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聊聊朱祁镇(三)

景帝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儿子扶上位,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可是才一年多,朱见济就夭折了。

儿子死了,朱祁钰已经很伤心了,偏偏这个时候,有个叫钟同的监察御史上书请求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奏疏上有这么一句: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大概意思就是,你儿子刚当上太子就死了,可见你儿子没有当皇帝的命,你还是不要违背天意吧。

可想而知朱祁钰有多愤怒。

监察御史是言官的一种,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有不杀言官的传统。可这时朱祁钰哪管得了什么传统,立即下令逮捕钟同及一干上疏复立太子的大臣,钟同随后在狱中被巨梃杖毙。于是,再也没有人敢提复立太子的事了。

太子没了,再立一个就是了,可问题是朱祁钰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虽说正值壮年,可儿子可不是想生就生的。

国事操劳,再加上皇储的事,朱祁钰的身体每况愈下。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朱祁钰终于病倒了,皇储的问题再一次被摆上台面。

南宫复辟

石亨是一名武将,北京保卫战时,经兵部尚书于谦推荐,掌管五军大营,立功颇多。北京保卫战后,被册封为侯爵,而于谦仅仅是加衔少保。为此石亨心里很是过意不去,随后在景泰二年,北方局势大体平稳的情况下,举荐于谦的儿子于冕做官,景帝随即下诏让于冕来京。于谦知道后,多次上奏,极力推辞,但景帝没有允准于谦的请辞,还是授予了于冕官职。

本来事情到了这里就该结束了,但坏就坏在于谦的请辞奏折上,于谦在奏疏中是这样说的:为人父者,莫不欲其子之显贵,臣岂独无是心哉?但方国家多事之秋,宜以公义为重,不当顾其私恩。伏念臣才乏寸长,官跻一品,本已乖于清议,岂敢重冒于殊恩?况臣子器非远大,名位爵禄,非所能胜。且(石)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岩穴幽隐,拨一行伍微贱,以裨益于军国之务,顾乃荐臣之子,于公义安在?

事情传开后石亨很是生气。我好心举荐你儿子当官,你不领情就算了,反而说我举荐私人。你落得个大公无私的好名声,我倒成小人了。

梁子就此结下了。

而在后面的军事行动中,于谦和石亨两人共商军务,于谦作为兵部尚书往往“论议断制,宿将敛伏,而(石)亨不能赞一辞,衔之”。

石亨慢慢意识到,只要有于谦在,自己永远无法获得更大的权利,永远要被于谦压制着。必须想办法除掉于谦。

如何除掉于谦呢?只要朱祁钰在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朱祁钰对于谦极为倚重,言听计从,远远超出一个皇帝对臣子的限度。于谦有痰疾,御医开了方子说要用竹沥(竹子经火烤后流出来的液汁)做药引子,朱祁钰便带着随从去万岁山,亲手为于谦伐竹取沥。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出巡郊外,住在斋宫,疾病发作,不能行祭祀礼仪,命石亨代为祭祀。

石亨整天守护在景帝病榻前,见其病重,意识到机会来了。

见景帝病重,朝中要求复立朱见深的声音又起,并且大多数官员是支持的,但以大学士王文为首的朱祁钰亲信,坚持不同意这种观点,并提议去外面找个藩王来做皇帝。景帝出于某种原因,依然不赞成复立朱见深,但也没就迎立外藩表态。

石亨意识到如果不尽快行动的话,一旦迎立外藩的事被确定下来后,辅佐皇帝上位的不世之功就被别人抢去了。成败在此一举,他马上与张軏(yue)、曹吉祥等人商议,表明了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复位的想法。这二人都是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三人一拍即合,立即决定动手。于是私下派人和软禁在南宫的朱祁镇取得联系,宦官曹吉祥进宫去见孙太后,密告她复辟一事,借机取得了孙太后的支持。

大明风华——聊聊朱祁镇(三)

张艺兴扮演的朱祁镇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石亨带人撞开南宫宫墙,簇拥着朱祁镇直奔大内,一行人来到东华门,朱祁镇站了出来,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守门的士兵不敢阻拦。于是,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天门而去,并迅速将朱祁镇扶上了奉天殿宝座。石亨敲响钟鼓,召集群臣到来。

这时天色已经微亮,众臣因为朱祁钰事先说明今天要临朝,都已经早早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后,众人按顺序走入奉天门。但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帝朱祁钰了,而是八年前的皇帝朱祁镇。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太上皇复辟了!”朱祁镇对百官宣布道:“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参拜。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明史纪事本末 卷三十五》)

朱祁镇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当天,朱祁镇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天顺元年(1457年)一月二十二日以谋逆罪杀于谦、王文,弃市,籍其家。并迫害于谦所荐之文武官员。论复辟功,对石亨、张軏、徐有贞等人分别晋官加爵。二月初一,废朱祁钰仍为郕王,迁于西内。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去世,时年三十,以亲王礼葬于西郊,谥曰戾,毁其所建寿陵。其妃嫔也都被赐死殉葬。(《明史》)

大明风华——聊聊朱祁镇(三)

写在后面的话

公元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皇太子朱见深继位,次年,改年号为成化。

南宫复辟后,朱祁镇又当了八年的皇帝,相较于他跌宕起伏的前三十年,这八年就显得很平常了,在此一笔带过。

喜欢历史,尤其是明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明朝的那些事儿》影响。上学的时候把这本书反复看了好几遍,每次读完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历史原来不是枯燥的,相反还可以写的这么有趣。

我很喜欢这本书,但我并不赞成作者关于土木堡之变的看法。在作者看来,朱祁镇不过是受了王振的蛊惑,罪魁祸首是王振。不光当年明月,《明史》《明实录》均认为,此战之所以战败,是因为王振在过程中犯下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才导致全军覆没的。

我不这样认为。

封建社会,太监不过是秉承皇帝意志的代言人,明朝虽然权监很多,但都不具有左右皇帝的能力。正德年间的权监刘瑾,因为安化王叛乱,一夜之间便被朱厚照拿下,凌迟处死。即便是后来权倾天下的九千岁魏忠贤,也是在崇祯刚登基三个月便被拿下了。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已经22岁了。古代人寿命普遍不高,男子十六岁便已经算成年了,康熙八岁便擒杀鳌拜,22岁的人理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说,王振的蛊惑挟持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按理说朱祁镇应该恨王振入骨。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朱祁镇复位之后,追究了当时诛杀王振同党官员的责任,并用木头为王振刻了个身体,招魂安葬,赐祠曰精忠。碑文内容阐述了土木堡一战中王振是如何“腹心扈从”的,而将战败的原因归结于“将臣失律”(这玩意现在还在北京智化寺)。

大明风华——聊聊朱祁镇(三)

王振(图片来自知乎)


朱祁镇被后世诟病最多的大概就是杀了于谦了。其实朱祁镇最初也并不想杀于谦,于谦在土木堡之变的功劳他还是认可的。当石亨徐有贞罗织罪名要求杀了于谦时,朱祁镇说:于谦还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

然而当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时,朱祁镇犹豫了。如果不杀于谦,自己复辟的行为就不具有必要性和正义性。为了给自己复辟找一个好的理由,朱祁镇最终下定决心,杀了于谦。

那么朱祁镇复辟是不是必要的呢?

石亨、徐有贞给于谦罗织的罪名有一条是迎立外藩。事实上于谦并不支持迎立外藩,相反,他赞成复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就在朱祁镇复辟的白天,也就是正月十六日,于谦、胡濙、王直、商辂已经起草好了要求复立朱见深的奏折,但由于天色已晚,准备在第二天朝会时再向朱祁钰提请同意。

而当朱祁钰在寝宫听到朱祁镇敲响的上朝的钟鼓声时,第一反应竟然是以为于谦叛乱了,当左右告诉他是太上皇复位了时,他连说了几个“好”字。

当时的朱见深不过才十岁,如果被复立为太子,可想而知必然会放朱祁镇出来让他成为真正的太上皇。

也就是说,朱祁镇很有可能只是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难怪《明史》评论说: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

有一种声音说朱祁镇是明朝所有皇帝中最差劲的,细想了一下,恐怕确实是这样。

他识人不明,宠信奸邪,土木堡之变,差点拖垮了大明朝。

作为朱元璋的子孙,他在被俘后竟然为了自己的性命为敌人叩关叫门,置大明社稷与万千百姓性命于危难之中,留下一个“叫门天子”的称号。

复位后依然不吸取教训,听信谗言,误杀忠良。而对拯救了大明王朝的弟弟薄情寡义(有种说法说景帝是被朱祁镇派宦官蒋安用布帛勒死的),毁其寿陵,其妃嫔也都被赐死殉葬(朱元璋葬在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祁钰未被葬入皇陵,这也是明朝十六个皇帝却只有十三陵的原因)。

虽说他也做过一些政绩,且在临死前废除了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但这并不足以掩盖他之前犯下的一系列错误。可以说,明朝的衰落就是从明英宗时期开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