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正確的“說”法,孩子才會更“聽”話

世界上的每一種關係,都需要不斷地經營和完善。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更是幸福家庭最重要元素之一。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則是和諧親子關係的重中之重。


有沒有覺得,現在的孩子反駁父母的能力越來越強,做父母的經常說不過孩子了?


這是當然的了,因為現在的孩子知識面更廣、閱讀量更大,做父母的自然說不過孩子。所以,父母才更需要學習如何讓孩子更“聽”話。


掌握正確的“說”法,孩子才會更“聽”話


愛是教育的起點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從愛出發,繼而延伸到耐心,責任心,長遠心……


育兒育己,育兒育心。愛心是慈悲,教育是喚醒,愛和智慧共運,才能逐漸構建孩子完美的人格。


我們為什麼要陪伴孩子,不就是希望將來孩子長大了可以自立自強?所以,不要吝惜自己的愛,多多地傾注給孩子吧。


曾有父母找到我,說:“我很愛孩子,但是親子關係僵硬、緊張,甚至崩潰……”


愛,是教育的潤滑劑,但光有愛的心還不夠,須知“愛之不以道,適足以害之。”


父母的操控欲太強,孩子容易逆反;父母的操控欲太弱,可能就無法建立孩子的規矩意識。


父母不光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愛,也有責任管教好孩子。但所有的管教,都應該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


掌握正確的“說”法,孩子才會更“聽”話


當孩子不可愛的時候,正是他最需要你的時候


1.正確理解孩子的情緒


我們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個體,絕對不能把我們的情緒狀態和想法,想當然地套用在孩子身上。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所有的情緒狀態都應該被接納,當然,某些過激行為也必須受到限制。


孩子的情緒和他們的行為有著直接的聯繫,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孩子有不好的感受,自然就會有不好的行為。


怎樣讓孩子有好的感受?那就是要接受他們的感受。只有當孩子的情緒被父母接納了,父母才能開始集中精力去改變自己的情緒並給予孩子正確的回應。


而現在很多的父母卻常常不認同孩子的感受,總是說“你並不是那樣覺得。”“你是因為累了,才這樣說。”“你沒必要這麼難過”這些,其實都是在拒絕孩子的情緒。


包括父母不搭理、不回應,其實也是在拒絕孩子的情緒。


掌握正確的“說”法,孩子才會更“聽”話


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否定時,就會感到困惑、生氣和憤怒。這都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逐漸地,孩子的感知力就會下降。


2.妥善處理孩子情緒——正確的對話方式


好的關係從好的溝通開始,溝通是經營和完善良好親子關係的良藥。


父母要全神貫注的傾聽孩子的訴說。


不時用“哦!……”“嗯……”“這樣啊……”諸如此類簡單的話語,積極地回應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


用預想、展望未來的方式去“實現”他們的願望。學習已經那麼苦了,如果條件允許,就可以多給孩子一些快樂。


與孩子產生共情,試著瞭解對方的感受。正如歌詞裡唱的“悲傷著你的悲傷,快樂著你的快樂”。


掌握正確的“說”法,孩子才會更“聽”話


我們永遠都要明白,比語言的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心態。如果我們的心沒有和孩子相通,就不可能產生共情,無論我們說什麼,我們在孩子眼裡都可能是虛偽的、不可依靠的。


這會激起孩子強硬的、逆反的對抗心理,從而導致在不良情緒中結束對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自閉,抑鬱,甚至人際溝通障礙,嚴重影響他們當下的學習生活,也會影響到未來長遠的人生。


只有我們真正與孩子有共情,才會打動孩子的內心。


3.需要避開——可能把天聊“死”的情形


孩子表達強烈感受時,如果父母反應冷淡,或者不應,都是不接受孩子情緒狀態。


但也反應過度,過分同情。當孩子受到傷害或者有負能量的時候,難免會發洩情緒,父母絕對不能附和,而是要鼓勵孩子。


掌握正確的“說”法,孩子才會更“聽”話

好的回應,不能只講空泛大道理,而給不出具體建議。


相應的,也不能過多重複孩子說過的話,不停地過多地給出建議,所謂過猶不及。


從孩子那瞭解情況時,不能單刀直入地提問,那樣會傷害孩子自尊。


責備孩子不可過度,也不要偏袒矛盾的另一方。比如“你要讓著小朋友”“你怎麼能打同學呢?”


千萬不要附和孩子對自己或他人的負面評價。比較好的方法是喚起孩子對他人的感恩之心,引導孩子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做錯的地方。


切忌連環責問或者強硬否定,那樣對孩子傷害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