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村道意外收穫“充國縣城”挖出古墓

修建村道意外收穫“充國縣城”挖出古墓

出土的墓磚上有蓮花寶鏡、門神、仕女圖畫等

今年2月中旬,閬中市天宮鎮寶珠寺村相繼發現7座古墓。經當地文物專家辨認,初步推斷這些古墓形成的年代為南北朝時期,距今約為1500年。

一個遠離鬧市,閬中市和南部縣兩地交界之地,為何會出土藏品如此精美的古墓?它的墓主是誰?這些墓所在歷史時段,當地有著怎樣的歷史事件和故事?

近日,記者赴天宮鎮,通過深入採訪試圖釐清古墓背後故事。

村民修建上山便道發現古磚

寶珠寺村,天宮鎮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記者驅車抵達天宮鎮時,經鎮幹部引導,很快聯繫上寶珠寺村監委會主任趙萬良。

當地古墓被發現後, 趙萬良第一時間得知此事, 並在隨後閬中市文物局專家前來考察期間全程陪同。

今年2月18日上午, 寶珠寺村七社通往傳子山頂的便道修建進行中。 挖掘機機手突然感到挖機頭被什麼東西卡了一下, 定睛一看, 原來是塊大石頭。 現場指揮的羅小強走攏看時,發現大石頭邊緣整齊,有人工雕鑿的痕跡,並非天然而成。因此急忙叫停挖掘。

遇到的這塊大石頭原是古磚,羅小強湊上前觀察發現,古磚上佈滿紋路。 為看清全部面貌, 他當即讓挖掘機手將此磚刨出。 聞訊上前的村民們這才發現,此磚塊頭很大,比現代磚大出好幾倍。

趙萬良得知消息, 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見此磚上圖案精美,他的直覺感到此為文物。 於是撥打110。隨即,警方將此消息轉告閬中市文物局。

當天中午,該局文物專家劉富立帶人來到現場。通過繼續勘查挖掘,一批墓磚從古墓中現身。重見天日的墓磚成梯形片狀,磚的左邊有凹槽右邊有凸柱,上下有不同的紋飾,整個磚身呈青灰色。讓人稱奇的是,每片墓磚重約10公斤。

修建村道意外收获“充国县城”挖出古墓

藎古墓勘查挖掘中 王波 攝

工地附近共發現7座南北朝古墓

緊接著,在此墓不遠處,人們再發現一古墓。 此處墓葬石料上,雕刻蓮花寶鏡、門神、侍女等圖案。這些圖案疏密有致,由於構圖嚴謹,刀法嫻熟,既有平刻也有鏤雕, 從而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雖然石頭已有風化,但保存相當完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據劉富立介紹,10天后,這條便道的工地上再發現5座古墓。 這些古墓古磚上的紋案既有如意紋, 也有鳥紋。“根據磚身的紋飾考證, 這些磚塊是南北朝時期的,距今約1500年。”劉富立說, 這批出土文物對研究閬中南北朝歷史和喪葬文化極有價值。寶珠寺村地處閬中、南部兩市縣交界。 這裡距天宮場約七八公里路, 距南部縣萬年場僅兩公里。 毗鄰西河的傳子山海拔高度不過500米。

趙萬良介紹,去年,該村以28戶貧困戶退出貧困為標誌, 一舉摘掉貧困的帽子,該村500餘畝柑橘和檸檬投產。 修建通往傳子山頂的便道, 七社村民們最大的心願, 就是在山頂發展柑橘產業。大家沒想到,修便道無意中發現了南北朝古墓。

寶珠寺村曾為充國縣置所地

在閬中史學界, 對寶珠寺村的關注大有人在,以《閬史索徵》作者、閬中文史學者李家駒為代表。近些年來,他相繼著書《閬史索徵》《閬史索徵·續》《閬中索徵·再續》。李家駒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寶珠寺村先後出土一批漢磚, 一些來自成都的藏家,專程來到寶珠寺村一帶, 當時,寶珠寺村一度出現特有的“漢磚現象”。

一個小小的鄉村村落,為何會出土大量的漢磚呢? 閬中文史界人士從當地塵封的歷史中找到答案:東漢時,這裡曾是“充國縣址”故地,也是三國時期重要人物譙周故鄉所在的縣城,城址有多處文化層暴露,漢代磚瓦殘片俯拾皆是。

2018年底,李家駒應邀為閬中市教體局申報一省上課題而撰寫《閬中市歷史文化概述》一文。 該文對閬中市歷史文化的走向作了梳理: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全國置十三部刺史,巴蜀統歸益州。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再析閬中縣南邊境地廣大地區設置巴郡充國縣。 到東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又將充國縣析分為巴郡南充國、西充國。李家駒說,充國縣置所寶珠寺村,時間雖然不是很長,但作為縣置所地,聚集達官貴人當在情理之中。 這些人逝世後, 墓穴用漢磚砌壘應該屬於平常事。 (特約記者 李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