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不怕被打劫嗎?

吾史無終


鄭和下西洋所統率的是一支滅國級的艦隊,大家要擔心被鄭哥打劫才對!

鄭和(1371 - 1433),回族,本姓馬,為明成祖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外交家,航海家。鄭和於大明永樂三年,即公元1405年至大明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二十八年間奉命前後率船隊七次遠航,最遠到達東非埃塞俄比亞等地,史稱“鄭和下西洋”,這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活動之一,比西方航海家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遠航行動早了九十年,其船隊規模更不是西方人能夠相提並論的。

一、鄭和下西洋的船隻

鄭和下西洋所用的船隻,是中國明初最高造船工藝的體現。

鄭和船隊中最大的船隻叫做“寶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據《明史·兵志》一艘寶船可容納有千人。

這是什麼概念?我國目前最先進的055大型驅逐艦的長度是174米,也就是說,寶船沒有比055小多少,而我國的“遼寧號”航母的長度大概是304米,寶船大約是遼寧號的一半長,這在當時的世界其他國家看來就是不折不扣的航空母艦!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巨獸!可以說,其他國家根本造不出這麼大的船隻,如果在海上相遇,其他國家船上的人只能仰望明朝船隊。

第二類船叫做“馬船”,又名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兼用船,《明會典》註明,“以備水軍進徵之用”,《三寶太監西洋記》與《瀛涯勝覽》均稱其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有八桅,這種船隻的長度也達到了驚人的126米,比我國目前最新的056級護衛艦(長89米)還要長不少。

第三類船叫做“糧船”,長達二十八丈,大致和056艦的長度相當,顧名思義,這種船舶主要用來運載船隊所需的糧食以及後勤供應物品。使船隊沿途航行無補給匱乏之憂。

第四類船叫做“水船”,長度在二十四丈左右,這裡幾乎是將士們的住所。第五類船叫做“戰船”,長度在十八丈左右,是一種輕型作戰船隻。

而這樣的船隻大明總共出動了多少呢?240艘!就算是海軍實力全球第一的美國海軍,其水面艦艇的數量一共也才350艘左右,雖然雙方的實力不能對比,但想一想兩百多艘戰艦鋪滿海面那密密麻麻的效果?可以說不比諾曼底登陸差。對途經國家的影響,只能用“震撼”二字來形容了。

二、鄭和下西洋的人員

據曾經擔任鄭和副手的馬歡的《瀛涯勝覽》記載,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時,其船隊人員有:官校、旗軍、勇士、通事、民梢、買辦、書手,通計二萬七千多人,其中官八百六十八員、軍二萬六千八百二名。

祝允明在《前聞記》中“下西洋”條所記的隨行人員則側重航行技術人員的分工,計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算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人等,可謂分工齊全,應有盡有。

如此眾多的人員共分為六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

指揮部分:作為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

不要說鄭和當時路經的錫蘭,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國還處在比較鬆散的封建或奴隸制國家階段,就算是比較先進歐洲國家,能夠湊出兩萬六千多人軍隊的也不多!基本是同時期的尼科堡戰役,西歐國家七拼八湊,也就組織了16000多人的針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十字軍,而奧斯曼土耳其方面應戰的部隊不過26000人。

三、鄭和下西洋的武裝衝突

按說就這麼一支可怕的艦隊是沒人敢打主意的,可偏偏有人想要摸一摸老虎的屁股。

永樂三年(1405 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停泊在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南方的舊港,盤踞在舊港一帶的海寇陳祖義時常暴力掠奪過往船隻,阻礙了附近商船的往來。

鄭和到舊港後,起初想對陳祖義進行招撫,但陳祖義妄圖通過詐降的方式偷襲鄭和船隊。事情很快敗露,鄭和“率兵與戰,祖義大敗,殺賊黨五千餘人,燒賊船十艘,獲其七艘,及偽銅印二顆,生擒祖義等三人。既至京師,命悉斬之”,一舉剿滅了盤踞在舊港的海盜集團。鄭和船隊首戰告捷後,東南亞各國無不震驚,再也沒人敢惹大明艦隊的麻煩。

永樂七年(1409 年),鄭和再次奉命出使西洋,途經錫蘭山國,並想向其國供奉佛牙的寺院佈施立碑,然而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對明朝佈施與頒賜的財物並不滿意,遂發兵號稱五萬,準備劫取鄭和船隊的財物。

但鄭和已經提前聽到了消息,遂率使團離開錫蘭山國的首都康提。然而,在撤退途中,鄭和一行發現道路早已被錫蘭軍伐木截斷。深通兵法的鄭和認為:“賊眾既出,國中必虛,且謂我軍孤怯,無能為。如出其不意,可以得志。”

鄭和指揮明軍趁著夜色由小路一舉攻克了錫蘭山國的都城,並擒獲了其國王亞列苦奈兒。錫蘭軍得知王都失陷後,撤回在港口進攻明軍水師的軍隊,聯合其國內其他軍隊包圍王都,將鄭和等人圍困,並大舉進攻。雙方激戰六日,在第七日凌晨,鄭和突然打開城門,率領明軍攜國王亞列苦奈兒突圍而出。經過大戰,明軍抵達港口,並將佛牙請至船上。

所以說,鄭和下西洋所配置的武裝力量,無論是從兵力還是裝備上都不是沿線國家或者海盜所能匹敵的,但鄭和並沒有恃強凌弱,而是處處與人為善,不到萬不得已不與對方發生衝突,鄭和船隊傳播了文明和和平,才成就了這些航海行動成就了偉大。


每日一段歷史


人家一艘船就是幾萬人,帶著先進的(當時)的武器,並且有統一的指揮。

路過的國家呢?有的根本就是小城邦,一個國家全部人口也不過幾千人,能跟鄭和對抗嗎?

也有些大點的國家。但國家大了,文化也發達,總聽說過“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不,是有一個大明國吧?大明國來的船隊,沒事惹人家幹什麼?

打劫鄭和?別逗了。你要惹了他,一不小心就會被滅了國!下西洋的路上,又不是沒有這樣的事。

怕被打劫,那是因為你實力不夠。


棲鴻看紅樓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麵(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從《明史》中的記載來看,鄭和在七下西洋的過程中,打過三場“硬仗”,在這三場戰爭中,均取得了大勝,每次明朝水軍都摧枯拉朽,將敵方主帥生擒,所向披靡。

第一場硬仗:永樂五年,鄭和首次遠航歸來,各國使者隨船隊覲見朱棣。在此期間,鄭和將俘虜的舊港匪首陳祖義押回京城震驚朝野。所謂“舊港”就是當時的三佛齊國,位於今天的蘇門答臘島。永樂年間,朝廷曾在此地設立舊港宣慰司,作為明朝管轄南洋諸國的最高行政機構。

鄭和的艦隊開赴舊港後,打算招撫陳祖義為國家所用,陳祖義表面上答應歸順朝廷,暗中卻與其團伙商量搶劫,打算將“鄭和水軍”這塊大肥肉囫圇吞下。但是海盜頭子怎麼會是明朝水師的對手“和大敗其眾,擒祖義,獻俘,戮于都市。”鄭和三下五除二擊潰海盜,將陳祖義押回京城,斬首示眾。在這場戰鬥中,水軍圍殲了舊港海盜,斃敵五千餘人,擊沉數十艘海盜船,一舉建功。這場戰爭對於南海形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後“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

第二場硬仗:永樂六年,鄭和經一番調整後再次率領水軍揚帆起航,南下印度洋與錫蘭國進行外交活動。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準備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將鄭和騙進都城,隨即將其軟禁,向水軍勒索財寶。鄭和被軟禁在錫蘭城內的幾天中,迅速掌握了城內的守軍情報,隨即派遣斥候聯繫駐紮在城外的水軍,以兩千精兵攻佔錫蘭山城。戰鬥結束後,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及錫蘭國的官員成了階下囚。鄭和班師回朝後,將錫蘭國王等人進獻給朱棣。為了彰顯大國之風,朱棣赦免了亞烈苦奈兒的死罪,放其回到錫蘭國。

第三場硬仗:永樂十一年,鄭和再次奉命出航,率水軍前往蘇門答臘與該國建交。蘇門答剌事件,按照現在的觀點來看,多少有些像干涉番國的內部事務,用武力協助國王剿滅敵對者。鄭和與小王子的部隊合力一擊,便將對手打得落花流水,追至南渤利國,俘獲了蘇幹剌,等於替小王子解決了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


Sylar弈


天哪,要打劫鄭和?這種事情還真是第一次聽說,不過不可能的啦,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第一,鄭和船隊規模龐大

鄭和的船隊有三萬多人,其中戰鬥人員就佔據兩萬多名。同時,大小船隻超過200艘!這叫什麼?這支船隊完全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侵略活動!想當年鴉片戰爭的時候,英軍的第一波海上艦隊,也就2000多人,這規模是無法比擬的!所以,見到這麼龐大的艦隊,希望他別侵略自己就好了,還有誰敢上去搶劫他?

第二,外國領導人對鄭和的態度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有不少人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這點我不清楚是真是假,但到處花錢買朋友倒是真的!所以外國領導人看到,這麼強大的一支船隊下鄉送慰問來了,開心都來不及了,所以他們肯定得好好保護鄭和。

另外還有一點,如果鄭和在他們的國家裡遭遇不測,那大明王朝會不會派兵把這個國家給滅了?相信一個正常的外國領導人都會想到這一點!


明17890714


關於這個問題,我只說一點:是沿海國家天天擔心,鄭和會不會打劫?


文史並蒂


鄭和的艦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也有宵小之輩想搶劫,比如海盜陳祖義,結果被鄭和打敗活捉,押回中國斬首示眾。

一、鄭和寶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

據《明史·鄭和傳》以及《瀛涯勝覽》(馬歡著)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其他國家的海船,海盜船,比起來鄭和的寶船,好比是舢板和航母的差距。據專家考證,鄭和寶船的排水量是哥倫布船隊排水量的一百倍。

二、擒斬海盜陳祖義

陳祖義,是廣東人,全家人到南洋謀士,盤踞在馬六甲十多年做海盜,團伙人數最多時有萬人之多。劫掠過往船隻達萬艘,攻打50多座沿海鎮城。

陳祖義垂涎鄭和船隊的財富,就想偷襲搶劫,結果被鄭和海戰擊敗,活捉後獻俘,當著隨寶船入貢的各國使節、國王的面殺掉。

三、活捉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

永樂六年,鄭和再下西洋,來到錫蘭國。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財迷心竅,不知死活的搶劫鄭和帶來的財寶。

被鄭和出奇兵,攻佔錫蘭都城,活捉了錫蘭國王。大明國威、軍威震動亞洲。

所以,鄭和帶著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下西洋,不怕敵人搶劫。


陳健4396


話說,看到這個問題我有點疑惑,鄭和下西洋會被打劫,我倒是很好奇到底是別人打劫鄭和還是鄭和打劫別人啊。

你知道當時鄭和船隊的規模有多大嗎?

當時鄭和的船隊裡面有兩百多艘船,而且這其中最大的寶船就有63艘,這種船長151米,寬65米,知道這是有多大嗎?

換算成現在的海軍軍艦排水量也相當於是2500噸。就看看鄭和走過的地方,(南亞,中東,非洲)以現在這些地方的國家來看,他們自己有實力造出一艘2500噸的船嗎。



而且隨行還有20000多人的軍隊,你看看以當時的那些部落來看,突然間出現一支武器裝備領先一百年的軍隊,他們有膽子搶劫嗎?

當然是有的,在鄭和第一次的時候,因為有些土著不開眼,想搶劫,比如陳祖義、錫蘭國,蘇門答臘等國,但是這些人無疑不被押解回京城了。


可以說,擁有這樣一支當世最強的海軍(領先世界一百年),這海盜真的是來多少都不夠塞牙縫的,即便是到了陸地上,明朝初期軍隊的戰鬥力也是所向披靡的。

況且當世的沿路上幾乎沒有與遇到過統一的大帝國,與一群部落土著戰鬥,我都很懷疑是否有部落能夠湊齊一支超過兩萬人的軍隊。


這個歷史很正


鄭和何許人也,人稱三寶太監,因在朱棣造反中表現出色,被朱棣信賴有加。除了被大明皇帝寵信外,鄭和還有一個顯赫異常的身份,他是道衍和尚姚廣孝的嫡傳弟子。

據說姚廣孝一生收徒無數,但能夠得其幾分真傳者,便是三寶太監鄭和。姚廣孝何許人估計不用我再多加強調了,他輔佐朱棣以區區燕地奪取整個天下,其文治武功,放眼古今天下,幾乎無人能夠與其匹敵,可以毫不擴張地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和尚。(本人有一篇微頭條曾經專門介紹過姚廣孝,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翻一翻。)

姚廣孝如此之厲害,作為其嫡傳的鄭和,能差得了才怪。

那麼,鄭和七下西洋,怕不怕被人打劫呢,自然是怕的,但是在當時卻沒人敢打劫他?這是為什麼呢?

  • 鄭和下西洋,帶的隨從人數多,武力強

據歷史記載,鄭和數次下西洋,每次所帶隨從兩萬多人,且隨行軍士都是精兵強將。大家不妨設想一下,明時期西洋多為一些小國,鄭和每次出行都帶有兩萬多人的隊伍,其聲威之壯,實力之強,恐怕所到之處皆望風而逃吧,誰還敢生有打劫他的心思呢?

  • 鄭和下西洋,所用軍艦規模龐大,類似於今天的航空母艦

查閱歷史資料可知,鄭和下西洋所帶軍艦,數量多,規模龐大,如果放到今天,鄭和所帶軍艦就是一整個航空母艦群啊,有國家和小毛賊,敢覬覦這樣的主顧嗎,如果有那恐怕真的是嫌自己的命太長了。

  • 鄭和下西洋,代表的是大明帝國

實際上,鄭和下西洋,眾國皆不敢惹,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鄭和背後站的是大明帝國。在明朝,大明帝國聲威浩蕩,比今日鼎盛時期之美國都有過之無不及。因此打劫鄭和,那就相當於是對大明宣戰,試問,哪個國家有這樣的膽識呢。

  • 鄭和是姚廣孝的嫡傳,本事了得

其實,除了倚仗大明和艦隊實力外,鄭和本身也是本領了得,還記得西洋路上那些有賊心的小國們嗎,鄭和往往數千人便能覆滅一個國家,其智謀之出眾顯露無疑。

因此,在鄭和七下西洋時,雖然沿途眾國都知道他是行走的寶庫,但卻連打劫他的想法都不敢有,就更不用說有所動作了。


史海鉤沉


鄭和下西洋不怕被打劫嗎?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兒意思。別說,老鄭還真不怕打劫!正所謂“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更何況鄭和帶出去的可不是幾把菜刀,而是一支滿編滿員的軍隊,而且還配備了彼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熱兵器——火炮!

鄭和下西洋的人員配置

鄭和下西洋被一些人說成是去“尋找建文帝”,不可否認明成祖朱棣或許有這樣的想法,但這肯定不是鄭和的“主業”。說白了,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去宣揚國威的!既然是宣揚國威,光靠銀子是肯定不行了,再富有的國家,沒有硬核實力也只能是“被欺負”……晚清時期清王朝不富有嗎?很長一段時期內,清王朝的GDP仍然是全球第一的,可結果又如何呢?

為了彰顯天朝上國的盛世繁華,鄭和下西洋時不僅帶上了金銀、絲綢、瓷器、茶葉,而且帶上了一支滿編滿員的強悍軍隊!據史料記載,某次鄭和下西洋帶去了三萬多人,其中有兩萬人都是在職的軍人。換言之,鄭和帶出去的絕大多數都是軍隊和軍隊的後勤人員,根本不是普通官員或者民眾。更重要的是,鄭和的船隊還帶上了彼時的“大殺器”——火炮!當然,還包括明王朝軍隊常規配備的其他一些輕火器。

在那個以冷兵器為主、海盜數量鮮超百人的時代,鄭和這兩萬多人足以讓沿途所有海盜望風而逃、退避三舍了!即便是沿途一些小國的“國家軍隊”,也很難與裝備精良的兩萬多明軍對抗。因此,“財大氣粗”的鄭和七下西洋一直都是“橫著走”,從來都不躲躲藏藏,根本不怕有人膽敢來打劫。就算有“不怕死”的來打劫,也叫他有來無回……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與歐洲大航海時期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歐洲人大航海說白了就是去“打劫”的,掠奪所到之處的資源、物產,甚至還綁架當地土著作為奴隸!加之語言不通,歐洲航海者所經之處,最初幾乎都遭到過當地土著的激烈抵抗。

鄭和不同,他的對途徑地區並沒有領土、資源要求。說白了,鄭和不是去“打劫”的,而是去“撒錢”的!鄭和下西洋要的是彰顯明王朝天朝上國的國威,就連朝貢貿易都是順帶著做做而已,早年間花出去的銀子甚至要比賺回來的銀子多的多……而且,做足了準備的鄭和還隨船帶上了不少精通外語的通事(翻譯),雖不說都可以無障礙交流,但表達基本的善意還不成問題。

沿途各國的人也不是傻子,誰是來送錢的、誰是來“打劫”的還是分得清的。因此,鄭和七下西洋沿途基本沒有遭到所到之處過於激烈的對抗。後來所到之處有不少小國的國王、貴族還跟隨船隊來到了明王朝,名曰“朝貢”,說白了就是來“摟錢”的。傍上明王朝這個“四處撒錢的大款”,沿途各國誰還來打劫鄭和的船隊?搶來的還沒鄭和給的多,誰願意去費那個事兒?

還真有“不怕死”、來打劫的

雖然鄭和七下西洋並沒有遭到沿途各國太多的武力對抗,但“不怕死”的還是有的,最著名的莫過於“錫蘭山國”(今斯里蘭卡附近)的國王亞烈苦奈兒了。這貨在打敗侄子奪取王位之後,所謂自信心也極度膨脹了。仗著手裡的五萬“大軍”,時常劫掠附近地區和過往的客商。

見“財大氣粗”的鄭和來了,這貨開始也摸不清鄭和的底細,向對待來往的客商一樣“獅子大張口”,鄭和見這貨要得不多便息事寧人,給點錢了事。可這貨在嚐到甜頭之後,心思卻變得更大了……在整個第三次下西洋經過“錫蘭山國”時,這貨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居然想要綁架鄭和以要挾並打劫的船隊!結果,劫沒打成,讓鄭和帶來的軍隊直接攻入了國都,這貨也成了鄭和的俘虜、被帶回了明王朝。還好鄭和不是歐洲的航海者,否則南亞的歷史恐怕都要就此改寫了。

因為出發點不同,明成祖要得是“四海臣服”、“以德服人”,所以亞烈苦奈兒雖然被鄭和帶回了明王朝,明成祖卻沒有把他怎麼樣,反而給予了必要的禮遇,最後還派人把他送回了“錫蘭山國”。據說這貨回到自己的國家時,王位已經被其他人給搶了,也算是“惡有惡報”吧。

綜上所述,鄭和下西洋和歐洲的大航海不同,他是去“撒錢”而不是像歐洲人一樣去“打劫”的。因此,“金錢開路”的鄭和七下西洋幾乎沒有遇到過於激烈的抗拒,反倒是“廣交朋友”、大大拓展了明王朝的“朝貢貿易”並著實地“秀了一把肌肉”!除了“錫蘭山國”的亞烈苦奈兒之外,鄭和船隊基本沒有與途徑地土著發生過大規模武力交鋒。至於海盜,恐怕還沒有那個能力挑戰鄭和滿編滿員的兩萬多軍隊!別說是海盜了,就算是後來歐洲大航海時期的那些個著名人物,恐怕也不夠鄭和這兩萬多人的軍隊塞牙縫的……


農民工歪說歷史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鄭和是在印度洋航行,明朝一度把勢力發展到這個區域。鄭和艦隊有2萬水軍,在當時這個區域是沒有對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