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丨疫情将引发粮食危机?我们要“囤粮”吗?


近日,网上多处有声音号召网友"空下来去超市买点米,囤三个月的量"。所谓原因是,传闻疫情可能引发全球的粮食危机。不少网友证实自己所在的超市和粮油市场都有民众囤货。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警告,因为新型肺炎疫情,全球粮食供应链也许会在4—5月中断。


行业热点丨疫情将引发粮食危机?我们要“囤粮”吗?

那中国是否将面临粮食危机?

在4月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对粮食问题作出回应。

行业热点丨疫情将引发粮食危机?我们要“囤粮”吗?

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如何?

粮食产量。这些年我们国家粮食连年丰收,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人均粮食占有量。2010年以来,我们国家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粮食库存量。目前我们国家粮食库存是充足的,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我国谷物进口量。我们国家谷物年度进口数量不大,去年净进口1468万吨,相当于不到300亿斤,仅占我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我们进口的主要是强筋弱筋小麦、泰国大米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总体看,我国粮食是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前一阶段国内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市场上的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都是货足价稳,老百姓家里都是米面无忧,现在更没有必要去抢购囤积。我们说,粮食还是要吃新的好。

现在全球粮食形势都非常紧张,目前我们国家粮食形势如何?粮食生产能不能稳住?

今年,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超常规措施来稳住粮食生产,有些措施是多年少有的。一是春耕生产的关键节点,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及时下发了《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指导各地分区分级恢复农业生产秩序,确保不误农时春耕备耕,稳住春播粮食面积。二是在春播大面积展开前,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及时将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下达各省人民政府,把稳定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今年全年粮食面积的稳定。这也是多年少有的。

三是在农民选种备肥的关键时候,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来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东北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这些资金规模总体是稳定的,而且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并提高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在当前国家财力相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政策能够保持稳定,有的还能有所增加,这也是非常不容易。

据我们调度和了解情况看,这些政策措施也见效了。今年粮食种植意向面积是稳中略增的,目前夏粮长势较好,丰收有基础,春播进展总体顺利,应该说,粮食生产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局。我们坚信,只要责任压得实、措施落到位,上下共同努力,是能够稳住今年粮食生产的,也有信心、有决心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刚才记者朋友提到了粮食抢购的问题,我回应一下。这里有四句话,粮食多年丰收,库存较为充裕;夏粮丰收有望,春播进展顺利;口粮完全自给,国际影响有限;米面随买随有,不必囤积抢购。


行业热点丨疫情将引发粮食危机?我们要“囤粮”吗?


在粮食应急保障方面有什么应对措施?

从此次应对新冠疫情看,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做到了"四个有",即保障体系有支撑、市场波动有监测、应对变化有预案、保供稳市有责任。

第一个有,保障体系有支撑。我们构建了"三道防线":一是有充足的原粮储备;二是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能够满足10到15天的成品粮储备;三是我们布局建设一批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储运企业。这里有一组数据向各位记者通报一下,目前全国共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601个,应急加工企业5388家,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454家。

第二个有,市场波动有监测。我国建立起两级监测体系,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072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206个,覆盖了重点地区、重点品种,能够密切跟踪粮食供求变化和价格动态。

第三个有,应对变化有预案。我们建立了从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

第四个有,保供稳市有责任。我国已建立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强化统筹调度,要求各地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各负其责、守土尽责。

中央和地方的储备粮情况如何?老百姓有必要采购和囤积粮食吗?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粮食库存的构成情况,主要分三大类:第一,政府储备。第二,政策性库存。第三,企业商品库存。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存粮,这部分通常不统计在库存范围内。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这是我们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压舱石"。比如说,地方储备粮就是按照能够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平衡区4.5个月市场供应量建立的。政策性库存是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形成的库存,这部分库存数量相当可观,常年在市场公开拍卖。企业商品库存是指企业为了经营周转需要建立的自有库存。目前入统企业有4万多家,这部分库存规模数量也不小。近年来,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目前稻谷、小麦的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不少城市的成品粮,也就是面粉、大米,市场供应能力都在30天以上。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强市场粮源调度,有序组织拍卖政策性粮源,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目前为止,没有动用过中央储备粮,除了个别市县,绝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

疫情期间粮油企业的生产情况如何?目前粮食供应是否能够满足需求?

疫情期间,我们加强了对全国粮油市场的调度支持,及时组织投放政策性粮食,保障生产原料,各省粮食部门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的复工复产问题,各地粮食应急企业在应对疫情防控期间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主动担当作为,第一时间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全国应急加工企业5388家,其中已经复工4750家,复工率88.2%;复工企业的小麦和稻谷的加工能力每天96.2万吨,折合19.2亿斤,按照每天一人一斤粮计算,仅这些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每天的加工能力,就够全国14亿人吃一天多。所以充足的原粮储备,适度的成品粮储备,再加之强大的应急企业加工能力,能够确保应对疫情期间粮食供应满足需要。

目前我国粮食结构如何?今年的粮食结构调整是如何考虑的?

从粮食结构上看,重点是保口粮。目前,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的面积基本稳定在8亿亩。现在我国14亿人口,算下来2个人有一亩以上的口粮田,一亩地平均产量800斤,现在人均口粮消费150公斤,这样算下来口粮生产是有保障的。从品种产需上看,品种上看几大品种,小麦是产需平衡有余,稻谷是产大于需。玉米前几年库存比较高,经过连续几年的调整,目前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产需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大豆产需缺口较大,近几年面积持续增加,去年恢复到历史上较高水平,恢复到1.4亿亩,这是2005年以后的较高水平,但是还需要进口来弥补国内的缺口。今年的粮食生产"稳"字当头,核心是稳定粮食面积,结构调整就是在粮食内部的品种结构进行优化,不减少粮食面积。稻谷、小麦这两大品种,刚才说的8亿亩,今年要继续保持稳定,而且扩大双季稻,稳定玉米。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优品质结构,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高蛋白大豆,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结构调整当中,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就是轮作休耕。今年要继续开展轮作休耕,但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今年扩大轮作、减少休耕,轮作继续以种植粮食为主,休耕有一部分是减少了,有一部分还在休,主要在地下水超采区继续实施,华北地下水漏斗区还要继续休耕。

行业热点丨疫情将引发粮食危机?我们要“囤粮”吗?

有媒体分析国际粮价上涨会传导到国内,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国际粮食价格确实有所上涨,粮食安全现在又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冷静理性看待。据了解,当前世界粮食供给是充足的,2019/2020年度世界粮食(不包含大豆)供给量为34.7亿吨,总需求量为26.7亿吨,期末库存近8亿吨,库存消费比近30%,从全球供应总量来看,不存在短缺问题。近期国际粮价上涨更多是疫情造成恐慌性消费的影响,前面我也讲过,我们国家谷物净进口量1468万吨,不到300亿斤,占我国谷物总消费量的2%左右,应该说很小。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十分有限,3月份以来,我国大米零售价每公斤6.6元,面粉零售价每公斤3.95元,价格保持稳定,市场供应平稳。最重要的是我国小麦、稻谷库存充足,一旦粮食市场出现波动,我们国家有充分的调控手段进行平抑,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影响。

今年的疫情会不会影响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进度?

前一段时间受交通运输限制、人员流动受限等因素影响,确实有部分地区农民售粮不是很方便。对此,有关部门在2月下旬采取措施,一是将东北地区粳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期限延长了一个月,延长到3月底。二是督促指导中储粮集团公司及时增设收购网点,满足农民售粮需要,发挥好政策托底作用。三是指导各地抓好市场化收购,加强为农服务,指导农民做好庭院储粮,防止发生霉粮坏粮事件。目前中晚稻旺季收购已经结束,共收购7743万吨,同比持平略增。玉米收购也接近尾声,累计收购8621万吨,农户手中的余粮大约还有一成,后期出现卖粮难的可能性不大,秋粮收购有望圆满收官。

再有不到两个月,夏粮就要上市了。为了及早谋划夏粮收购工作,前期我们进行了全面调度,从各地反映情况看,目前小麦政策性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主产区普遍高装满储,夏粮收购面临一定的仓容压力。为此,我们将督促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督促中储粮集团公司认真落实政策执行主体责任,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同时,还将多措并举,加快库存消化,及时腾仓并库,增加储粮设施,积极化解收储仓容矛盾,确保夏粮收购顺利进行。

春耕生产秩序恢复得怎么样?

从春季田间管理看,夏粮主产区正有力有序推进"奋战一百天夺夏粮丰收行动",加强分类管理,组织农民下田,浇水施肥、除草打药、防病治虫,这些田管措施落实得比较到位。加上土壤的墒情比较好,主产区夏粮的长势好于上年,也好于常年。专家分析,如果后期不出现极端天气,今年夏粮丰收有希望、有基础。从春播进度来看,各地抓住今年气温回升快的有利时机,还有降雨充沛的好时机,早动手早准备,不误农时地推进春耕备耕。截至4月3日,全国春播粮食1亿亩,进度过了一成,明显快于去年同期。农民讲"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播即将进入高峰,进度马上会快起来。从农资供应情况看,目前农资企业的复工率98%、复产率90%,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基层门店,就是农资经营门店的开业率也达到96%,农资下摆入户的比例80%,应该讲三句话:农资供应充足、运输基本畅通、价格总体稳定。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的农资还没有完全到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老百姓认为农资供应充足,已经订好了货,随用随送。另一方面,个别地方农资"最后一公里"的堵点仍然存在。农业农村部今年为应对疫情保春耕,专门成立了农资保供组,将继续做好农资保障工作,春耕不结束、热线电话不撤销、跟踪服务不松劲,切实解决春耕生产中农资供应存在的问题,确保春耕生产顺利开展,确保春耕农资能有保障。

「家中有米,心中不慌」

在韶关这片地,种出了一批优质大米!并形成了马坝油粘米和南雄丝苗米两大省内知名优质大米品牌。

马坝油粘米


行业热点丨疫情将引发粮食危机?我们要“囤粮”吗?


马坝油粘米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清代时曾作朝廷贡米的记载,有着400多年栽培历史。以其米粒细长、晶莹透明、香滑软熟而著称,因其主要产地在曲江马坝而得名"马坝油粘"。2004年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广东省名特优新产品。

南雄丝苗米


行业热点丨疫情将引发粮食危机?我们要“囤粮”吗?


南雄丝苗米选用优质稻生产基地种植的美香粘为原料精心加工而成。它米粒完整细长,油光透亮,富含大米蛋白及多种氨基酸,且油脂含量高,蒸、煮后颗粒分明、饭香浓郁、粘而不黏、韧而不硬、美味爽口。

南雄市作为珠三角南迁后裔的"祖居故地",物华天宝,四季分明,富含钾、磷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的紫色土壤和烟稻轮作的独特耕种方式成就了与众不同的丝苗米。

2010年,南雄丝苗米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 2014年获"广东名米"荣誉称号。此外,2019年还获得了"广东省名牌产品",推选为"广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产"。消费者普遍认为南雄丝苗米营养丰富,绿色环保,美味可口,是米中佳品。

统筹:武哥


行业热点丨疫情将引发粮食危机?我们要“囤粮”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