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真的攻打鄭國造反了嗎?還是另有隱情?

商鞅其人,法家褒其革法明教,富國強兵,儒家貶其天資刻薄,敗俗傷化。但商鞅從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改革成功讓秦國從此立威諸侯無敵於天下,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其法家思想甚至深遠的影響至現在。

商鞅真的攻打鄭國造反了嗎?還是另有隱情?

商鞅影視形象


秦孝公與商鞅之間曾留下了一段“生死相扶”的佳話,而孝公薨後,商鞅就立馬遭到清算。之後商鞅的一系列行為讓人摸不著頭腦,先是逃亡魏國,魏人不受,而後又率私兵攻打鄭國,意欲何為?


先來看看《資治通鑑》記載: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內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初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整個人其實還是有點懵逼的,就像這樣:

商鞅真的攻打鄭國造反了嗎?還是另有隱情?


秦惠文王與商君的仇恨大家都清楚,公子虔告商君欲反,也十分理解,畢竟有劓(yi)刑之恨。逃亡魏國,被魏國送回,然後拉著商於的私兵開始造反,攻打鄭國。這就很迷了,鄭地(鄭國被韓國吞併,實際是韓國的鄭地)千里迢迢,為何要攻打?商於離韓國、楚國都近,為何不向這兩個國家逃跑呢?

商鞅真的攻打鄭國造反了嗎?還是另有隱情?

戰國地圖


帶著疑問,我們來分析下(以下為個人見解)。


一、商鞅為什麼必須死?

1、得罪秦惠文王及其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等人(所以由公子虔出面告發商君謀反)

2、變法得罪了貴族,破壞世襲制度

3、用法嚴苛,並不得民心(從救災一事上就可虧端倪)

4、權臣(很重要),商鞅掌握著軍政法大權,新法頒佈,民只知商君法,而不知新君令

5、秦孝公欲傳商君(來源《戰國策》),一定程度上讓惠文王非常忌憚

商鞅真的攻打鄭國造反了嗎?還是另有隱情?

秦惠文王影視形象


二、商鞅是否知道自己必死?

從商鞅變法一直以來的種種措施,商鞅應該知道一旦孝公比自己先去世,自己必死。理由如下:

1、公然判太子有罪,刑其師、傅,要知道嬴駟可是未來的國君啊,這都敢得罪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2、削弱貴族勢力,殘殺百姓。得罪貴族勢力,又不得民心,以商鞅的聰明才智,怎會不知下場

其從政也,凌轢公族,殘傷百姓。


三、除了必死,商鞅是否還有其他出路?

唯一的選擇就是逃亡他國。商鞅也嘗試過選擇這條路,先是被客棧拒絕,後被魏國趕回秦國!


四、為何不逃往他國,而選擇造反?

這一點比較蹊蹺,我個人理解應該是有2點:

1、 商君一開始覺得能有機會逃亡魏國,並獲得魏國的重用(由於魏文侯的影響力,人才都希望去往魏國發展)

2、 逃亡魏國失敗後,其實錯過了最佳逃跑時間,此時要再逃亡楚國或者韓國,時間上基本來不及,所以倉促間只能選擇起私兵造反,為逃跑爭取時間

五、商鞅攻打的到底是鄭國還是鄭縣?

這一點也是爭議較多的,我們看一下幾段記錄:

《資治通鑑》:

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

《史記》:

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商鞅真的攻打鄭國造反了嗎?還是另有隱情?

戰國地圖


關於“鄭”有人說是秦國的鄭縣,有人說是被韓國吞併的鄭國。

1、首先我們其實可以排除鄭縣,一個是鄭縣隔著商地有上百里,為何不就近攻打附近的州縣?而且即使攻打下來鄭縣,面臨著函谷關與關中前後夾擊的風險,又遠離商地,這個沒有任何意義。

2、從記載來看《史記》中的鄭黽池,一定就是指鄭國,沒有特別說明的話,第一個“鄭”應該也是鄭國。但是,商鞅為何要攻打千裡迢迢的“鄭國”?能穿過韓國攻打鄭國,為何不直接逃亡韓國?同時得罪秦國與韓國(鄭國已被韓國吞併)對商鞅有何好處?

所以,商君攻打鄭國和鄭縣的概率都不高。但目前我沒查到相關證據可以表明他實際在做什麼,對於史料記載我保持懷疑態度。

總結:商鞅臨死前在做什麼?

商鞅知道自己必死,為了獲得一線生機,試圖逃亡魏國,失敗後選擇起私兵造反,爭取時間逃往他國,失敗後被殺。至於造反是攻打哪裡,還是就地反抗,並不是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