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客家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化?

客家族群强调的文化,是以刻苦耐劳、坚韧刚强、开拓创业、团结奋进的“硬颈”精神而着称的。客家族群从中原迁徙往南发展并保持了强大凝聚力,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留存着丰富的中原古风,守礼重义、好学问、讲伦理的风气,是客家民系的特质。客家人自迁台之后,形成的客家庄,是强而有力的家庭组织,在昔时农业社会中,维持了稳定的生活方式,不但谋求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也是对外共同抵御及扶养老弱孤寡的依据。

两岸客家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化?

打开趣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很多人都知道,在台湾也有很多客家人,按照“具有客家血缘或客家渊源,且自我认同为客家人者”的标准,客家人口总数估计为419.7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18.1%。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两岸客家的异同,和产生差异化的原因!

两岸客家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化?

就大陆来说,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及广西、四川、湖南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域是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东东部、中部、北部。粤东梅州是客家话的中心区域,可分为嘉应小片和兴华小片:前者包括梅州市区、梅县、蕉岭、平远;后者包括兴宁、五华、丰顺、大埔。梅县话是客家方言的代表。

两岸客家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化?

就台湾来说,客家话主要是来自梅州的

梅州腔客家话,包括“四县腔”和“大埔腔”(此外还有“海陆腔”、“诏安腔”、“饶平腔”,它们不是来自梅州地区,故不属于梅州腔客家话)。“四县腔”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以及台湾南部六堆(位于高雄、屏东)地区,“大埔腔”主要分布在台中县东势镇、石冈乡、新社乡等。

产生这种原因的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方面,因为有源流关系,所以梅州客家话与台湾梅州腔客家话共性很多,这是主要的方面;

另一方面,台湾梅州腔客家话与大陆原乡梅州的客家话分离时间较久,两者出现了差异。(首先是因为台湾梅州腔客家话由于政治、社会、语言接触等原因产生了变化,其次是大陆原乡梅州客家话由于社会的发展、语言的接触自身也有一些变化),但这是次要的方面。例如从词语看,两地客家话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语超过了65%。

以人体名词为例,下列词语两地说法相同:

头那(头)、头那毛 (头发)、旋 (头发旋儿)、面(脸)、目珠(眼睛)、目珠仁(眼珠)、鼻公(鼻子)、鼻屎(鼻牛儿)、耳公(耳朵)、耳屎(耳垢)、颈筋(脖子)、啜(嘴)、口澜(口水)、打赤膊(光膀子)、肚屎(肚子)、脧(男阴)、鸟(交合)、屎窟(屁股)、手臂(胳膊)、手月争(胳膊肘)、手指甲(指甲)、手指公(大拇指)。

两岸客家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化?

台湾客家与大陆客家产生差异的三大原因:

经过分化后二、三百年的各自发展,两地客家话也产生了一些差异。从语言本身看,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是台湾客家话吸收了较多的台湾闽语词。如苗栗客家话中,就有以下闽语借词:搉 油 (敲竹杠)、扁食(馄饨)、墨贼(乌贼)、嚣俳(嚣张)、逐日(每天)、猪砧(猪肉铺)。

二是台湾客家话吸收了一些日语词。由于日治台湾有50 余年时间,台湾客家话中有一部分词来自日语。特别是日治后期,来自日语的词语不少。据台湾徐贵荣教授的调查,台湾苗栗客家话就有不少日语词,例如:西巴拉(骰子)、阿不多(不倒翁)、拖拉古(卡车)、他库西(出租车)、哦多摆(摩托车)、麦古(麦克风)、撒西米(生鱼片)、赖打(打火机)、阿莎力(干脆)、自动车(汽车)、月给(月薪)、驿(车站)、车头(车站)。

三是梅州客家话吸收了一些粤语借词。例如梅县客家话就吸收了以下广州粤语词:啱(对)、车大炮(吹牛)、大褛(大衣)、行街(逛街)、巴闭(了不起)、特登(特地)、拍拖(谈恋爱)、生果(水果)、泡打粉(苏打粉)、坐监(坐牢)、一阵间(一下子)、北佬(北方人)、千祈(千万)、生性(懂事)、利是(红包)、得意(有趣)、心水(心意)、煎堆(汤圆)、香口胶(口香糖)、醒目(聪明)、平(便宜)等。

总的来看,梅州客家话与台湾梅州腔客家话差别不大,可以用“大同小异”来概括,正因如此,两地客家人可以用各自的客家话通话,交流起来基本上不会有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