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為何能成功?這兩個因素至關重要

明太祖朱元璋通過一系列政治改革,把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但他還是不放心,總覺得這些將官畢竟不是朱家皇室的人,未必全靠得住。

為了朱明王朝能夠千秋萬代傳下去,他決定分封諸王,屏藩王室。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他先後三次把自己的親兒都封為親王。洪武十一年正式定都於南京之後,這時諸王子已逐漸長大成人,因此,從這一年開始,各親王就陸續被派到自己的封國去。明朝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為何能成功?這兩個因素至關重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極高,公侯大巨進見親王都要俯首拜謁,不得鈞禮。不過有一條限制,即諸王不得干預地方民政,王府之外,歸各級地方官吏治理,家王無權過問。諸王的惟一特權是軍事指揮權。

明朝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為何能成功?這兩個因素至關重要這條規定藩王雖無行政權,但封國很大,還握有軍權,其護衛“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萬九千人”,北邊防禦蒙古的幾個藩王,所統兵都遠遠超過萬人。

朱元璋大封藩王的時候,有一位叫葉居升的官員曾進諫說要儘早削減藩王的衛兵,限制藩王的疆域,可朱元璋哪裡聽得進去,竟然下令把進諫的大臣抓起來,囚死在獄中。自此,百官噤若寒蟬,再也沒人敢論封藩的事了。

封藩的弊端很快便暴露出來,明太祖剛剛去世,竟然禍起蕭牆,兒子燕王朱棣和皇太孫朱允炆起兵戈。這段歷史就叫“靖難之役”。

公元1398年,明太祖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皇帝。這時,弱君在朝,強藩在外,顯然潛伏著危機。明朝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為何能成功?這兩個因素至關重要輔臣齊泰、黃子澄等力主削藩,即削奪藩王的權勢,以鞏固中央集權。這本為長策,但這幾位書生輔臣十分迂闊,缺少處理現實政治問題的機變和才能,結果卻適得其反。

正所謂是“書生誤國”,建文帝用錯了人,這也是後來“靖難之役”之所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初時,燕王朱棣雖有異心,卻無反謀,且非常害怕,甚至裝瘋作癲,以避免皇帝的猜忌。後來建文皇帝依其輔臣之意接連處置了幾個藩王,或去其番號,或廢為庶人,或終身幽禁,或賜死。這樣,使其他藩王也都驚懼起來。明朝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為何能成功?這兩個因素至關重要當朝廷命令北平府的守臣逮捕燕王朱棣時,這守臣竟暗中向燕王通氣投誠。燕王遂藉機起兵南下,理由是朝中有難,奸臣當權,他要除奸平逆,扶助君王。故美其名曰:“靖難”。燕王兵稱“靖難軍”。

明朝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為何能成功?這兩個因素至關重要建文皇帝聞變,即派官兵拒敵,但又在詔令中說:“古人云: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今爾將土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勿使朕有殺叔之名。”正是這道詔令使燕王朱棣有了免死金牌,此後在多次戰役中,朱棣都能化險為夷,成功逃難。明朝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為何能成功?這兩個因素至關重要朱棣驍勇善戰,作戰指揮得當,具備豐富的軍事作戰才能,經過艱苦卓絕的四年戰爭,於1402年6月攻入南京,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帝寶座。
明朝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為何能成功?這兩個因素至關重要當燕軍攻入應天府時,宮中起了一場大火。燕王入城遍索建文帝而不可得,追問宮人,說已投火自焚。朱棣心中雖然將信將疑,還是聽從臣下建議,以王禮葬了從火中找出的屍骨,為了安定人心,使惠帝的支持者們絕望。

因而在朱棣跟建文帝相持的四年“靖難之役”中,建文帝犯下的用人之錯和“勿有殺叔之名”的詔令直接讓他把皇帝之位也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