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保定军校

在中国近代史前6o年间,清政府屡屡战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促使国内洋务运动兴起,一批有识之士倡导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思想。清朝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是引发了一场以"创建新军"和"制品"为标志的重大变革。

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认识到培养高素质军官的重要性,开办军事学堂势在必行。

保定地处京畿重地,东扼渤海,南控中原,西屏秦晋,北拱京津,自雍正二年设直隶总督。这种政治上的优势,交通上的便利,使清政府决定在保定修建近代军事学校。

1902年至1906年,袁世凯在保定先后组建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北洋参谋学堂,北洋陆军练官营,北洋陆军测绘学堂,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北洋陆军师范学堂,北洋马医学堂,北洋军械学堂,北洋经理学堂,北洋宪兵学堂,电信信号学队,北洋军医学堂等众多军事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军政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治办学经验。

1906年6月,保定陆军军官学堂正式开办。1911年7月,更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1912年,陆军预备大学迁往北京,更名为陆军大学。1912年6月,陆军部创办"兵官学堂",后更名为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仿效日本、德国等东、西方强国的军事教育,为完成“军官养成教育"而开办的唯一一所全国陆军初级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时11年,共开办9期,主要培养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五个科目的学员,共计6574人。

1923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停办。

保定军校办学21年间,风云人物涌现,各路英豪倍出,具有代表性的有:

蒋百里,第二任校长。致力于国防建设,重视军事教育。其著作《国防论》,前瞻性地指出中日之间的战争发展走势和中国采取的策略。

叶挺同志是我党著名的军事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的“铁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赵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宁都起义的著名领导人,赵博生同志曾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参谋长,董振堂同志任红五军团长,先后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地下党员、原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长官张克侠和何基沣同志,在淮海战役的紧要关头,分别率领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火线起义,为顺利地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还有何柱国、王长江等同志,也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此外,邓演达、耿毅、刘越西、陈铭枢、吴艺五、刘汝贤、周季展、李竞容、周思诚、商震、王法勤、黄曦、沈涛、王紫斋、刘建藩、倪德勋、张文、童保暄、张璧、瓮巨卿、安溯颜、刘耀奎、钱鼎和陆军速成学堂的方声涛、吕公望、林知渊等,都曾投身于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还有不少人经过曲折的道路后,又投身于革命阵营,如张治中、傅作义、陶峙岳、楚溪春等。

蒋介石,1907年入学,炮兵专业、白崇禧(国民政府国防部长)、陈诚(国民政府参谋总长)、李树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秦德纯(国民政府国防次长),还有熊式辉、顾祝同、刘峙、薛岳、罗卓英、马法五、周至柔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保定军校21年军事教育的历史,在吸收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建军经验,丰富和发展我国军事学理论,推进自身更高层次的军事教育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近现代军事人才,对中国近现代军事乃至以后的军事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