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人造肉市場:外資入華,內資爭鳴

國內人造肉市場:外資入華,內資爭鳴

人造肉革命尚未成功,資本仍需努力。


國內人造肉市場:外資入華,內資爭鳴

文 | 董其源

圖片來源 | pexels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近期經過了一輪強勢上漲,最近的利好消息,是星巴克宣佈增加植物性產品菜單。

2019年,美國時間5月2日,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每股發行價為25美元,開盤價格46美元。Beyond Meat的股票開盤即被多頭瘋狂買入,股價從46美元一路飆升至65.75美元,收盤時,股價相較發行時上漲163%,創下了2008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佳IPO紀錄。

國內人造肉市場:外資入華,內資爭鳴

Beyond股價走勢 來源:東方財富

當時大洋彼岸的中國還處在非洲豬瘟的陰影下,豬瘟疫情疊加很多地方應急失當,過度撲殺,國內豬肉價格自那時開始飆漲,至今仍在高位。

據統計部門披露,豬肉佔中國肉類消費的6成以上,而2019中國豬肉減產幅度約為30%,巨大的供給缺口是豬肉價格暴漲的直接原因。部分市場參與者也寄希望於人造肉可以替代一部分豬肉市場,內因外因疊加,推動了人造肉概念股的暴漲。

隨著Beyond Meat的上市,全球範圍內都開始進行了人造肉公司股票的炒作,次日中國市場開盤,就出現了一大批“人造肉概念股”,受海外人造肉炒作情緒影響,國內人造肉概念股普遍暴漲。

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美國的Beyond Meat等人造肉巨頭擁有自己的工廠,但當時幾乎所有的國產人造肉概念公司沒有自產人造肉的能力。

據悉,近期Beyond Meat宣稱要進入中國市場,隨著中國開放幅度越來越大,人造肉領域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外來競爭者。


國內人造肉市場:外資入華,內資爭鳴

外資巨頭來勢洶洶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類消費市場,2018年中國肉類消費為8829.6萬噸,比2017年的7100萬噸增加了1729.6萬噸。中國一年的消費超過歐盟和美國的總和。不過,如果以每人每年的平均肉類消費量來看,中國為50.3kg、美國為98.6kg、歐盟為69.6kg,在人均消費肉類產品方面明顯仍具有較大增長空間。

中國市場龐大而且成長性強,對巨頭的吸引力極強。

從產能和各項財務指標來看,Beyond Meat是中國企業很強的對手。據公司上市前公佈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三季度,公司的毛利率還不足20%,而最新公佈的2019年三季報,公司毛利率已經穩居30%以上。而公司自上市以來,虧損幅度也一直收窄,目前已經實現了盈利。相比於傳統肉類企業10%左右的毛利,Beyond Meat的盈利能力已經非常強勁了。

從收入來看,Beyond Meat已經把雞蛋放在了兩個籃子裡,極大地削弱了收入的波動性。據2019Q3財報顯示,公司的零售業務和餐飲業務的營業收入幾乎相當,均為370萬美元。

取得亮眼成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公司研發能力不斷提高,產能爬坡的成功,成功增加了供貨,減少了違約金損失;此外公司調整了銷售渠道,開發Beyond Burger漢堡肉,加大了對餐飲門店的投入,餐飲渠道收入在一年內增加了1300%。

國內人造肉市場:外資入華,內資爭鳴

Beyond Meat肉餅

隨著Beyond Meat研發費用的不斷增加,其護城河也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單位固定成本也越來越低,這一切都有利於供應量和需求量的大幅上漲。

Beyond Meat早就想對中國市場下手了,公司進軍中國的消息一直就沒有斷過。

據中國植物性食物工業聯盟秘書長薛巖洩露,Beyond Meat的人造肉在本年首季度登陸我國商場,現在正在緊迫走進口食物相關批閱程序,線上出售途徑預計會先於商超。不過Beyond Meat的執行董事Seth Goldman在美國零售聯盟的展會上表示,目前並沒有在中國建設生產線的計劃。

可以看出,Beyond Meat雖然實力強勁,但對於中國市場還是比較保守。原因有很多,包括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人造肉價格過高、中國人牴觸轉基因大豆蛋白而Beyond Meat採用大豆蛋白原料等等。


國內人造肉市場:外資入華,內資爭鳴

內資廠商躍躍欲試

中國的人造肉市場早已有之,只不過受限於居民的飲食習慣與技術等原因,人造肉市場一直難以做大。國內代表性的老牌人造肉企業有齊善、鴻昶等,近年來人造肉市場也出現了一批新秀:珍肉、星期零等。自2019年來,國內人造肉企業迅速增加,據企查查查詢結果,目前國內人造肉企業約為2000家。

2019年9月,國內人造肉初創企業珍肉和雙塔食品合作,在天貓推出了中國第一款人造肉月餅,限量1000份。月餅中的豌豆蛋白來源於雙塔食品,加工也由雙塔食品進行,品牌的運營等由珍肉負責。

國內人造肉市場:外資入華,內資爭鳴

珍肉漢堡

據雙塔食品公佈的2018年年報顯示,雙塔食品已經成為了國內最大的植物蛋白供應商,也是Beyond Meat的供應商之一。雙塔食品是國內最大的粉絲生產商,去年剛剛宣佈進軍人造肉市場,雙塔食品利用其生產粉絲的廢液,採用分離技術從中提取出豌豆蛋白。這一技術是雙塔食品進軍人造肉市場的技術,也是其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豌豆蛋白相較於其他植物蛋白,尤其是相較於大豆蛋白,具有非轉基因、無過敏原、無膽固醇、易吸收等等優點。近年來,公司的主業已經成了食用蛋白業務,原有的粉絲業務營收佔比位居第二。

在分離提取豌豆蛋白的基礎上,雙塔食品成功開發了豌豆組織蛋白和豌豆拉絲蛋白,並將其運用到月餅上,人造肉商業化試水已經成功。

針對雙塔食品和珍肉推出的人造肉月餅,人造肉分析師朱丹蓬表示,雙塔出口的豌豆蛋白僅僅是半成品,國內大部分的廠商生產能力較弱,無法做到以假亂真,口感更單調。從研發工藝來看,雙塔的人造肉和衛龍辣條也比較像。

從同業對比來看,相較於Beyond Meat等外資巨頭,雙塔食品畢竟是新入局者,其在產能上的劣勢依然比較明顯,而且雙塔食品本身渠道不多,要藉助珍肉等品牌方的渠道實現動銷。

2019年11月,國產人造肉第一次登陸中資餐飲連鎖店。

當時奈雪的茶旗下的奈雪夢工廠在深圳海岸城開業。奈雪夢工廠推出的人造肉產品總共有三個:未來漢堡、綠星漢堡、墨西哥肉沫卷。它們的原料供應商是來自於深圳的人造肉製造商Starfield。

三款人造肉產品於開業當天下午開賣,上架一小時便被眾多躍躍欲試的食客們一掃而空。在漢堡區內,售價最高的便是綠星漢堡和未來漢堡,售價為48元。在這種情況下,人造肉產品還能被食客們瘋搶,人造肉產品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奈雪選擇在此時切入人造肉市場,顯然有其戰略意圖。第一個目的是搶在其他餐飲連鎖巨頭前面,提前卡位人造肉市場;第二個目的便是與其他餐飲連鎖店做差異化競爭,同時增加品牌科技感,進而尋找到新的增長點。

國內人造肉市場:外資入華,內資爭鳴

奈雪的茶門店

而Starfield的目的也很明顯,公司成立時間較短,為了儘快打響知名度,尋找潛在客戶,就必須要打一場“硬仗”。據悉,Starfield並不自產原料,其原料來自於江蘇鴻昶,生產方面與鴻昶進行合作,而科研方面選擇與北京工商大學等進行合作。

據悉,國內部分人造肉巨頭都與北京工商、江南大學等學校開展了科研合作。這也是本土人造肉公司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國內人造肉市場:外資入華,內資爭鳴

市場發展長路漫漫

人造肉自誕生之日起就充滿爭議,尤其是在中國。總會有消費者質疑人造肉和素雞到底有何區別,還有不少中老年人對於人造肉很嫌棄。中國在人造肉方面的研究著手比較早,在上世紀6、70年代,物資匱乏,肉類稀缺,當時研究機構和部分企業推出過人造肉,實際口感與腐竹類似,僅為果腹之用。

部分投資人經過多次概念的炒作,也變得有些警覺,對人造肉市場前景表示懷疑。

更有人懷疑,人造肉是否真的綠色健康,因為相同質量的人造肉與相同質量的真肉相比,雖然脂肪較少,但一些微量元素有缺失。

此外,據BBC報道,目前不能說人造肉的生產過程排放二氧化碳更少,因為部分機構沒有統計人造肉運輸、加工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人造肉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千年內都難以分解,而動物飼養過程中產生的甲烷則最多存在12年。

國內人造肉市場:外資入華,內資爭鳴

麥當勞人造肉

雖然人造肉所依賴的生物合成技術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但直到現在,市場上流行的人造肉其實應該叫“植物肉”。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肉應該是經過培養基培養過的動物幹細胞產生的肉,然而其培養成本過高,原材料動物血清成本也很高,生產週期也較長,根本無法走出實驗室。

即便是成本較低的植物肉,其價格也高於真肉。

現有人造肉的口感也比不上純肉,而且大豆、魔芋等蛋白也根本無法實現對動物蛋白的替代,因為大豆和豌豆蛋白降解後缺失了兩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從營養來看,人造肉無法完全替代真肉,只能部分替代和部分補充。

從蛋白種類來看,國內幾大人造肉公司的蛋白原料有不少,甚至還有魔芋蛋白,而Beyond Meat僅僅限於大豆蛋白與豌豆蛋白。從原料來看,國內廠商開發產品的想象力的確會更多一些,不同的蛋白可以糅合進相同的產品中,一定程度上彌補營養短板。

據鴻昶、齊善等公司披露,其生產的人造肉產品大部分向寺院等供應,國內幾乎沒有吃人造肉的習慣,也很少像歐美一樣有素食主義者,飲食習慣的差異很容易使得外資巨頭水土不服。

中國人的肉類飲食習慣相對西方來說更為複雜,我們不僅吃帶骨頭的排骨,還吃內臟、耳朵等。我們喜歡吃牛羊,但更喜歡吃豬。而西方的人造肉巨頭,技術和產量雖然領先於國內企業,但受限於西方市場和技術水平,西方巨頭更擅長人造牛肉和羊肉,產品限於肉餅、香腸、肉末等。

國內人造肉市場:外資入華,內資爭鳴

除此之外,傳統食品巨頭也對人造肉市場虎視眈眈,泰森、萬洲國際、雀巢等企業也想要分一杯羹。尤其是對於泰森、雙匯等肉類巨頭來說,其本身就擁有大量肉類蛋白儲備、種類多樣,肉類蛋白和植物蛋白混合後,有效補足了人造肉的營養蛋白短板。泰森們更大的優勢在於,它們在全球有大量工廠、供應鏈和渠道,運營成本和推廣成本要低很多。

人造肉還存在法律上的風險,人造肉到底是不是肉在許多國家都是一個問題。在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將Beyond Meat的人造肉列為豌豆製品,這就意味著Beyond Meat必須要改變人造肉的配方以符合監管的標準。據悉,Beyond Meat已經合規,而Imposibble Foods還尚需時日。

複雜的監管標準,漫長的監管流程,法律上的風險為外資巨頭開拓中國市場增添了不少障礙,對於國內玩家來說,這也算是主場優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