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禍國殃民,為何只有汪直一人,後世爭議這麼大

一定要在壞透的明朝宦官裡選個好點的話,我還是選汪直。

汪直,相比他的名字,更多人也許更熟悉他的工作單位——西廠。汪直就是明朝設立西廠時的第一任廠公。事實上,西廠就是為汪直開設的。

你可能想不到他的年齡,當時,他只有15歲。

在這個崗位上,他「兢兢業業」幹著壞事,不亞於任何一個東廠、錦衣衛的歷任長官。

讓人不解的是,汪直這個人雖然飛揚跋扈,卻似乎又沒壞到極點。西廠應該以害人為本才對,汪直卻不是。

明代宦官禍國殃民,為何只有汪直一人,後世爭議這麼大

比如他和楊繼宗之間的的趣事。

楊繼宗是當時難得的清官,一錢不貪,官聲顯著。有一年,楊繼宗的母親去世,汪直正好在當地,他沒見過楊繼宗,很是好奇,就以弔唁的名義,去見楊繼宗。

當時楊繼宗還在墓前弔孝,汪直就用手捋著楊繼宗的鬍鬚說:

比聞楊繼宗名,今貌乃爾。

總是聽到你楊繼宗的大名,今天見了真人,沒想到長這麼磕磣。

楊繼宗說:

繼宗貌陋,但虧體辱親,未之敢也。

楊某雖然長的難看點,但是對父母賜予的身體,我卻不敢用小刀去劃。

楊繼宗這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諷刺汪直是太監。

按照壞人的正常操作,楊繼宗以後日子不會好過。然而,儘管當時汪直被懟到無話可說,後來竟相安無事。

另一件事也和楊繼宗有關。楊繼宗進京覲見皇帝,汪直又想見楊繼宗,楊繼宗給了兩個字,不見。

等入朝覲見的官員們離開北京後,明憲宗問汪直,這些人裡面誰比較廉潔?汪直說:

天下不愛錢者,惟楊繼宗一人耳。

看來汪直沒有記仇。

明代宦官禍國殃民,為何只有汪直一人,後世爭議這麼大

第三件事,和陳選有關。成化六年,陳選任河南學政,就是河南教育廳長。汪直出巡到河南,都御史以下的官員,都“拜謁”,唯獨陳選長揖而已。

汪直問道:你什麼官?陳選答:提學副使。汪直:比都御史大嗎?陳選:提學副使怎麼能比的上都御史?只是作為老師,一舉一動都是教化,不敢侮辱頭上這頂帽子。

陳選義正辭嚴,學生們又在外邊看熱鬧,汪直也就“好語遣之”,說了點誇獎的話化解了尷尬。後來,陳選也沒有遭到任何迫害。

從大藤峽俘虜,到紫禁城奴僕

汪直的身世,很是曲折。凡是宦官,都有一個悲催的出生。大部分受寵的,也都有一個悲催的結局,汪直也不例外,至少他的前半生如此。

成化三年,明軍平定大藤峽瑤民叛亂,許多叛民的妻子兒女被俘虜,送到宮中為奴,汪直就是其中的一個,當時只是一個幼童。

明代宦官禍國殃民,為何只有汪直一人,後世爭議這麼大

史書記載,汪直從小“便黠”。便,會說話也,黠,聰明也。由於會來事,深得主子們的歡心,漸漸獲得了任用。

最初,汪直在昭德宮上班,伺候明憲宗的寵妃萬貴妃,再後來,因為明憲宗總去臨幸萬貴妃,可能覺得這小孩哎喲不錯哦,就把他要到了自己身邊。

1476年,距汪直從大藤峽進京9年,已經是明憲宗身邊的最信賴的小宦官了,而這一年他不過十三四歲。

就是這一年,紫禁城裡發生了一件大事。

有一個刁民李子龍,擅長用左道秘術忽悠人,有些外出辦事的宦官,對他十分崇拜。

在宦官圈子,他的超能力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神,最後連管事太監韋舍都成了他的腦殘粉。

這些宦官,可以說是“三無產品”,無父無兄,無家無舍,無牽無掛,怕死的不多。夜裡,韋舍等人張狂到敢把李子龍放入宮禁。這傢伙進宮不幹別的,直接爬上北面的景山,居高臨下,往宮裡瞭望。

明代宦官禍國殃民,為何只有汪直一人,後世爭議這麼大

到李子龍被殺時,給他安的罪名是圖謀不軌。不過依我看,在當時的冷兵器時代,他憑兩隻手還能幹出什麼大事?偷偷進宮只不過是出於好奇罷了。可惜當時也沒有望遠鏡,這傢伙只能憑藉一雙肉眼,往山下的宮裡窺視。

就這樣,這個李子龍經常到明憲宗“家裡”串門,而主人對這位不速之客全然不知。也不知道過了多久,錦衣衛才發現情況,把李子龍連帶韋舍等宦官抓起來,全部殺頭,這件荒唐事才告一段落。

這件事嚴重刺激到了明憲宗。能放進來一個人,理論上,就能放進來一群人,會不會自己哪天咋死的都不知道?

受了刺激的明憲宗,決意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這時,他一轉頭看見了身邊這個孩子,有了!

汪直按憲宗的旨意,開始帶著一兩個人出宮。他們跑到京城的角角落落,到處喝茶,血拼,鬥蛐蛐,正事也得幹——打探輿情。沒多久,憲宗就對外邊的熱點了解的一清二楚,有些事,甚至大臣都不知道,他已經十分了解。

十五歲,明朝小孩剛上“小學”,他就任西廠第一任廠公

第二年,嚐到甜頭的明憲宗決定在東廠、錦衣衛之外,再開設一個新的西廠,由汪直領導。

這年汪直僅僅十五歲。

明代宦官禍國殃民,為何只有汪直一人,後世爭議這麼大

一上任他就幹了一件好事。

南京鎮監覃力朋在進貢完返回時,弄了一百艘船,載著私鹽販賣,所過之處,騷擾當地。經過武城縣,就被攔了下來,覃力朋竟然把武城縣典吏的牙打掉一個,還射殺了一個人。

汪直聽說後,就把覃力朋抓起來,論罪應當斬首。後來覃力朋倖免一死,但明憲宗認為汪直能鋤奸,越發寵幸。

但是,汪直似乎不太喜歡在西廠待著,成天整人,而是更喜歡往外跑。

我們看看汪直一生建立的邊功——

成化十五年,平定建州。憲宗命令汪直監軍,撫寧侯朱永為總兵官,陳鉞提督軍務,前去征討建州三衛,設計攻克建州,大獲全勝。

成化十六年,韃靼入侵黃河南岸的河套地區。憲宗繼續命令汪直監軍,搭檔不變,還是兵部尚書王越提督軍務、保國公朱永為總兵。汪直通過情報獲知蒙古王庭在威寧海,於是調動大同宣府全部精兵兩萬人,晝夜兼程27天,到達貓兒莊。

當時天降大風雪,汪直和王越率領騎兵連夜趕到威寧海子,敵人不以為意,於是縱兵掩殺,大勝而歸。蒙古小王子單騎逃走,妻子戰死。

明代宦官禍國殃民,為何只有汪直一人,後世爭議這麼大

成化十七年,韃靼又一次入侵大同,汪直等指揮各部兵力,追到黑石崖打敗韃靼軍。這次給汪直的獎勵是增加食米三百石。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太監沒有官品,只能增加食米。一般是每年增加12石為一級。而汪直一次性增加了300石,前所未有。

成化十八年,憲宗任命汪直為大同鎮守太監,六月,韃靼入寇延綏,汪直和王越分兵出擊,大獲全勝,這次汪直加食米24石。

幾年前,兵科給事中孫博上奏,反對憲宗任用宦官、開設東西廠。汪直聽說後就叫來孫博質問,沒想到孫博氣勢昂揚,一番慷慨陳詞,把汪直說的好不佩服。

後來汪直向憲宗要人,讓孫博擔任西征的記功官。

真正到了戰場,孫博也被汪直的軍事才能深深折服,上奏讚揚汪直,戰役結束後他與汪直同功受賞,連升兩級。

汪直身上有一個迷,始終讓後人不解,那就是他沒有選擇留在紫禁城,專心搞宮鬥或廷爭,而是喜愛騎馬四處打仗。所以在他的人生中,遼東、大同才是他的主要舞臺。

哇哦君不由得想這樣假設:如果他不是宦官,而是進士出身,那麼以他的才華,會不會成為一代名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