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蚡:貪官,就是把百姓的利益,當做謀財的工具

田蚡:貪官,就是把百姓的利益,當做謀財的工具 | 資治通鑑

田蚡:貪官,就是把百姓的利益,當做謀財的工具 | 資治通鑑

【專欄介紹】

與你一起,每天閱讀《資治通鑑》,歡迎關注。

這是第 154 篇。

【發生時間】

公元前一三二年

【相關人物】

  • 田蚡,漢武帝時期丞相

【故事大概】

今天繼續來講一講漢武帝時期的大貪官,田蚡。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大致地講了田蚡這個人,以及他所做的一些壞事。今天,繼續講一件他所做的,禍國殃民的壞事。

一、黃河兩次決口,百姓受災

百姓之所以會厭惡貪官,主要是這群人,就像是吸血蟲一樣,附著在百姓身上。不僅吸血,還對百姓沒有一丁點好處。而田蚡,便是如此。

公元前一三二年,發生了一起天災。而由這起天災,又導致了人禍。這一年春天,黃河在頓丘(今河南省清豐縣)決口,向東南奔湧而去。黃河決口,隨之而來的黃河水像是千軍萬馬一樣,直接湧向老百姓。而同年的五月,黃河再度決口,黃河水衝向鉅野(今山東省鉅野縣)。這種天災,比起千軍萬馬還要恐怖。萬千百姓在這樣的大水面前,毫無抵抗之力。所以,自古到今,治理黃河,都是華夏兒女心中的願望。

因此,十六個郡被淹沒。一個郡,少說都有幾十萬的百姓。而這一淹,直接危害成千上百萬老百姓的安危。況且,受影響的面積也十分巨大,據說達到三萬餘平方公里。黃河的河床比地面高,全靠堤壩攔住河水。同時,黃河水含著大量的泥沙,所到之處,寸草不生。而受影響的地區,又是富饒、人口密集之處,影響十分巨大。

這樣的事情,自然是瞞不住的,直達朝堂。漢武帝知道後,派遣了汲黯以及鄭當時兩人,前往救災。而救災的手段,就是發兵十萬,利用軍隊的力量,堵住黃河缺口。可是,剛剛堵上不久,又複決了。由此也可以看到,要想治理黃河,難度是多麼大。

二、天災加上人禍,百姓算什麼?

這時候,丞相田蚡卻提出了的意見,認為先不要去修復決口。面對如此危急的災情,作為丞相卻反對救災,究竟是為什麼呢?按照我們之前的分析思路,如果事情過於反常,那麼必定是跟政治,或者跟利益扯上了關係。

《資治通鑑》上是這麼說的:“是時,田蚡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災,邑收多。”

這要從黃河決口的位置上來看。黃河決口的位置,在南岸。而丞相的食邑鄃地(今山東省平原縣)在北岸。食邑,在秦漢之後,類似於君主賞賜給大臣的俸祿,只不過是以土地的形式。大臣可以利用土地,謀取生計。食邑越多越大,所能夠得到的利潤也就越大。秦漢之前,大臣對食邑是有統治權的。秦漢之後,統治權收回中央,大臣僅有收稅的權力。這與國稅地稅類似。

況且,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食邑是可以世襲的。家中的大官有了食邑,也就給了後代養家餬口的錢財來源,利益非常可觀。

丞相田蚡的食邑,並不在此次災情的影響範圍之內。如此一來,食邑還能夠在這一次災情當中,獲得利潤。丞相做夢都會笑醒了。況且,如果真的把決口堵上了,導致黃河改道,說不定就往丞相的食邑這邊衝過來了,那丞相做夢就要哭醒了。

站在利益的角度上,丞相選擇了向漢武帝進諫,阻止漢武帝繼續下令堵住決口,任由黃河氾濫。但是,漢武帝也並不是那麼好唬的,總得拿出個像樣點的理由吧。田蚡這個人,非常狡猾,深知漢武帝喜歡天道那一套。

他對漢武帝說:“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強塞,塞之未必應天。”

意思就是,黃河堵上了決口又複決,這就是天意。如果不順應天意,強行用人力去堵住黃河決口,恐怕會違反了天意。不僅如此,那些神神鬼鬼的方士,也望著所謂的氣,說這是天意。

漢武帝崇信這一套,既然是天意,那就暫緩下來,先不修了。而這一耽誤,就是二十多年。根據這件事情,我們也要明白,那些喜歡搞神神鬼鬼的人,本質上就是別人的槍桿子。他們所說的話,很大程度是背後那個人利益的體現。而這些方士術士,他們背後,很有可能就是田蚡。

等到二十多年後,漢武帝才醒悟過來,下定決心治理黃河水患。可惜了,這黃河南岸的百姓了。漢武帝在這件事情的決策,確實是出現了錯誤。

三、貪官,吸血蟲

在上一篇文章中,用了“貪官、吸血蟲”這樣的話,用在這件事情上,也非常合適。

在《軍讖》中講過:“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

這一句話,用在田蚡身上,非常合適。表面看起來清廉,對皇帝唯唯諾諾,暗地裡貪得像只肥豬一樣,把國家的利益都吞到自己的肚子裡面。道貌岸然,懷著一副鬼心思,陽奉陰違。

作為奸臣,他們要想發展,最重要的是,發展自己的朋黨。而田蚡,他的朋黨非常強大。首先,有著一大批的門客。其次,有魏其侯竇嬰。最重要的是,他是漢景帝皇后王娡的同母弟弟。為了發展自己的大勢,他還將門客都安排進朝堂裡面當官,逐漸掌握了話語權。

而皇權與私權的爭鬥,本質上是對大權的爭奪。大權是定量的,而不是增量的。奸臣得到的越多,皇帝得到的就越少。奸臣發展快,皇帝發展慢,那麼權力就被架空了。戰國時期,秦昭襄王是一個有宏圖大志的國君,但是他的丞相魏冉,卻是一個貪圖利益的大臣。魏冉的話語權非常大,以至於秦昭襄王前期,什麼事情都要去向他請教。表面上請教,實際上是求得他的同意。

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魏冉聯合白起,私自進攻宋國陶邑,想要拿到這塊大肥肉。秦昭襄王知道後,大發雷霆,當即罷了魏冉的丞相之位。可沒過多久,又讓他復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魏冉背後站著的是當時的太后,羋八子。

所以說,魏冉分得的權力越大,秦昭襄王分得的權力就越小。像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門下食客上萬人,就像是現在的大V一樣,影響力是十分巨大的,甚至可以直接在朝堂上跟齊宣王一樣坐著。

四、決策背後,是利益階層的站隊

由田蚡這件事情來看,皇帝如果無法獨攬大權,那麼他的每一項決策,都會涉及到利益階層的利益。如果傷害到了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阻擾。如果有利於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大力推進。

也就是說,這些奸臣,直接將國之公器,變成了為私人謀利的工具,所以百姓才會如此痛恨他們。為了達到他們的目的,使用的手段,經常是架空,遮蔽君主。

為了反抗,國君則要執“刑德”二器進行壓制。什麼是“刑德”?韓非有過詳細的敘述。

《韓非子》: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

做得好了,就給賞賜。做得不好了,就給懲罰。而懲罰賞賜之標準,不是君主個人的喜好與慾望,而是國家的法制。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能夠逐漸將勢往皇權這一邊聚集,進而能夠培養一批忠貞不二的賢臣,進一步壯大自己的勢。在這樣的大勢下面,自然就能夠對奸臣貪官進行清除。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一些政策,總是會覺得很奇怪。這時候,不妨把目光稍微放遠一點,看得更加深入一點,就會發現,原來如此。

【觸類旁通】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

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稽聖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田蚡:貪官,就是把百姓的利益,當做謀財的工具 |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