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臣庾亮一決策失誤,造成蘇峻之亂,也留下後世久傳不息一典故

太寧三年(公元325年),晉明帝去世後,晉成帝司馬衍即位為帝。這時司馬衍才5歲,因年幼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臨朝聽政。庾太后死後由王導與庾亮(庾文君兄)輔政,庾亮任中書令,實際上把握著朝中政事的決策權。王導因寬和而贏得眾心,庾亮嚴厲任法,因而大失人心。

權臣庾亮一決策失誤,造成蘇峻之亂,也留下後世久傳不息一典故

庾亮劇照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庾亮擔心會引起內亂,也為防備西部邊境的敵人侵犯,於是就派溫嶠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做官,加強邊境防務。溫嶠上任不久,庾亮就得到了歷陽太守蘇峻企圖謀反的報告。原來蘇峻早有叛亂之心,已經糾集了大量的亡命之徒,準備起兵謀反了。

庾亮利用手中權力,本想讓蘇峻離開歷陽,把他給騙到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做大司農,這樣便於更好地控制蘇峻。大臣們都勸說這辦法不合適,溫嶠也寫信給庾亮勸阻說這樣會加速蘇峻的叛亂,但庾亮自作聰明,一意孤行,不聽大家意見,執意要把蘇峻調入京都建康。

咸和三年(公元328年),預謀已久的蘇峻,在接到庾亮的調令後,果然看出朝廷對自己起了疑心,不但沒把庾亮的命令當回事,反而提前了造反起兵計劃,聯結一直對朝廷耿耿於懷的鎮西將軍祖約,以討伐庾亮為名,發兵進攻京都建康。

權臣庾亮一決策失誤,造成蘇峻之亂,也留下後世久傳不息一典故

蘇峻劇照

溫嶠得到蘇峻反叛的消息後,立即召集部下將士們開會,進行平叛動員,統一將士思想,爾後厲兵秣馬,準備從水路進入到建康,抗擊蘇峻、祖約叛軍的侵犯,以確保京都建康的安全。然而,庾亮卻對蘇峻、祖約叛軍估計不足,判斷上出現了重大失誤,他沒有同意溫嶠率兵回建康阻擊蘇峻叛亂之敵。

大戰在即,庾亮卻寫信給溫嶠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就是說,庾亮更加擔心西境之敵的入侵,西境的敵人要遠遠比蘇峻、祖約叛兵多得多,庾亮要求溫嶠要聽從自己的號令,必須要堅守原地,不能越過雷池到京都建康來。庾亮叫溫嶠“無過雷池一步”,在戰略上絕對是犯下了嚴重的錯誤,這讓蘇峻、祖約叛軍佔據了上風。

蘇峻、祖約叛軍的攻勢極其猛烈,在短短的時間內非常迅速地就逼近了京都建康。庾亮指揮守衛都城的晉軍迎戰,士兵無力抵抗,最終大敗,結果京都也隨即失陷。庾亮指揮的晉軍被打的所剩無幾,到最後弄得京都建康也丟了。

權臣庾亮一決策失誤,造成蘇峻之亂,也留下後世久傳不息一典故

溫嶠劇照

當初沒有聽信溫嶠的建議,而造成這樣的後果,庾亮心裡非常內疚,但沒有別的去處,只好去投奔溫嶠。溫嶠明知這次止亂失敗完全是庾亮的責任,但他並沒有責怪庾亮,而是請庾亮負責白石營壘的守衛,自己則加緊操練水軍,準備與蘇峻、祖約叛軍決一死戰。

蘇峻、祖約叛軍佔領建康後,並沒有停下來,而是迅速集結10000步兵,從四面包圍白石,拼命攻擊,大有一鼓作氣拿下白石營壘的氣勢。庾亮所指揮的隊伍只有2000多人,在蘇峻叛軍的猛烈圍攻下,很快就撐不住了。庾亮想到之前自己因決策失誤,才丟了京都,但溫嶠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還讓他守衛白石,這是對自己的信任。

於是,庾亮決定豁出去,也決不讓營壘失守。在這一戰中,庾亮身先士卒,奮不顧身,揮刀猛衝,英勇殺敵。晉軍士兵受到激勵,愈戰愈勇,終於殺退了叛軍的圍攻。庾亮見叛軍敗退,大喝一聲,率晉軍衝出營壘,緊緊追擊,斬殺數百名蘇峻、祖約叛軍士兵,獲得大勝,保衛了白石營壘。​白石營壘守衛戰的勝利,給最終平叛蘇峻、祖約叛軍爭取了時間,贏得了戰機。

權臣庾亮一決策失誤,造成蘇峻之亂,也留下後世久傳不息一典故

不敢越雷池一步所在地圖

​最後,庾亮、溫嶠等人終於殺掉蘇峻,咸和四年(329年)二月,蘇峻、祖約之亂正式完結,彌補了因“無過雷池一步”戰略錯誤而造成的巨大損失。​雷池,坐落在長江中下游北岸望江縣雷池鄉境內,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但讓後人能真正記住雷池的並不是因為這些,而是因了那句流傳千百年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這一經典的歷史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