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哲理詩二首

李白哲理詩二首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哲理詩二首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者因牽連永王李磷謀反案,被流放夜郎,他從四川赴貶地途中獲知了被赦的消息,驚喜交集,便創作出了這篇傳唱千古的名篇。這首詩的題眼在於“快意”二字,其字詞中洋溢著明朗的激情,體現了詩人豪爽不羈的性格。寫舟船之快,實是寫心情之暢快。全詩一氣呵成,毫無阻塞之感,痛快淋漓,第一句寫白帝城之高峻,彷彿城池是在彩雲中一樣,以舟船從高處順流而下的迅捷為“千里江陵一日還”作鋪墊。第二句以空間與時間的對比襯托出作者還家的興奮,第三、四句用兩岸的猿聲襯托行船之速,彷彿聲猶在耳,船行已過萬里之遙。詩人的心靈掙脫了羈絆,顧盼神飛,擺脫了困頓與煩擾。這種戰勝困難,甩下包袱的情感表達形式已經成為一種古今共同的人生體驗了。

李白哲理詩二首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這首詩以一輪明月為觸發點,月亮每天晚上從海面升起,白天在雲中落去,那麼它的家在何處?月中的白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搗藥,它是否會覺得疲倦?嫦娥一人孤零零地生活在月宮,她與何人為鄰?作者這些奇特的想象背後,其著眼點正在於“孤寂”二字。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可是卻離不開群體性生活。個體與群體,這對矛盾是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具體體現。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表現在自我意識與群體意識之間的對立和差異。李白作為盛唐最為偉大的詩人,他的孤獨與寂寞是可以想象的,所謂“孤芳自賞”“對影自憐”的歷史評價,實際上正是李白缺乏同道好友的不得已之舉。因此,李白只能將月亮視為自己的朋友,這個人格化的月亮投射了作者個人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對個體生存問題的哲學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