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健康”地吃零食?

如何“健康”地吃零食?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擋了人們出行的腳步,居民或防疫隔離,或機動上班,增加了宅在家裡的時間。期間,對於一些人來說,被稱作一日三餐之外的“第四餐”——零食加餐,成為了一項“剛需”,宅在家裡的消費者從而也收穫了不少脂肪。

如果,當你買了一包薯片正打算吃時,卻發現包裝袋上寫著“該薯片120卡路里,需要快跑19分鐘才能消耗這些熱量”,那麼你還會繼續吃下去嗎?

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李東進認為,目前,眾多食品和飲料包裝上的標籤都會提供營養成分表、卡路里信息、“無糖”“低糖”“健康食品”等指標。但一些研究發現,消費者往往看不懂營養成分表,並極易被誤導選擇購買這些“低含量”商品,從而導致食物攝入量的增加。

據瞭解,為了讓消費者更容易理解所吸收的熱量狀況並促進健康飲食習慣,英國皇家公共健康協會曾呼籲,在食品包裝上引入運動熱量標籤,告訴消費者要消耗掉食物所含熱量需要進行多長時間和什麼強度的運動。

那麼這些標籤是否能夠有效幫助消費者合理食用零食,並促使消費者消耗相應的熱量呢?李東進團隊最近研究發現,食品包裝上的運動量標籤相比於僅提供卡路里標籤,可以使那些正在減肥的人減少食用量,增加運動量。

“這是因為,對於正在減肥的人,運動量標籤引發了其對熱量平衡的意識,促使被實驗者(以下簡稱‘被試’)保持熱量攝入與熱量消耗之間的平衡。”研究團隊的南開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博士生金惠貞說。

不過,對於不減肥的人而言,由於他們對控制體重相關線索並不敏感,食品包裝上的運動量標籤和卡路里標籤對被實驗者食用量以及運動量的差異則並不顯著。“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當喚醒被實驗者熱量平衡意識時,對於正在減肥的人而言,運動量標籤和卡路里標籤在食用量和運動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都能夠促使被實驗者保持熱量平衡。”參加此項研究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特任副教授李義娜表示。

據介紹,在一項對123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實驗中,在進入實驗室之前被實驗者要求填寫飢餓程度相關量表,隨後將他們隨機分為2組,給每組被實驗者一盒新品曲奇餅乾(一盒4包),請他們自由品嚐該新品曲奇餅乾(進行食用量測量),並對其味道等進行評價。其中一組的餅乾盒包裝以及每小包餅乾包裝上貼著運動量標籤,另外一組的包裝上貼著卡路里標籤,並在享用完後要求被實驗者填寫產品評價,控制體重情況等,隨後,將測量所有被實驗者的運動量。研究結果發現,控制被實驗者飢餓程度後,食品包裝上的運動量標籤相比於卡路里標籤,可使那些正在減肥的人減少食用量,增加運動量。

隨著疫情逐漸好轉,復工、開學在即,因宅家積累的脂肪終於要浮出表面,“減肥”也成了最熱門的話題。業內人士認為,導致肥胖的最主要原因是過度飲食和缺乏運動,於是合理膳食和適量運動成了大家減肥控制體重的首要選擇。但是,很多人會控制不住食慾,尋找那些“狂吃不胖”的“無糖”“低脂”“零卡路里”等食物,導致增加食用量,卻低估了運動量。

金慧貞表示,這不僅不利於減肥反而更容易引起肥胖,事實上任何手段,都只能通過熱量平衡來產生減肥效果。運動量標籤有助於消費者更容易理解所吸收的熱量狀況,使那些正在減肥的人能夠“健康”地吃零食,促進消費者保持熱量平衡、控制體重,由此可能提高重複購買,使得食品企業和消費者實現雙贏的目的。

“一項來自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的研究顯示,目前中國平均肥胖率達12%左右,肥胖總人數高居世界第一。運動量食品標籤應在國內加大推廣和應用,有助於解決令人苦惱的肥胖問題。”李東進說。(記者 姚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