先进性但也不乏封建残余。

就明治维新

结语

日本虽是小国,然其现代文明却高度发达,这不能不令作为左邻右舍的我们感到惊讶。究其缘由,这要得益于1868年开启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治维新,正是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让日本脱离了贫穷和落后,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更是通过"文明开化"政策的实施,使得日本人逐渐告别旧有文明,成为"新日本人"。

改革具有冒险性和强制性,刚从幕府封建统治羁绊中走出的维新派,在将"文明开化"付诸实施过程中,有魄力,敢挑战,无私无畏,犹如"初生牛犊不怕虎",故而日本先前很多未有之近代文明或固有陋习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抑或破除,这是可喜可贺之事,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文艺是文明的重要窗口,通过文艺西方化改造,有助于日本近代文明的树立。维新政府及时设立军乐队和规范学校近代音乐课程,鼓励和引导西式油画创作技法及散文化小说创作,给日本观众和读者带来了全新体验,西洋文明日渐深入人心。

但在戏剧改革方面,无视传统戏剧的特殊性,也要求作出变革,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效果并不理想,能剧在改革后反而不保,歌舞伎在翻新后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掌声,这就造成了损失。好在政府能够倾听民众的呼声,适可而止,从而使得国粹能够传承下来。

在进行服饰文化改革时,明治天皇身先士卒,带领武士改造发型,使得西式造型一时间在日本蔚然成风,不仅如此,政府还鼓励广大女性荡涤剃眉毛、染黑齿陋俗,让女性回归文明自然本色,这样文明开化又进一步。遗憾的是,在妇女剪短发方面,维新派斤斤计较,还为此出台禁令,连身体有恙的高龄老妪都不放过,这就显示出其文明开化的局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