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作《兄弟怡怡》,又传与贼逸事,曾国藩小时候聪明吗?

第一次听说曾国藩这个名字,是关于曾国藩与贼的民间故事,故事里曾国藩是一个读书天分很差但很努力刻苦的学生。


据民间相传:


某年下学后的的一天夜里,曾国藩在背诵一篇刚刚学习过文章,反复背诵了好多遍也背不会,这样可急坏了一个人。这个人呀,不是他的父亲大人,这个人居然白天溜进他家,躲藏在房梁上,想等着夜深时分下手的窃贼。窃贼等了太久,见曾国藩还是没有吹灯睡觉的迹象,他实在忍不住了,就跳了下来,很生气地教训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了几遍都背下来了!”于是,那个窃贼就背诵了一遍,然后转身离去。留下曾国藩在风中凌乱。

十岁作《兄弟怡怡》,又传与贼逸事,曾国藩小时候聪明吗?


这个故事让我对曾国藩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勤奋刻苦,有点笨笨的孩子。这个故事也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刻苦,时刻上进。


后来,在机缘巧合下,买了一本曾国藩传,刚读几页,我的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颠覆我的传统印象的曾国藩。

十岁作《兄弟怡怡》,又传与贼逸事,曾国藩小时候聪明吗?


九岁的时候就把四书五经读完了,并开始学习时文帖括,先后临摹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帖,同时也学习了黄庭坚的帖。十岁时,弟弟曾国潢出生了,父亲要曾国藩以《兄弟怡怡》为题写篇文章,曾国藩写完后,父亲大是欢喜,说:“文中出现了至情至性之言,以后你必能守孝悌之道!”

十岁作《兄弟怡怡》,又传与贼逸事,曾国藩小时候聪明吗?


让我们想想,九岁十岁,这样的年龄的小孩,放在现代,正在读三年级,四年级吧,正在为二三百字的语文小作文绞尽脑汁,拼凑字数吧。那么能读完四书五经,能写出具有至情至性之言的《兄弟怡怡》,这样的小孩无疑是一个神童了。

再让我们看看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吧

道光六年,十六岁,应童子试考取第七名;

道光十四年,二十四岁,中举人;

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中进士;

十岁作《兄弟怡怡》,又传与贼逸事,曾国藩小时候聪明吗?


在二十八岁的年龄,曾国藩以进士的成就完成了自己的科举之路。在那个“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的科举选材制度下,二十八岁中进士,无疑是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了,曾国藩天资聪颖也是符合正史里描写的了。那么“曾国藩与贼”的故事,就存疑了。

十岁作《兄弟怡怡》,又传与贼逸事,曾国藩小时候聪明吗?


后来,我满怀疑惑的查阅了一些资料,找到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据学者考证,曾国藩与小偷这个故事的原型应该是曾国藩的一位同乡前辈周贵谋(念忠),《念忠先生逸事状》中详细记载了他刻苦读书的事迹,关于遭小偷嘲笑一节完全一致。 看到这,我有一点恍然大悟的感觉,曾国藩与贼的故事应该是假的。

十岁作《兄弟怡怡》,又传与贼逸事,曾国藩小时候聪明吗?


但是让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假的故事会流传这么广泛呢?我认为有以下的原因:

首先是这个故事产生的背景:书生与贼这个故事,是曾国藩讲给下属,为了教育他们,让他们努力的加强自己学识,能力。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从曾国藩口里流传出来的,一传十,十传百,误传成了曾国藩与贼的故事了。

十岁作《兄弟怡怡》,又传与贼逸事,曾国藩小时候聪明吗?


其次,自身因素,曾国藩自身特别自律,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几时看书,几时练字,几时睡眠,斗会安排的好好的,曾国藩日常的勤勉行为也符合曾国藩与贼里的形象。试想一下,如果他这等天资,但是好投机取巧的话,也不会被塑造成努力刻苦的形象。

最后是人们的愿望,曾国藩被学界认为是继孔子,王明阳后的半个圣人,他所达成的成就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是一条有可能去复制实现的道路,因为曾国藩没有太好的家庭背景,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曾国藩成功的事件给了普通读书人以希望与指引。

十岁作《兄弟怡怡》,又传与贼逸事,曾国藩小时候聪明吗?


或许,曾国藩与贼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

或许,若干年后我也会给我的孩子讲这个故事;

即使这个故事是不真实的,但是那种勤勉,刻苦的学习状态与精神,是永远值得学习与推崇的,那种成绩与成就也是令人向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