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祸国殃民,为何只有汪直一人,后世争议这么大

一定要在坏透的明朝宦官里选个好点的话,我还是选汪直。

汪直,相比他的名字,更多人也许更熟悉他的工作单位——西厂。汪直就是明朝设立西厂时的第一任厂公。事实上,西厂就是为汪直开设的。

你可能想不到他的年龄,当时,他只有15岁。

在这个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干着坏事,不亚于任何一个东厂、锦衣卫的历任长官。

让人不解的是,汪直这个人虽然飞扬跋扈,却似乎又没坏到极点。西厂应该以害人为本才对,汪直却不是。

明代宦官祸国殃民,为何只有汪直一人,后世争议这么大

比如他和杨继宗之间的的趣事。

杨继宗是当时难得的清官,一钱不贪,官声显著。有一年,杨继宗的母亲去世,汪直正好在当地,他没见过杨继宗,很是好奇,就以吊唁的名义,去见杨继宗。

当时杨继宗还在墓前吊孝,汪直就用手捋着杨继宗的胡须说:

比闻杨继宗名,今貌乃尔。

总是听到你杨继宗的大名,今天见了真人,没想到长这么磕碜。

杨继宗说:

继宗貌陋,但亏体辱亲,未之敢也。

杨某虽然长的难看点,但是对父母赐予的身体,我却不敢用小刀去划。

杨继宗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讽刺汪直是太监。

按照坏人的正常操作,杨继宗以后日子不会好过。然而,尽管当时汪直被怼到无话可说,后来竟相安无事。

另一件事也和杨继宗有关。杨继宗进京觐见皇帝,汪直又想见杨继宗,杨继宗给了两个字,不见。

等入朝觐见的官员们离开北京后,明宪宗问汪直,这些人里面谁比较廉洁?汪直说:

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看来汪直没有记仇。

明代宦官祸国殃民,为何只有汪直一人,后世争议这么大

第三件事,和陈选有关。成化六年,陈选任河南学政,就是河南教育厅长。汪直出巡到河南,都御史以下的官员,都“拜谒”,唯独陈选长揖而已。

汪直问道:你什么官?陈选答:提学副使。汪直:比都御史大吗?陈选:提学副使怎么能比的上都御史?只是作为老师,一举一动都是教化,不敢侮辱头上这顶帽子。

陈选义正辞严,学生们又在外边看热闹,汪直也就“好语遣之”,说了点夸奖的话化解了尴尬。后来,陈选也没有遭到任何迫害。

从大藤峡俘虏,到紫禁城奴仆

汪直的身世,很是曲折。凡是宦官,都有一个悲催的出生。大部分受宠的,也都有一个悲催的结局,汪直也不例外,至少他的前半生如此。

成化三年,明军平定大藤峡瑶民叛乱,许多叛民的妻子儿女被俘虏,送到宫中为奴,汪直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只是一个幼童。

明代宦官祸国殃民,为何只有汪直一人,后世争议这么大

史书记载,汪直从小“便黠”。便,会说话也,黠,聪明也。由于会来事,深得主子们的欢心,渐渐获得了任用。

最初,汪直在昭德宫上班,伺候明宪宗的宠妃万贵妃,再后来,因为明宪宗总去临幸万贵妃,可能觉得这小孩哎哟不错哦,就把他要到了自己身边。

1476年,距汪直从大藤峡进京9年,已经是明宪宗身边的最信赖的小宦官了,而这一年他不过十三四岁。

就是这一年,紫禁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一个刁民李子龙,擅长用左道秘术忽悠人,有些外出办事的宦官,对他十分崇拜。

在宦官圈子,他的超能力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最后连管事太监韦舍都成了他的脑残粉。

这些宦官,可以说是“三无产品”,无父无兄,无家无舍,无牵无挂,怕死的不多。夜里,韦舍等人张狂到敢把李子龙放入宫禁。这家伙进宫不干别的,直接爬上北面的景山,居高临下,往宫里瞭望。

明代宦官祸国殃民,为何只有汪直一人,后世争议这么大

到李子龙被杀时,给他安的罪名是图谋不轨。不过依我看,在当时的冷兵器时代,他凭两只手还能干出什么大事?偷偷进宫只不过是出于好奇罢了。可惜当时也没有望远镜,这家伙只能凭借一双肉眼,往山下的宫里窥视。

就这样,这个李子龙经常到明宪宗“家里”串门,而主人对这位不速之客全然不知。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锦衣卫才发现情况,把李子龙连带韦舍等宦官抓起来,全部杀头,这件荒唐事才告一段落。

这件事严重刺激到了明宪宗。能放进来一个人,理论上,就能放进来一群人,会不会自己哪天咋死的都不知道?

受了刺激的明宪宗,决意要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时,他一转头看见了身边这个孩子,有了!

汪直按宪宗的旨意,开始带着一两个人出宫。他们跑到京城的角角落落,到处喝茶,血拼,斗蛐蛐,正事也得干——打探舆情。没多久,宪宗就对外边的热点了解的一清二楚,有些事,甚至大臣都不知道,他已经十分了解。

十五岁,明朝小孩刚上“小学”,他就任西厂第一任厂公

第二年,尝到甜头的明宪宗决定在东厂、锦衣卫之外,再开设一个新的西厂,由汪直领导。

这年汪直仅仅十五岁。

明代宦官祸国殃民,为何只有汪直一人,后世争议这么大

一上任他就干了一件好事。

南京镇监覃力朋在进贡完返回时,弄了一百艘船,载着私盐贩卖,所过之处,骚扰当地。经过武城县,就被拦了下来,覃力朋竟然把武城县典吏的牙打掉一个,还射杀了一个人。

汪直听说后,就把覃力朋抓起来,论罪应当斩首。后来覃力朋幸免一死,但明宪宗认为汪直能锄奸,越发宠幸。

但是,汪直似乎不太喜欢在西厂待着,成天整人,而是更喜欢往外跑。

我们看看汪直一生建立的边功——

成化十五年,平定建州。宪宗命令汪直监军,抚宁侯朱永为总兵官,陈钺提督军务,前去征讨建州三卫,设计攻克建州,大获全胜。

成化十六年,鞑靼入侵黄河南岸的河套地区。宪宗继续命令汪直监军,搭档不变,还是兵部尚书王越提督军务、保国公朱永为总兵。汪直通过情报获知蒙古王庭在威宁海,于是调动大同宣府全部精兵两万人,昼夜兼程27天,到达猫儿庄。

当时天降大风雪,汪直和王越率领骑兵连夜赶到威宁海子,敌人不以为意,于是纵兵掩杀,大胜而归。蒙古小王子单骑逃走,妻子战死。

明代宦官祸国殃民,为何只有汪直一人,后世争议这么大

成化十七年,鞑靼又一次入侵大同,汪直等指挥各部兵力,追到黑石崖打败鞑靼军。这次给汪直的奖励是增加食米三百石。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太监没有官品,只能增加食米。一般是每年增加12石为一级。而汪直一次性增加了300石,前所未有。

成化十八年,宪宗任命汪直为大同镇守太监,六月,鞑靼入寇延绥,汪直和王越分兵出击,大获全胜,这次汪直加食米24石。

几年前,兵科给事中孙博上奏,反对宪宗任用宦官、开设东西厂。汪直听说后就叫来孙博质问,没想到孙博气势昂扬,一番慷慨陈词,把汪直说的好不佩服。

后来汪直向宪宗要人,让孙博担任西征的记功官。

真正到了战场,孙博也被汪直的军事才能深深折服,上奏赞扬汪直,战役结束后他与汪直同功受赏,连升两级。

汪直身上有一个迷,始终让后人不解,那就是他没有选择留在紫禁城,专心搞宫斗或廷争,而是喜爱骑马四处打仗。所以在他的人生中,辽东、大同才是他的主要舞台。

哇哦君不由得想这样假设:如果他不是宦官,而是进士出身,那么以他的才华,会不会成为一代名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