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張愛玲,她的作品被千萬人誦讀。她的故事,也被詞人寫進歌裡,被千萬人傳唱。透過隻言片語,讓我們更加清晰深刻的窺探到這位才女的萬般風情。

張愛玲,這位紅極一時的民國才女,她在文學上的造詣極負盛名,際遇卻是命途多舛。即便如此,她一直以來也是很多女性標榜和追逐的理想化身。無他,即使張愛玲揹負的一身沉重,也同樣被後世解讀成了她傳奇一生的橋段。

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如果說林徽因是人間的四月天,那麼一身冷傲風骨的張愛玲——她比煙花寂寞。華美和才情集於一身,但驕傲的她到頭來亦是難挽薄涼,胡蘭成評價她,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

“臨水照花”,該是一種特殊女人的特別狀態——孤傲、敏感、卓爾不群,但是卻逃不開心靈之籬柵。這樣的女人大都會用文字來跳舞,舞跳得過於高明,便沒有了舞伴來陪,只落得人在高處,靈魂總是寂寞。

但是,現代的填詞人對張愛玲卻是各抒己見,解讀出不一樣的風情。我大致梳理了華語音樂裡,有關張愛玲的歌曲,為大家呈現出一個歌詞世界中,千人千面的張愛玲。

《半生緣》是張愛玲一部重要的代表作,書中通過年輕人的婚姻的悲歡離合,揭示了社會和人性的方方面面。曼璐和曼楨這對姐妹花的際遇,一個由淳樸滑向罪惡,終至隕落,另一個則給我們展示了女性在社會上掙扎生存的艱難,都極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部作品多次搬上銀幕和舞臺,也被詞人寫進了歌裡,同名音樂作品就有幾首,黎明和黃磊都有演繹。

黎明——《半生緣》

這一段“靡靡之音”,也變得通透,實則是我們很多人沒有看到過的張愛玲的另一種風情。

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別來還無恙那年少輕狂卻讓歲月背叛,流轉的時光照一臉蒼涼再也來不及遺忘

兩個人鬧鬨一場一個人地老天荒,聚少離多的糾纏迷惘是唯一的答案

誰能夠想象眉毛那麼短天涯卻那麼長,離合中盪漾紅塵裡飛揚回頭已經趕不上”

黎明唱得這首《半生緣》是許鞍華執導的同名電影主題曲,林夕填詞,收錄在《林夕字傳》的專輯中。夕爺筆下的一段半生緣,和小說中、電影中展現的情節一樣壓抑、沉重。

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林夕很擅長揣測女性心理,他的筆法和張愛玲一樣,看似漫不經心的點撥幾句,卻直戳人心最痛處。“眉毛那麼短,天涯卻那麼長”寥寥數語便把人帶入悲境,空餘一腔燈火闌珊的彼岸,我以為你就是答案的悵惘。

再加上黎明富有深情的演繹,張愛玲的風情,幻化成了山海不可平的地老天荒。

黃磊——《半生緣》

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痴心的人,心痴幾分,是否今生只等一人。對著傷痕,醒在明滅晨昏

紅顏的人,顏紅幾分,能否青春只為一人。情已關門,愛在日夜沸騰

你我在天涯兩邊,思念纏繞著半生緣,越想忘卻越是活的真切

你我在愛恨兩邊,眷戀述說著半生緣,越是迷醉越是無路可退

愛如雪,一生負累,凍結在心中層層的悲,何年何月再續半緣

在北影畢業的黃磊,留校任教的同時接拍電影,順帶著出了他的第一張專輯,黃磊演唱的這首《半生緣》就收錄其中。

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當年的黃磊一身書生意氣還沒有褪去,灑脫淡然,不化妝便能上鏡飾演徐志摩。風輕雲淡的隨性,就能把張愛玲筆下的半生緣拿捏到位。他唱著“紅顏的人,顏紅幾分,能否青春只為一人”,這個稜角鮮明的俊朗少年,如今也成了圓潤潤的中年人。

黃磊歌裡的張愛玲,就像青春一夢,如果在夢裡都不能海枯石爛,那世上還有什麼會永垂不朽。轉眼醒來,羈絆太多,就再也回不去了。

陳奕迅 ——《紅玫瑰》與《白玫瑰》

陳奕迅唱的這兩首歌,由李焯雄填詞,梁翹柏作曲,一曲兩詞,國語、粵語不同意境,還原了張愛玲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神髓。

張愛玲在書中寫道: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紅玫瑰的騷動與白玫瑰的矜貴,一個是熱烈的情婦,另一個則是溫柔的妻,兩相角力,如同配樂裡纏綿悱惻的鋼琴和提琴,敲擊在男人的心間,紅玫瑰還是白玫瑰?這是一個終極難題。

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不管你做了何種選擇,我們來看看歌詞的最後,兩支玫瑰的歸宿吧

紅玫瑰——握在手中,卻流失於指縫,再落空

白玫瑰——前事作廢,當愛已經流逝,

情愛裡——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但是這一切的一切,終究還是掩於歲月。

就像張愛玲書中寫得那樣,男人經歷了幾番花開花落,不管是紅玫瑰的烈豔芬芳,還是白玫瑰的靜如止水,歲月流逝,他還是要在淚光中逼近現實,迴歸本真。

張愛玲在創作《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時候,剛剛經歷了和胡蘭成失敗的婚姻,我們也能影影綽綽的解讀出,這兩支玫瑰中她的身形。

一般人可能會將白玫瑰輕易的代指到張愛玲身上,其實不然,紅玫瑰也有她的縮影,否則張愛玲也不會在現實中毫不介意胡蘭成有婦之夫的身份,一心一意的與他痴痴眷戀。紅玫瑰的悸動,也曾在她心中暗湧。

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一紙婚約之後,胡蘭成喜新厭舊的風流習性不改,張愛玲骨子裡的冷傲是禁不住男人這般不忠的,白玫瑰的心之所向便是正統愛情觀念,性烈如焚的她解除婚約,與前夫老死不相往來。

由此可見,在張愛玲身上,她既熱烈大膽的追求愛情,又優雅而敏感的堅守婚姻。

紅玫瑰和白玫瑰,這兩種風情,都曾是她的照影。

林憶蓮——《玫瑰香》

1994年關錦鵬導演把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搬上銀幕, 林憶蓮唱的這首《玫瑰香》作為電影主題曲,收錄在原聲大碟中。

電影中的配樂由臺灣音樂人小蟲操刀製作,獨具匠心,呼應了電影劇情的脈搏,斬獲了當年金馬獎的最佳原創音樂。

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李焯雄給陳奕迅填的《紅玫瑰》和《白玫瑰》是站在男子的角度描述對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感情,而小蟲寫的這首《玫瑰香》則是站在女子的角度寫出玫瑰的無奈,或許更加符合張愛玲當年的心境吧。

花有情才香,愛過了會再想。魚嗜水之歡,不清楚誰能夠原諒。幸福也受傷,快樂也叫人盲。喪盡了天良,滿足了慾望。玫瑰香,夜未央。心裡想的人不一樣。

既是古典悲歌,又充滿了烈焰紅唇。歌詞中的一句“喪盡了天良,滿足了慾望”,叩問天下人,貪婪的愛到底是有罪還是無罪?林憶蓮沒有回答,但她用”中國卡門”的意象,解讀紅白玫瑰的多情與多刺。

在冷冽與溫度之中,在絕望與救贖之中,展現精緻美麗和墮落頹唐,旗袍紅唇在哼唱中撩動心絃,給你一個寂靜得,深邃不見底的,黑夜的夢。

如果張愛玲在世,聽到天后林憶蓮的演繹,也會食髓知味,對她大加讚賞。歌聲裡,一個婉轉低迴性感的民國女子形象就躍然眼前了,此間風情,又有誰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