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權究竟是大一統政權,還是局部統一政權?

清風渡1556


明朝是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水分很大,因為明朝並沒有完全繼承元朝的大一統。


相比於唐朝

之後割據的局面,元朝可謂是重新締造了一個大一統。因為唐朝衰落之後,原來唐朝的正統基本上被遼和收拾傳統漢地的北宋瓜分,當然還包括後來的西夏,因為契丹和党項都屬於唐朝的加盟者。而之後女真興起,金太祖阿骨打建立的大金滅亡了契丹的大遼,從而繼承了大遼的正統,之後金太宗吳乞買又滅亡了北宋,將北宋的政通又納入囊中,而南宋小朝廷呢?則向大金稱臣。所以南宋南渡之後已經沒有正統可言,雖然南宋一直強調自己才是正統。
所以你可以這樣理解,唐朝的正統被遼宋西夏一分為三,之後大金國滅遼吞宋之後又把唐朝的正統分為兩份。蒙古興起後,大元不僅獲得了唐朝全部的正統,還通過開疆拓土的戰爭重新締造了大一統。

因為大元除了本族興起的漠北之外,還將唐朝未能征服的雲南、青藏高原以及回鶻(今天新疆東部的畏吾兒)一併帶入了大一統當中。所以元朝重新締造了古典時代的大一統,也正因如此朱元璋宣佈明朝繼承元朝的正統。
但是明朝並沒有完全繼承元朝的大一統,雖然其正統地位不容置疑。從疆域來看,明朝並沒有完全繼承大元的疆域,因為北元解體之後明朝沒能及時填補元朝留下的權力真空,很多邊疆區都成為無主之地。在東北、西南、西北以及北方四個方向上,明朝除了實際控制遼東以及雲南之外,很多地區只是封貢形式。

封貢並不是實際控制,因為實際控制必須要滿足中央派遣的流官、駐軍以及核查人口、發行貨幣、徵稅等行政活動。而封貢只是停留再冊封土官、進貢封賞的形式,而且封貢關係的狀態極為脆弱,因為明朝沒少和與其存在封貢關係的少數民族發生軍事衝突。

所以,明朝並沒有完全繼承元朝的大一統。而另一個方面,由於明朝小農經濟加強,明朝在意識形態上也極為保守、封閉,你也可以理解為別人明朝沒有進取精神。
反而清朝的興起恢復了元朝的大一統,因為除了其本身起家的東北地區之外,清朝將明朝的關內地區、黑龍江流域、蒙古地區、臺灣、青藏高原以及新疆納入了帝國的版圖,並實現了實際控制。換言之,清朝在元朝的基礎上,也締造了一個新的大一統。

而且,清朝恢復並締造大一統的同時,也奠定了現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雛形。而且如果不是清朝的開疆拓土,中國很難應對近代西方近代化浪潮得衝擊,很有可能會因此而四分五裂。
所以,大清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可謂是居功至偉。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我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朝開始,大一統的思想就深入人心,由於秦朝是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所以大一統的標準基本上也是以是否包括秦朝國土來判定的。那麼秦朝統一後國土都包含哪些地方呢?秦朝全盛時疆域面積達到了340萬平方公里左右,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放到今天也就是東起遼寧省,西抵甘肅省,南據廣西,北臨長城,按照這個標準我國有很多王朝都是大一統王朝。

比如劉邦打敗項羽後建立的漢朝,不僅統一了原來秦朝的領土,還在秦朝領土的基礎上東面吞併朝鮮,南面佔領海南島,西面吞併西域,將適合居住的地方基本上都佔了,國土面積擴張了近一倍,達到了609萬平方公里土地。除了漢朝是大一統王朝外,同樣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隋朝也是大一統王朝,隨後的唐朝更是在隋朝的基礎上重新統治西域,還滅了東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等,使得中央王朝的統治第一次延伸到漠北。唐朝的領土面積更是達到了1237萬平方公里,僅次於後來的元朝和清朝。

說起元朝,這是個很有爭議的朝代。有人認為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亡國了,元朝是侵略者建立的王朝,也有的人認為元朝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部分,畢竟蒙古黃金家族起源於今天的內蒙古,其後人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也該算是中國的王朝。不管怎麼說,蒙古帝國以及後來從中分裂出來的元朝滅掉了西夏、金國、西遼、南宋等國,征服了吐蕃、大理、朝鮮,第一次將青藏高原納入中原王朝統治。可以說元朝是一個空前的大一統王朝,其統治面積也是中國曆朝歷代之最,達到了1372萬平方公里。

而繼承元朝大統的明朝地位就有些尷尬了,首先朱元璋是在南京稱帝並建立明朝的,起初明朝只佔據南方,後來明朝北伐趕走了蒙古人,可元朝並沒有滅亡,蒙古勢力只是回到了草原上,元朝還在,因此史學家也將北逃的蒙古政權成為“北元”。蒙古勢力一直與明朝針鋒相對,雖然在明朝中後期蒙古已經分裂成了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三部分,但蒙古的勢力一直很強盛,不僅控制著蒙古高原和西域,後來還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和碩特汗國。可以說元朝政權和明朝政權長期都同時存在著。

明朝既沒有完全消滅元朝,對於原屬於元朝的其他地區的統治也不穩固,甚至沒有有效的控制。比如青藏高原地區,明朝只是名義上冊封一些僧官,對於當地究竟是什麼情況是不清楚的。黑龍江流域的奴兒干都司也僅僅存在了20年,到了明中後期崛起於東北的女真族就不斷與明朝為敵。雖然明朝巔峰時期國土面積也達到了997萬平方公里,但這巔峰時期實在是過於短暫,只有二十年,隨後國土面積就不斷縮小,到了明末明朝只有350萬平方公里國土了。

縱觀歷史,與明朝局勢差不多的就是北宋了,同樣周邊有諸多政權,同樣只佔據漢地,不過明朝的統治區域是比北宋多了遼東、雲南、甘肅和寧夏的。與北宋同時期的政權有西夏、遼、大理、吐蕃等,與明朝爭雄的政權有蒙古、女真、吐蕃等。而北宋深究起來不能算大一統王朝,畢竟北宋沒有幽雲十六州,也沒有佔據遼東。不過明朝卻將脫離漢族統治近四百年的幽雲十六州收復了,並維持遼東的統治到明末,可以說直到明末明朝的疆域都與當時的秦朝差不多,所以明朝是可以算是大一統王朝的。

大一統王朝首先得是中原王朝,雖然元朝沒有被完全消滅,但蒙古人退出中原的時候元朝作為中原政權已經滅亡了,史書記載該以明朝為新紀元,同樣的不管明末國土有多小,同時期有多少政權存在,只要明朝還佔據中原,還佔據漢地十三省,那明朝依舊是個大一統王朝。


風塵講歷史


明朝是大一統政權。明太祖掃蕩群雄、北驅元裔,明成祖時期,南平交趾,收復貴州,建布政使司,在遼東邊牆外的女真諸部,懷柔遠人,建立奴爾幹都司,設衛所,羈縻制度,西藏為烏斯藏都司,明代長城從甘肅至遼東,幅員遼闊。

明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朱棣時定都北京。明朝的版圖比西漢時期要大,形成的以漢地核心區為主,邊疆都司衛所的大一統王朝。在痛失幾百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明朝所收復。

明朝的邊地區劃較為複雜,明朝的九邊建置,東起遼東,西迄酒泉,遼東、宣化、大同、榆林、寧夏、順天、甘肅、陝西、山西,九邊設置,邊關將士不下數十萬,這是明朝的北部實際控制的疆域。我們今天所見的長城,都是明朝時期所修建的。遼東建有邊牆,從山海關至開原,然後向東南方向,至鴨綠江入口。

明朝的版圖是繼承了元朝大一統版圖,明朝的布政使司是從元朝的行省演變而來,通俗的講形成了兩京十三省,明朝在邊疆地區的都司,衛,所制度,對烏斯藏都司、東北的奴爾幹都司地區,算是納入版圖,除現在的新疆、內外蒙古地區,基本上形成了大一統的政權。當然,一個朝代的疆域也是隨著實力不斷變遷,到明朝後期,女真崛起,東北失控,遼東丟失,退于山海關一線,努爾哈赤也屬於明朝建州衛指揮使,龍虎大將軍,接受明朝的冊封。大明是大一統政權!


黑土邊疆


明朝對東北和庫頁島的統治

東北一直是明朝國土,統治以設立都司來統治,都司是一個軍事部門,各個地方上都有都司部門,也就是說明朝對東北的統治就像國內其他地方一樣劃歸中央管轄而不是採取自治的方法。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即北京),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東北,負隅頑抗的故元殘餘勢力,一方面派黃儔等人前往遼東,“詔諭遼陽諸處官民帥眾歸附”[69];另一方面派兵從山東渡海,向遼東進軍,迫使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70]。朱元璋為了向北推進,在 “慎固邊防,翼衛王室”[71]的思想指導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北方和東北,如封燕王於北平、封韓王於開原、封寧王於喀喇沁、封遼王於廣寧,其目的是 “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72]。當時故元太尉納哈出佔據金山(即吉林省農安縣)一帶,與遼東高家奴、哈喇張、也速之等故元殘餘勢力,“彼此相依,互為聲援”[73],企圖繼續頑抗。明朝要統一東北,就必須消滅東北境內的“故元遺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馮勝、傅友德率領明軍進攻金山,納哈出兵敗投降,其他“故元遺兵”也紛紛歸降,元朝在東北地區的殘餘勢力被肅清。

洪武年間,明在東北的勢力最遠只達到松花江、牡丹江及牙蘭河一帶。永樂時,明遷都北京以後,把戰略重點轉向北方,除了徵撫蒙古外,更加強對女真地區的經營。永樂帝十分注意調查研究女真的情況,親自找女真人詢問地方風俗人情[74]。早在永樂元年(1403年),就派遣邢樞等人,“往諭奴兒干吉列迷諸部落招撫之”[75]。永樂二年(1404年),又派遣遼東千戶王可仁前往豆滿江等地,安撫建州女真[76]。明王朝採取安撫政策,收到很好效果,“東北至奴兒干,涉海有吉列迷諸種部落,東鄰建州、海西、野人女直,……永樂初,相率來歸”[77],“悉境歸附”[78]。明朝政府在這裡“因其地分設衛、所”[79]。於是設置奴兒干衛,以把刺答哈、阿刺孫等四人為指揮同知,古臚寺等為千戶所鎮撫,隨後設立了一百多個衛所。永樂七年(1409年),奴兒干衛地方官員忽刺冬奴等人來朝,奏稱奴兒干“其地衝要,宜立元帥府。”明廷接受了這個建議,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任命內地官員康旺為都指揮同知,王肇舟為都指揮僉事[80]。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派遣太監亦失哈、都指揮同知康旺等,“率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前往該地“開設奴兒干都司” [81],專管衛所事務。奴兒干都司管轄地區,“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干北海”[82]。根據《明實錄》記載統計,從永樂初到嘉靖時,前後在上述地區共設立三百七十個衛,二十個所[83]。今天,明代設置的衛所早已廢圮,但是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朝官員在奴兒干都司治所,修建永寧寺時刻的石碑《永寧寺記》,以及宣德八年(1433年)重修永寧寺時又刻的《重建永寧寺記》石碑,詳細記載了奴兒干都司和衛所的情況,為我們提供了我國東北疆域的歷史見證。另外還有《昭勇將軍崔源墓誌》記載,“宣德元年同太監亦信下奴兒干等處招諭,……正統元年,奉敕撫安忽(刺)溫野人”[84],以及《明威將軍宋國忠墓誌銘》記載,宋國忠的高祖宋卜花,曾在明初奉命招諭奴兒干的事蹟[85]。這兩塊墓誌反映的事實和永寧寺兩塊石碑記載是完全一致的,有力說明明代在奴兒干設官建置,這裡是我國疆域的一部分。

“衛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設置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它和內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所謂“撫綏屬部”[86],“看守地方”[87]。“衛所”官員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採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88]的政策。他們的官職是世襲的,父死子繼、父老子替都必須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晉升官爵、更換敕書(委任狀)、增加賞賜等,則要呈報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動,否則要受到處罰。明朝授給奴兒干都司屬下衛所的官印,不斷有所發現,如有《毛憐衛指揮使司之印》[89]、《木答裡山衛指揮使司印》[90]、《禾屯吉衛指揮使司印》[91]、《囊哈兒衛指揮使司印》[92]、《塔山左衛之印》[93],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東北地區設置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管理最好的歷史物證。

中國是最早對庫頁島行使主權的國家:

明朝軍隊於1411年遠征庫頁島,向當地土著頒發印綬,並於黑龍江口的南北地區和庫頁島設立四座衛,即奴兒干衛、兀的河衛、囊哈兒衛、波羅河衛。(來源:中國長城網)

[附]日人鳥居龍藏也到此地考察過,發現了奴兒干都司遺址展明代瓷器(見《奴兒干都司考》,《燕京學報》第三十四期)。

奴兒干都司設有都指揮,都指揮是康旺、僉事王肇州,二人原來都是遼東鎮東寧衛的人員。

都司下設有三百八十四衛,據黎敬文的《明代東北疆域考》(見《考古學報》1976年1期),目前已能指出的衛所有斡難河以東,嫩江以西,包括呼倫貝爾和黑龍江南北地區。當時在這個地區遊獵的大多靼部落,明代有時也混稱為“女真野人”或“野人”,這個地區設立的衛有十四衛所,即堅河衛、海剌兒千戶所、只兒蠻衛、斡難河衛、古賁河千戶所(古賁河衛)、卜魯丹河衛、木河衛、塔哈衛、木裡吉衛、阿倫衛、阿真同真衛、額克衛、出萬山衛。

從精奇里江到黑龍江與松花江交匯地方有有五座衛(在黑龍江東北岸),即脫木河衛、土魯亭山衛、阿剌山衛、古裡河衛、脫木衛。

黑龍江以東直到黑、松兩江匯合處,計有九衛,其中七衛在黑龍江以北,二衛在黑龍江以南。即可令河衛、木魯罕衛、哈剌察衛、蜀河衛、兀剌衛、弗河衛、扎肥河衛、考郎兀衛。

烏蘇里江和黑龍江交匯處到黑龍江口,包括烏第河和庫頁島(明稱苦夷)在內的地區,以庫烏河為中心(今蘇聯哈巴羅夫斯克,亦稱伯力的附近區域),設立九衛,即乞勒尼衛、忽魯木衛、喜申衛、古魯衛、亦幾古裡衛、撒兒呼衛、鎮真河衛、蓋平衛、哈兒分衛。

黑龍江北岸格林河支流設立五衛,即葛林衛、忽石門衛、卜魯兀衛、福山衛、弗山衛。亨滾河是黑龍北岸的一大支流,這裡設立了七座衛所,即欽真河衛、敷答河千產所、者屯衛、滿涇衛、依木河衛、朵幾必河衛。



西湖邊的耕田人


只要統一了傳統漢地包括遼東的漢族王朝,都是大一統王朝,不能狹隘的認為什麼新疆西藏蒙古這些不拿下就不是!古代漢人屬於農耕民族守不住北方的蠻荒之地,拿下也是短暫性的,除非殺光胡人,但是殺光了又會有新的遊牧民族遷移過來!傳統漢地和遼東是戰國七雄的傳統地盤必須拿下,就連楊廣和李世民也不能容忍遼東被高句麗佔有,必須奪回來,不然對不起祖宗!都會向秦漢看齊,還有新疆也是西漢拿下的那是叫西域都護府,從西漢到安史之亂都在中原王朝手裡,不是滿清命名的新的疆域,也屬於我們的祖產,那時候估計都沒有什麼維族,應該是從西亞遷過來的種族!


lovdy1


大一統的標準很簡單 ,看看“普天之下”有幾個皇帝就行了。明朝時期,儒家文明圈內只有朱家一個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