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园前自理能力差,试试这3个方法,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很多家长在孩子入幼儿园前很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是否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饭,上洗手间等一系列的问题。因为这会影响孩子入园后的各种体验,同时也是很多幼儿园的入园标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帮助和引导孩子呢?其实作为技能的学习,是有很多相通性的。

孩子入园前自理能力差,试试这3个方法,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首先,要学会拆解目标。

当我们想完成一件事时,我们会有一个预期目标。但是如何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否拆解目标,就是把主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拆解得越细越好。

比如说我们学习游泳,有经验的教练在教授游泳时,不会让学员一上来就去学习完整的游泳动作。而是把这一整套的动作分解到手,脚,头部以及呼吸的分解动作。每一次有一个小目标,比如说先学会用脚打水,用手拨水,转头,换气,这样一个阶段完成一个小目标,综合起来才能更好更高效地掌握游泳这个动作。

孩子入园前自理能力差,试试这3个方法,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在孩子学习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穿衣服这一整个动作分解为,穿左边的袖子,穿右边的袖子和套头这三个动作。然后,先让孩子去学习其中一个相对来简单的动作,如穿左边的袖子,学会之后,再去练习穿右边的袖子,最后是套头动作的学习。

第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是美国一名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曾专研于不同领域的专家人物成功背后的学习方法,他研究发现,虽然这些专家身处不同领域,但是他们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都有相同的方法可循,他将这种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本质是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反复专注、有反馈的练习……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莫扎特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完美音高”(可以根据乐器的各种声音来辨别其音调)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后天练习的。但后来人们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其实在莫扎特莫扎特4岁时,他的父亲就已经开始教他学习各种乐器了,他的父亲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他的音乐才能,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所以,他的音乐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经过了大量反复的练习。

无独有偶,2014 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印证这一观点。他们对年龄为 2-6 岁的24 个孩子,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训练,目的就是教他们通过声音来辨别钢琴上弹奏的各种不同的和弦,也就是刚才莫扎特具备的“完美音高”。训练结束后,所有孩子都学会了这一技能。

任何关于技能的学习,都少不了刻意练习。因为只有不断的重复和反馈才能在大脑形成一个熟悉的回路,然后学习者才能够真正掌握这项技能,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远大的理想。

孩子入园前自理能力差,试试这3个方法,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第三,正强化。

正强化概念的提出来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提出了对教育心理学具有重要影响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他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机关的箱子中,当小白鼠无意中触动机关时,会掉落食物。小白鼠每次触动机关,都会掉落食物。 结果就是小白鼠就会自发地去触动按钮。斯金纳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的概念,也是其理论最主要的部分,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正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如当孩子学习吃饭穿衣时,当他自己把勺子放到自己嘴边,或者是把小衣服套在自己身上时,不管饭是否已经撒得到处都是,还是衣服穿得歪七八扭,但是他们体会到的是大大的满足感和自身价值感,那么下次他就会继续再去强化这个动作,这个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正强化。

我们作为家长这时候并不是去帮助孩子怎样才能不要把饭撒出来或者着急帮孩子把衣服穿整齐,我们要做得就是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静静地观察,发自内心的鼓励孩子。

我们不是说直接去表扬他很棒很厉害,而是具体的描述性的语言来说明这件事,比如说你今天已经可以自己把小手伸进袖子里了,或者说你今天已经可以自己拿着勺子把饭放到嘴边了,真替你高兴。这样下来,孩子不仅仅是学会某一项技能,更多的是继续学习的能量与动力。

孩子入园前自理能力差,试试这3个方法,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习这项技能也将成为孩子立足于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