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找工作路上的张狂和执着,这就是李白,独一无二

由古至今,找一份好工作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心愿,在盛世唐朝也不例外,别看诗人们成天游山玩水,似乎生活只有诗和远方,其实那都是表象,他们也会有眼前的苟且,会为了工作而发愁。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正是诗人们不同的性格造就了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诗词作品,同时也让他们在找工作时有了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了不同的命运,最直观的便是体现在它们的“求职信”上面。

作为“诗仙”,李白的“求职信”可以说是其中的一股泥石流,处处透露出一种“让你帮我安排个工作是看得起你”的张狂之意。

在古代,想要搏出位,除了参加科考之外,还可以进行“投献”,也称为“干谒”,即将自己的作品投给位高权重之人以得到青睐,从而受到他们的推荐寻得一官半职,也就相当于如今的投简历,发送求职信了,只不过诗人们的求职信一般是他们写的诗或文章,可以是之前的作品集合,也有专门创作出来的临时作品,这里我们就来捋捋李白的“求职信”。

李白被称为“诗仙”,但并不代表他真的就不食人间烟火,事实上,他可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是在找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可惜的是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实现他“功成谢人间”的理想。


李白找工作路上的张狂和执着,这就是李白,独一无二


1、张狂如斯——“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字太白,又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多才,不仅写诗作文了得,剑术也甚是高明,曾经在终南山隐居的时候,就以此博得一席之位,没人敢去打扰他;另外,他还师从赵蕤认真修习了纵横术,以掌握治国安邦之策。

也因此种种,李白比较“狂”,他自认为才华横溢,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这一点,在他的“自荐信”中也可见一斑,他的操作简直是一股泥石流,按理说自己有求与人,应该谦虚低调点,偏偏李白不!


李白找工作路上的张狂和执着,这就是李白,独一无二


在李白刚出道不久,开元十五年即公元727年,李白的老婆通过七弯八绕的关系联系上了一位李长史,可不靠谱的是李白居然在大街上醉了酒,又那么巧正好惊了李长史的架,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上安州李长史书》。

“上”即上书、呈上的意思,可李白并没有要把它写成检讨的意思,而是写成了求职信,李白开篇先自嘲“白,嵚崎历落可笑人也”,然后画风一转,洋洋洒洒的自夸了一番“虽然,颇尝览千载,观百家,至于圣贤”。

接下来李白通篇角色奇变,一会儿拍拍对方马屁、一会儿装傻充愣、一会儿哭、一会儿捧,更含着像我这种人才,给你个机会帮我推荐一下,你分分钟就名满天下的意味。这波操作也是没谁了,自然也没有得到对方的好感,更别说提携,于是就没有了下文。

但李白毫不在意,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当时韩朝宗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襄州刺史,李白又写了封求职信《与韩荆州书》,开篇还挺正常:“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自己连万户侯都不放在眼时,只愿认识你,这种崇敬仰慕的姿态十足做到位了。

但笔锋一转,李白又忍不住开始夸起了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说我在十五岁时,剑术就能打败各个诸侯,到了三十岁写的文章,水平比得了卿相,虽然我个子不高,但心怀天下万民。言下之意,像我这么出类拔萃的人才,你还不快点给我找个官当当?果然是不一样的李白,这求职信的风格还真是保持得可以。


李白找工作路上的张狂和执着,这就是李白,独一无二


后来李白又联系上了北海太守李邕(yōng),做了一首诗《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通篇都是狂傲豪放之气,尾句更是说“丈夫未可轻年少”!让人立刻就想到了网络小说中的经典名句“莫欺少年穷”,真是张狂如斯!但是,李少侠,你这可是让人帮忙找工作啊,这么狂真的好吗?估计李邕也是“闻余大言皆冷笑”吧,反正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你以为这就是狂到极点了吗?非也,李白在给安州裴长史的自荐信《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这样说道:

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你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以感动天地的精诚来对你,哪怕像荆轲一样渡过易水也没关系,但是假如你在我面前作威作福,甩脸色,那不好意思,我只好走了,我难道还愁找不到人欣赏吗?简单来说就是你给我个工作那一切还好说,不给的话我就走了啊,到时你可别后悔!

找工作都这么狂,难怪后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连皇帝的面子都敢不给,佩服!佩服!


李白找工作路上的张狂和执着,这就是李白,独一无二


2、执着——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

李白有才,一般有才的都比较古怪,表现在李白身上就是一种执着。那时皇帝爱跑去终南山游逛,导致山上到处都是想要刷一波存在感的隐士,李白也在山上隐了三年,终于结交到一个姓崔的京官,将李白推荐给了宰相张说,可惜没多久张宰相就患重病去了。

没办法,李白只得投奔了张宰相的驸马儿子,奈何这个张驸马好捉弄人,让李白去终南山找玉真公主,李白傻傻的就跑去了。看着玉真公主的别馆似乎已经废弃了,但李白心里还是心存侥幸,执着的在那里等了四十多天。

后来李白问张驸马怎么个意思,张驸马可能也没想到李白这么直,暗自偷笑着写信告诉李白继续等,李白说那就等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回信写了诗《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

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

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

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

苦雨思白日,浮云何由卷。

稷契和天人,阴阳乃骄蹇。

秋霖剧倒井,昏雾横绝巘。

欲往咫尺途,遂成山川限。

潈潈奔溜闻,浩浩惊波转。

泥沙塞中途,牛马不可辨。

饥从漂母食,闲缀羽陵简。

园家逢秋蔬,藜藿不满眼。

蟏蛸结思幽,蟋蟀伤褊浅。

厨灶无青烟,刀机生绿藓。

投箸解鹔鹴,换酒醉北堂。

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

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

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

从诗中所写来看,李白也是等得辛苦,当真可以说是凄风苦雨。

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在他另两诗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一首是《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另一首是《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言下之意是待我功成名就时,就拂衣而去,然后怎么怎么样,可见李白成天都幻想着这样的场景,可能都有点偏执了。

李白在终南山左等右等,都不见玉真公主的倩影,后来才得到消息,原来玉真公主早就去了华山,直到几年以后,玉真公主才与李白见到面,公主为他的执着感动,说早知道就不去华山了。

其实李白也有过一些高光时刻,甚至在皇宫内当了职,但到最后他发现,那不过是把他当成一个吹捧政绩、助兴风花雪月之事的写手,失落之后赐金而去。

就这样,李白不停的递求职信,不停的到处游走,但都不得志,不由悲从中来,作了《行路难》,高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直到六十余岁时,李白在李光弼军中任职,并随军攻打安禄山,可惜他仍没法建功立业,在出征的半路,李白就病倒了,次年成仙而去,让人叹息。


李白找工作路上的张狂和执着,这就是李白,独一无二




李白的才华自不用说,但他的情商确实欠缺了一点,虽然他有着狂的资本,但资源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他想要得到就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虚心一点,来看看另一位同时期的诗人在找工作时是怎么写的吧。

朱庆馀是唐代一位非著名诗人,在他参加完一次进士考试以后,心中忐忑,不知道能不能考得上,思来想去,决定写一首诗来问问主考官张籍,一首名为《闺意》的七绝,他写的非常有创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将自己比作新入门的媳妇,因为早上要去拜见公婆,梳妆打扮后怀着忐忑而羞涩的心情问夫婿,自己画的妆怎么样,能不能入了公婆的眼?将新妇那份紧张不安的心表露得淋漓尽致。

这显然就是在隐晦的问主考官,我的文章写得如何,能不能得中啊?这份对文字的掌控和对心理的拿捏,真可以说是太强了。

主考官张籍看了这首诗后,估计也被他清新脱俗的诗逗乐了,同样回了一首诗给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也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将朱庆馀比作一位美丽的采菱女子(越女,一般也代指西施),称赞她不仅美丽还懂得谦逊低调,又说即使许多其他女子穿着精美的衣服,也比不上采菱女的一曲菱歌,那足以价值万金。

言下之意是对朱庆馀说,你放心,像你这么有才华又低调的人,别人是比不上的。果然,后来得到了张籍引荐的朱庆馀考取了进士,这两首诗也成了一段佳话。


李白找工作路上的张狂和执着,这就是李白,独一无二




因此,有才还要会用才,而不是持才以自傲,时时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赏识,也才能把握住更多的机会,走在上坡路上。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正因为李白够狂,才能写出那么多传颂千年的佳作,虽然朝堂上少了一位李大人,但却多了一个诗仙,是个人的不幸,却也是万人之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