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

我們大多數人都顯然毫不憐惜地毀滅著形而上學。我們從未遇到過有誰承認形而上學;我們的藏書《表象與實在》落滿了塵土;而我們大多數人從未讀過《存在與時間》 。

海德格爾是我接觸西哲之後最害怕的一個人,相較於羅素、基爾凱戈爾、尼采等人,他寫的《存在與時間》,就如同看到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內心是完全崩潰的。

《存在與時間》是一部足夠晦澀難懂的書(真的和翻譯無關)。我並不認為自己的水平,可以正確地理解作者的含義,並準確的用語言表達。所以儘管不太情願加諸文字,但還是很想把感悟寫下來,一來是很有必要的,二來可以釐清發散的思緒,廓清思想的邊界。

人進入世界是被拋狀態。無法選擇自己存不存在,因為他已經存在;無法選擇自己存在的世界,因為已經被拋給了他存在於中的那個世界。這意味著人儘管承載可能性,同時也承載更多的不可能性。生存在於可能性的選擇,而我們時刻生存於無可選擇的世界裡。

《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

死亡的意義是什麼?

叔本華說:只是為了在短暫的一段時間內維持那些轉瞬即逝又痛苦不堪的個體。而海德格爾則更進一步,但他並沒有否定生命意志。他正確認識到正是因為人類喪失了自我,陷入了非真本的生存,所以才會發生死亡。海格德爾提出:向死而生。即人們不能逃避對死亡的思考,死亡與人求生本能的矛盾會迫使人們迴歸真本,也即海格德爾提出的“怕”和“領會”。人類害怕死亡,而死亡強迫人類“領會”,領會在佛教中就是覺悟,在基督教中就是試探。相對於尼采的“超人”,海德格爾提出了“常人”,也即在虛偽中生活的人類,他們逃避死亡,一生庸庸碌碌,糊里糊塗就死亡了卻認為世界本來就是這樣。

《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

那麼,時間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其本質又是什麼?

一切事物的存在是在對立統一中,所以,是相對存在。也就是說,相對他存在,相對你可以不存在,時間這一事物也是一樣。

時間是人類主觀概念的範疇,確切的說,應該是一個物理概念。如果要追尋本質,那就屬於哲學範疇的問題。以物理學去理解“時間”這個概念,將毫無意義,因為這是主觀概念已經定義的概念,再以主觀概念去重新回顧,這不是一個思考,這隻能是學習。

所以我們所定義的時間概念,是自我相對存在的一個概念,而非本質複合的存在。在以外的存在者都是現成凝固的,於它們沒有時間性可言,只有對於此在,時間才有意義。

流俗的時間觀是線性地流失,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一切由過去的時間推動。

而海德格爾的時間觀以將來為核心。因為此在始終處於去存在(to be)之中,始終面向未來,所以此在才具有時間性。時間性就是to be最直接的體現。時間的三層結構是

將來、曾在、當前。此在是沒有過去的時間的,而是由將來規定著當前,並滲透於曾在和當前之中。曾在以某種方式源自將來。此在由先行於自身存在是曾在,被拋入可能性的境遇中是對應將來,而當前則對應著沉淪。

《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

把曾在著的有所當前化的將來而統一起來的現象稱為時間性時間性綻露為本真的意義。這裡的時間是非線性的,而是近乎立體的統一結構。

傳統形而上學把存在當成思想的對象,導致了“在的遺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德格爾重構了基礎存在論,在《存在與時間》中,存在不再被作為一個客體討論,存在與作為存在者的人是無法分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